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名次评定(二)(第1/1页)重生之文化系统
对于三人的心思苏谨洞若观火,他们各自的选择其实是由他们本身的专业面决定的。
《告别薇安》是后世安妮宝贝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在后世凭借着这本书,安妮宝贝成为99年国内风头最健的网络文学作者。她的另类文字是世纪末一场颓靡绮丽的破碎。这场破碎华丽而苍凉,狂野而绝望。深刻揭示了这个时代的浮躁与贫乏,处在危机中的人类jīng神信仰极度空洞寂寞。
但是,安妮本身的文字思想及其价值导向是我们另外必须关注的一个严峻问题:安妮yīn锐坚冷的文字是黑暗中绽放不羁与沉沦的罪恶之花,在解释世纪末jīng神危机的同时她又把人的灵魂引向堕落和毁灭。
安妮宝贝的文字出现在世纪末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整个文坛一度震荡,其小说一路攀升各大书店的畅销榜榜首,cháo水般的争吵评论一时覆盖于各文字网络频道,娱乐杂志一片哗然,有人叱责其文字是毒药:颓靡、不羁、沉沦、绝望;有人称颂其文字新锐、优美、简洁、直抵灵魂。
这样的文字在王兴的眼中简直是大逆不道!应彻底的封杀,打压。能够经他同意进入前三,恐怕还是因为他内心的一丝怜才之念。
而同样的《三重门》也一样。同样作为韩寒的处女作和成名作。《三重门》主要体现了作者对当前国内教育制度的不满与批评。韩寒通过《三重门》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类高中生的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和梦想。
韩寒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着、激动着、愤怒着、抗争着、改变着,透过这些犀利的、尖锐的甚至是刻薄的语言,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一个天才少年的灵光闪现。当然,这篇作品还体现了当代华夏社会的跟多不好的现象。当官的**,家庭的矛盾,学生的各方面的压力,当代教育的弊端,传统观念的的改变对新一代的冲击,经济的成长及其影响。
站在王兴的角度,这部作品跟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简直是一丘之貉!受到他的抵触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事实上,这次大赛给予王兴的震撼才是最大的。李兵和胖总只是单纯的从商业角度考虑问题,他们不会过多的思考其他的事。
但王兴不一样,作为一名传统学者,多年来的思想教育让他的思维已经有些禁锢。国内在文化方面的管制一向是最保守的,他的思路还停留在高唱赞歌的程度。如果不是参加这一次的大赛,他很难想象在当前的青年中竟有这么多叛经离道的思想。
事实上,就算是他提议的《迷失在网路与现实之间的爱情》也只是矬子里面拔将军罢了。相比其他两本书的堕落思想,这本单纯描写网恋的书籍在他看来实在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迷失在网路与现实之间的爱情》这本书是李寻欢创作的,同样是描写网恋的小说。在前世就是紧跟着《第一次亲密接触》发表的,即便是有着《第一次》的对比,也无法遮盖他的光芒。虽然同样是描写网恋,但李寻欢显然拥有着自己的风格。
想不到这一世,苏谨提前让《第一次》面世,李寻欢的《迷失在网路与现实之间的爱情》同样紧跟着现世了。不过相对于这本书,苏谨更感兴趣的是李寻欢这个人。李寻欢原名路金波。不同于安妮宝贝和韩寒的作家之路,路金波的道路颇具传奇sè彩。
在后世,2000年1月,受“榕树下”(当时最知名的网络站)邀请担任网络原创文学大赛评委嬆委。同年9月,正式加入“榕树下”,担任内容总监一职,后担任战略发展总监,开始了由网络网络作者向文化经理人的转变。
2002年,贝蒂塔斯曼收购“榕树下”,随着创始人朱威廉的离去,路金波发表了《粉墨谢场》的宣言,从此告别写作,正式成为一名职业文化经理人。并担任“榕树下”网站和出版文化公司的总经理。
2006年,身为“打造”郭妮计划的聚星总经理,路金波成功打造了“亿元女生”郭妮,创下创下当年作品销售记录。在早期他与刑育森、宁财神并称为国内网络文学的“三驾马车”。
王兴选择了《迷失在网路与现实之间的爱情》是无奈中的选择,而李兵和胖总就相对简单的多了。《三重门》的字数较长,较为适合现实出版。而《告别薇安》因为只是一篇单章,比较适合网上传播,这正好符合两人的专业面,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也就不出奇了。
看着手中的三分作品,苏谨反复琢磨着。如果是从商业的角度而言,《三重门》无疑是最出sè的。没有人会想到,这个17岁少年的作品,会有多么强悍的影响力。不论是王兴,还是李兵、胖总后不会预料到众多青少年对他的追捧!
后世中《三重门》是在2000年发行的,刚一发行就销售一空。在rì本、台湾、香港、发过等地出版出版,销量过200万!进过现在提前了两年,但苏谨相信不会有太大的差距。
至于《告别薇安》,在后世这是一部作品集。是安妮宝贝十几篇作品的合集。如果是合集发行的话,苏谨相信和《三重门》是有一拼的!但现在只有一篇单章,进过是合集里的核心,但进行发行的话,在字数上还是不足。
现在它唯一的作用就是用来在网上发表,吸引人气了。当然,也可以到文学杂志上投稿,赚取一部分稿费!
至于《迷失在网路与现实之间的爱情》论后世的名气的话应该是最低的。尽管在质量上有所保证。但《第一次》珠玉在前,多少还是受些影响。只能是说是一本好书,但称不上是经典。
分析着三部作品之间的优劣,苏谨渐渐有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