第二百一十一章 从马车看汽车(第1/1页)无人驾驶帝国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沈笑夫的职业中学生涯就像小河的流水,潺潺向前,浪花四溅,倒也有滋有味。

    这天,在市一职中的驾驶学科奥赛课上,王老师正在讲“从马车看汽车”,沈笑夫觉得挺有意思。

    王老师娓娓道来:

    “从卡尔.本茨1886年发明汽车以来,不知不觉以内燃机作为主要动力的汽车已经驶过了一个多世纪。

    进入21世纪后,不断加严的排放法规和不断提升的用户对动力需求,迫使内燃机持续进化,提升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增压中冷、缸内直喷、分层燃烧等技术也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并成功应用。

    最近几年来,不断有声音说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行业将会被颠覆,未来将以电动车为主导。

    先别急着下结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我们先看看一个多世纪以前,马车是如何被汽车颠覆的。”

    这时,王老师稍作停顿,微笑着扫视大家。

    沈笑夫觉得,这个话题,貌似与学与行即将举行的辩论赛主题相关哦!

    值得认真关注!说不定对辩论赛有帮助呢!

    忽然,刘军民的死党、二班的谭桂军举手问道:“王老师,汽车那么厉害,取代马车还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

    大家都赞同地点点头。

    是呀,与汽车相比,马车也特么太小儿科了吧?马车还能阻挡汽车滚滚向前的巨轮?

    螳臂挡车,呵呵!

    看到大家的表现,王老师一副“你们就是自以为是”的神情,微微一笑压了压手,请谭桂军坐下来,然后说道:

    “同学们千万不要忘了,19世纪可以说是马车城市!

    让我们先穿越回到19世纪中叶的米国。

    那时候,几乎所有米国城市都布局紧凑。它们多半位于港口或河流交叉口,其活动也集中在滨水区。

    当时纽约、费城、波士顿等较大城市的活动半径,不过是从城市中心向外2英里的范围,人们步行半小时就可以抵达市郊。

    所以历史学家们把这一时期的城市成为步行城市。

    步行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市内的公共交通条件所限定而形成的。

    当时市内公共交通是两匹马拉的公共马车。这种马车的车身较长,可以承载12个人,交通繁忙的时候载人可能更多。

    马车公司在乘客较多的街道运行,大多都是两个重要活动中心之间,如码头、铁路货场或者郊区和市中心。

    好的线路经常有竞争,马车公司和车辆的数量都在迅速增加。

    纽约发放公共马车许可证逐年上升,1837年为108个,1847年为260个,1853年达到了683个。在百老汇街南半部,每15分钟就有一辆公共马车通过。

    到19世纪中叶,公共马车也成为其他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到1853年,《纽约指南》广告中表明,纽约公共马车每天运送乘客多达12万人次。

    1832年,纽约一家铁路公司把公共马车技术和铁路结合起来,发明了有轨马车。

    马车在铁轨上行进,摩擦力小运行平稳,费用低载客量大,一般可载客40人,最多可以容纳74人,其承载能力远高于普通马车,而马匹数量却没有增加。

    到了30年代末,波士顿、费城、新奥尔良、华盛顿特区等地都有了有轨马车。

    当时的伦敦也是一样。这座首都当时并不大,从西敏桥或圣保罗大教堂步行半小时就可以离开都会范围。

    因此大部分短距离旅程都是步行解决,人们的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也很近,只不过狭窄的街道通常塞满了行人和马车。

    只有富豪采用有私人马车,或者租用马车前往市镇周遭。

    在19世纪的前半叶,火车已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而汽车还没有来。

    这是马车最后的辉煌时代。

    几乎每一个男人都渴望拥有一辆自己的马车,再借此赢得贵妇人的青睐。这是因为当时欧洲的市政道路还不流行硬化,这就导致大家出门准得溅得一身泥。

    如果一个衣冠楚楚的男人出门没有马车接送,大家只要看看裤脚就马上就会明白,这人不过是个努力钻营上流社会而实力不济的蹩脚汉。

    所以马车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每一个暴发户首先要添置的就是马车。

    而且,得买两辆!

    一个有钱的家庭都有两辆车,一辆是白天搭乘的蒂尔伯里(tilbury)敞篷车,这种车的好处是可以向街面上的人炫耀身着华服的女伴,也便于到别人家拜访的时候,对方的仆人一眼就知道来人是谁,可以及时通报。

    但这样的车在晚上就不能用了,必须得另备一辆硬顶四轮马车库普(coupe)。coupe在汽车时代被沿用下来,代表2门车。”

    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回到了那个马车时代。

    沈笑夫心想,这跟今天的人们喜欢用豪华汽车来提升自己的档次,是一个道理啊!

    谁坐在一台奢侈的劳塞莱斯里面,不会感觉倍有面子呢?

    人哪,总是要通过一些外在的标签,来为自己脸上贴金!

    这时,汽车二班的刘军民在举手提问:“王老师,我想请问一下,那马车贵不贵呀?”

    王老师笑呵呵地回答道:

    “当时的马车有多贵呢?

    早在17世纪,尼可拉萨维吉在巴黎的圣费亚库尔旅馆开展马车租赁业务。所以人们就将这种马车称作费亚库尔马车(fiacre)。

    这是一种两匹马拉的四轮硬顶马车,里面设置了4人座。费用是30苏,如果按时间收费的话,一个小时是45苏。

    这比当时廉价食堂的晚餐(20苏左右)还略高些,如果要撑场面,就只能饿着肚子了。

    很多没什么钱的年轻人要约会贵妇,往往租车前往约会地点,在宴会或者舞会结束以后,自己徒步回家,反正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也没人会注意他的裤脚。”

    说到这里,王老师有意地停顿下来。

    教室里一阵喧哗,同学们窃窃私语:

    “看来自古以来人们就好面子啊!”

    “只要有面子,管他什么肚子裤子!”

    “刘李阳,怪不得你昨天晚上回来,裤脚脏兮兮!”

    “王雪冰,你让多少帅哥饿了肚子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