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一章:前人之事(第1/1页)淑苑
倒了茶,丞相:“你最近在学堂怎么样?听润宁说,字现在是写的越来越好了。”
淑苑放下手中的茶,“是,也就是字写得比以前好了些,其他的,都比不在学堂的每一个人。”
丞相:“这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学子,最重要的是品行,燕家的学子都没有这个问题,都是品行很良好的,最近也有燕家的学子来,想来,也是有你的同窗的,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燕家的学子,都是不错的。”他喝了一口茶,又放下了,“你没有什么想问我的吗?比如,是哪个学子来过这里。”
淑苑轻轻的摆摆手,“不感兴趣,这是他们的事情,再说了,人啊,都是有很多面的,在我面前,我们是同窗,在丞相面前,丞相是他们的长辈,还有可能是他们的师傅,他们对待您自然是不同的,以后,跟着这一个月过完以后,我就不会再去学堂了,安心的在后宫,希望谁也遇不谁,各自安好,各自都各自的路。”
丞相:“好,那就继续说这丞相为何不是一直都有的,那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三高官官即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三人皆为宰相。唐朝在继承隋朝的基础又有所改变,将内史省改名为中书省,内史令相应地更名为中书令,将门下高官官纳言改名为侍中。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都是宰相,尚书省的尚书令也是宰相,不过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在继位之前曾任尚书令,臣下为了避嫌,无人敢任此职,于是尚书令的副手尚书左、右仆射变成尚书省的宰相,这样就出现了三省四位宰相的情形,后来因为中书令、门下侍中位高尊崇,与尚书省属官左、右仆射并任宰相不妥,于是不再轻易授予中书令、门下侍中两官职,而是改以其他官职加‘参知政事’‘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平章政事’的名义行使宰相职权。唐高宗之后,高级官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号都可以称为宰相,从此‘同三品’‘平章事’成为宰相专属衔号。到唐朝后期,宰相的名号基本都统一到‘同平章事’的名义下。”
淑苑:“原来如此,一直都认为丞相是一直都有的。”
丞相:“与两汉丞相一人独任或最多两人相比,唐朝宰相一般由多人担任,是一种‘集体领导’制度,其中为首一人称为‘执政事笔’,玄宗朝的李林甫、杨国忠都曾任过。安史之乱后,唐肃宗鉴于此前宰相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采取了防范措施,建立宰相‘十日一秉笔’的轮流执政制度,目的是为了杜绝相权长期独揽在某一人手中。”
淑苑:“权力是个好东西,但是被不好的人拿到手,就会是祸乱。”
丞相:“对,还有,有两件事不得不提。一是‘宰相须用读书人’。这是宋朝的事情,建隆年间,宋太祖赵匡胤要更改年号,让宰相赵普取一个,赵普定了‘乾德’二字,赵匡胤很满意,就采用了。乾德三年,赵匡胤偶然在宫中发现一面铜镜,后面有‘乾德四年铸字样,看起来已经用了很长时间了。赵匡胤不解,现在是乾德三年,怎么会有这样的镜子呢?问宰相赵普,赵普不能对。儒生窦仪说,此镜应该来自蜀地,前蜀后主王衍曾经用过‘乾德’这个年号,镜子应该是那时候铸造的。赵匡胤为此十分感慨地说,宰相须用读书人啊!’”丞相说的开心,淑苑也安安静静的听着,本就对这些事情,淑苑是很感兴趣的。
淑苑:“记得王安石是临川人,也是地道的‘南人’,印象中,他虽然不是丞相,但是事很有权力的。”
丞相像是终于看见了知己的样子,“是,是,熙宁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地道的‘南人’,参知政事虽然是副相,但实际掌握权力,正是邵雍所说‘南人为相’。北宋朝廷内部围绕变法分成两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史称‘新旧党争’,严重影响到北宋统治。”
淑苑:“这...........”
丞相:“从南宋开始,就有人将北宋灭亡原因归咎到王安石变法,宋高宗赵构曾说过,‘今日之祸,人徒知蔡京、王黼之罪,而不知天下之乱,生于安石”。明朝商辂在《续通鉴纲目》里说到,‘汴宋之祸,始于神宗、安石,终于徽宗、蔡京。’南人为相,固然有王安石这样引起争议者,也有蔡京这样的奸臣,但南宋一朝中兴名臣李纲、虞允文扶危救难,文天祥、陆秀夫坚持抗元,宁死不屈、名垂青史,他们也是‘南人为相’。”
淑苑:“这王安石,其实,是在历史可以数的出来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官员,他的个人需求无限接近于零,好像没什么爱好,‘吃、喝、玩、乐’他一无所好,唯一的爱好大概就是著书立说,有什么三经新义、淮南杂说、字说等。只知道,他啊,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但是具体是什么样的人,不太了解,对这个人,未知全貌,也是不予置评,但是一个人有争议,他能这样有名气,身肯定是有可取之处的,以前背过他的诗句,他是一个身份太多的人,每一个人身份都有争议,这个人的一生,很是精彩,我也是很佩服的。”
丞相:“他的一生都被刻了‘熙宁变法’,其实是有利有弊的事情,但是每个人在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
淑苑:“对于我来说,王安石就是一个名人,而且是一个不在我们眼前的人,所以,看他是看不清楚的,也不知道为人是如何,现存的史书,不知道是被多少有心的人改动过的,要是那时与他在一个朝代,才能真真切切的看清楚他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是看过了太多的史书还有太多历史的人对于他的评价,本来的思想受到了太多别人的干扰,看着本来也就是不清不楚的,更不敢去评价这个人了,人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