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十三章 朱棣放心了!(第1/1页)大明王冠

    顺天行部忙得鸡飞狗跳,因为赵王朱高燧的尸首已经有些时日,脱水严重,加上选择出殡的日子也迫在眉睫,朱棣下了死命,是以整个行部几乎都在围绕此事运转。

    行部右侍郎李庆一个头两个大。

    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修一座藩王墓室,困难很多,若是完成不好这个任务,会在陛下那里留下能力不足的印象,影响仕途。

    还好,这个时候有人送温暖。

    顺天的时代建筑商行负责人主动找上门,所愿意在最短的时间内修一条通往赵王陵园的水泥大道出来,方便物资运送。

    李庆喜出望外。

    而另一边,以薛禄为首的锦衣卫北镇抚司抽调了数百人,专门负责调查长平布政司在这个冬天里发生的事情:没办法,赵王的薨天朱棣要查不说,李友边、赵彦杰和王魁三位布政司高官暴毙,另一位梁道也人间蒸发,这等官场大地震,岂能不查。

    面对北镇抚司的审问,黄昏和谢客,以及长平千户所的百户庄猛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反正事实就是大家看见的事实:

    朱高燧到了长平,一步走错导致人心尽失,兀良哈残兵叛乱,朱阳救援不及,黄昏调停无用,朱高燧兵败之后,为保颜面而自戕。

    李友边、王魁和赵彦杰、梁道等四人出于政治斗争,铤而走险挑唆兀良哈残兵进入长平城暴乱,结果纷纷死在内斗之中,黄昏力挽狂澜,和朱阳的千户所配合,完美平叛。

    至于消失的梁道,没人在意。

    那样的局势下,消失了就意味着死了。

    很快,案卷摆上了朱棣的案头。

    朱棣看着案卷,一时间不愿意去翻它,目光阴沉而悲伤,已经过去了三五日,依然还沉陷在丧子之痛中。

    你不得不承认,大明的太祖和成祖,确实是重亲情的人。

    家天下不是说说而已。

    若非这两位开了个好头,大明后期也不会养三四万头没用的猪,给经济本就腐朽的大明雪上加霜这其实和宋朝的三冗不同,这个问题君王是可以解决的,只是种种原因,直到亡国也没改变这种状况,所以很多东西,从一开始就种下了种子。

    朱棣没有拿案卷,而是再次拿起另外一本手札。

    那是黄昏随身携带的。

    下诏狱之后,北镇抚司清点物品,薛禄发现这本手札,觉得有价值和意义,于是送到朱棣这边来,请求如何处置这封手札。

    这其实差不多算是一本日记。

    范文端的。

    是黄昏从梁道手上得到的。

    朱棣已经看完了完完整整一字一句不漏的看了一遍,看这本手札的时候,他的眼前浮现出个削瘦读书人伏案奋笔疾书的画面。

    这本手札,让朱棣冰冷的心多了一丝温暖。

    我大明有这样的读书人啊!

    而且会很多。

    范文端,一个赴任长平半年就累死在案牍之上的布政司使,虽然这半年长平并没有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甚至于连残兵的事情都没处理好,但朱棣从这封手札中发现,范文端其实一直没放弃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且出台了诸多措施。

    可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长平那边人手实在紧缺,还没见到成效就病死案牍,随后便进入了冬季,整个布政司的运转都要停滞。

    但不能否认范文端对长平的贡献。

    谥号文端

    低了!

    甚至可以是文献或者文忠。

    当然,文成不行,太高,文正更是差得极远。

    正思索间,康宁蹑手蹑脚进来,“陛下,郑大监回来了,不过看他神色,似乎病还没有痊愈,走路都不利索。”

    朱棣点头,“宣。”

    片刻后郑和进来,朱棣看得一愣,病得这么重?

    郑和已经是里三层外三层裹成了一个球,但就算是这样,还在轻微发寒颤,脸色却又绯红,肌肤无比干燥。

    朱棣暗暗叹气,是真病了。

    问道:“三宝,你给我说实话,你到了长平之后,具体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你有没有亲眼看见事情的经过。”

    虽然重病,郑和脑子还算清算,道:“回陛下,奴婢匆忙赶到长平后,发现布政司只有一众吏员,由谢客和刘絮两人在操持政事,朱阳的千户所也空无一人,奴婢急忙询问,得知出了事后,急忙带人赶过去驰援,不料晚了一步,奴婢赶到的时候,朱阳的两百多人被兀良哈残兵挡在外围,屡攻无效,赵王殿下的三千人已经全部战死沙场,而黄昏被兀良哈残兵挟裹着,显然是周旋失败,然后奴婢还没来得及出声,赵王殿下就举剑自戕了。”

    顿了一下,“陛下,还有个事,奴婢留在长平的人加急送来了奏报,当日战事战场清扫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兀良哈残兵的尸首之中,几乎全部能在兀良哈的户籍信息上对号入座,只有七八十人没有验证大概是战后动乱人员流动没有记载在长平布政司的缘故。”

    说完递上一个册子。

    朱棣接过册子,看完后没有说话,而是拿起薛禄呈递上来的案卷,直接翻到最后几页,细细一读,发现黄昏和庄猛的供词确实如出一辙。

    暗暗叹气,“罢了,你回去歇着吧,等下朕让太医来给你诊治。”

    郑和谢恩告退。

    出了乾清殿后,心还在猛跳。

    虽然他说的是所见的真实实情,但郑和知道,这件事没有这么简单,然而为了大局着想,郑和只能选择配合黄昏。

    而为了逃避责任,郑和也是豁出去了。

    倒春寒的时节里,大半夜的淋冰水,能不重病?

    待郑和退下后,朱棣陷入沉思。

    长平那边的事情基本上已经厘清了脉络,表面上就是案卷陈述的那般,从中看不出黄昏一点错,连朱阳都一干二净。

    错的是李友边、梁道和赵彦杰、王魁几人,以及赵王。

    至于赵王到了长平为何会和朱阳等人一战,庄猛和黄昏没有解释这个事情也不需要解释,大家都心知肚明。

    但是不管怎么说,朱棣还是松了口气。

    从始至终,兀良哈区域出现的兵力,都只是残兵,而没有蚍蜉义从的影子,虽然战死的兀良哈残兵有七八十人对不上身份信息,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长平布政司那边在兀良哈区域经营的时间还短,不可能将户籍信息做到至善完美。

    也就是说,黄昏并没有在关外经营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