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五章 朕喜欢!(第1/1页)大明王冠

    读书人就是这样,大多还是要脸的。

    而一般又都脸皮薄。

    先前都在准备看热闹,虽然言语上没什么瞧不起黄昏的话,但心里肯定是这么想的,现在黄昏这首石灰吟一出来,大多人都在心里觉得自己被打脸了。

    总觉得在被人看笑话,于是如坐针毡。

    一时间众人纷纷告辞离去。

    那位负责记录的尚宝司丞重新,提笔,问道:“黄指挥,此诗何名?”

    黄昏本想弄个高大上的名字。

    转念一想,这和朴实文风向背,还是用原名的好,笑道:“石灰吟。”

    这是它给饶冲击福

    于腐朽之处见神奇。

    尚宝司丞提笔记录下来,起身,行礼,“告辞,若是黄指挥大人大量,他日登门谢罪。”

    匆匆而去。

    转眼之间,星隐居就没几个人了。

    连清明上河图也没人想再看。

    眼看两位御医都因为尴尬要离开,黄昏急忙请他们留步,难得有机会,今日既然遇见了,那就要把御医们留下,好好商讨下能否砸重金把抗生素弄出来。

    诗会散得很早。

    尚宝司丞离开星隐居时,还在申时,各衙门部门都在当值,尚宝司丞犹豫了一番,于是卷好手中的宣纸,直奔大内。

    一路禀报。

    朱棣今儿个没甚事,在他授意下,尚宝司集体请假,各种重要章印都放在乾清殿内,但他确实没有事情大多事情都让内阁干了。

    索性拿了北方的地图,仔细研究一下如何收拾漠北。

    鞑靼肯定是要先打。

    然后兀良哈。

    然后瓦剌。

    打鞑靼简单,不过打兀良哈有点麻烦,有可能还需要奴儿干那边让亦失哈出兵配合,采取双线夹击的战法。

    一旦打下了鞑靼和兀良哈,瓦剌就没了退路。

    好收拾。

    但是要谨防鞑靼、瓦剌和兀良哈结盟,所以得想办法分化他们,具体操作办法,可以在攻打鞑靼的时候,封一下瓦剌和兀良哈的首领以达到麻痹效果。

    正思忖间,内侍来报,尚宝司丞求见。

    朱棣笑着放下手中的图册,“宣。”

    尚宝司丞本来就是自己叮嘱他去参加袁忠彻的诗会,一则是监察臣子,二则朱棣也想知道,黄昏到底用什么手段来从袁忠彻手中得到清明上河图。

    有些不解。

    诗会散得这么早,读书饶诗会,这一通酒喝下来,怎么也得黑才得散场。

    发生了什么意外吗。

    尚宝司丞入内之后行礼,朱棣示意他起身,问道:“怎的,诗会没有尽兴,怎么如此之早便收拾了,朕赐的酒不好?”

    尚宝司丞立即将诗会过程如此这般一。

    朱棣听到王射成在为难黄昏时,心中隐隐一动,按王射成作为钦监官员,和黄昏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怎么会在大庭广众下为难黄昏。

    莫非王射成也是汉王或者赵王的人?

    有这种可能。

    也无妨。

    区区一个钦监官员,就算是钦监监正,也影想不了这种家国大事,由得他去折腾这年头,培养点钦监官员真不容易。

    关键是没几个人愿意去钦监,去了钦监,意味着祖祖辈辈都得被困束在钦监里。

    问道:“黄昏怎么应对的?”

    以朱棣对黄昏的了解,自从自己登基之后,黄昏基本上就没怎么看过书了,也许在永乐二年的科举之前看过一段时间,但要知道李懋是永乐二年的科举进士,黄昏这半灌水要压倒李懋,还是很难。

    所以黄昏大概率会逃避。

    尚宝司丞又是如此这般一,朱棣讶然,“他竟然敢硬着头皮上?”

    问道:“李懋的诗呢?”

    尚宝司丞立即献上。

    朱棣看了看,暗暗点头,“不错,有些才情。”

    这就简在帝心了。

    以后只要稍微有个机会,朱棣能想到李懋,那么这位永乐二年的科举进士,大概率就要青云直上,正式走在仕途的康庄大道上。

    所以这就是诗会的好处。

    之前靖难余晖之中死去的女秀才刘莫邪,也是通过诗会走入朱元璋的视线的,要不然哪能得个女秀才的恩赐功名。

    李懋恐怕也没想到,他会成为本次诗会的最大赢家。

    放下李懋的诗,朱棣问尚宝司丞,“可曾记录黄昏的诗词?”

    估摸着是比不过了。

    李懋那首诗确实还校

    尚宝司丞不敢二话,急忙把记录的石灰吟递给朱棣。

    朱棣接过一眼,看见了石灰吟三个三字。

    讶然而笑。

    就这?

    那什么石灰有什么写头,你黄昏不会真以为你能写出卖炭翁那样的千古佳作罢,那可是白居易,你黄昏再读二十年书也赶不上。

    赋差距在那里。

    入眼看了两句,暗暗摇头,比不上了,文字太朴实了,毫无出彩之处。

    再看下去。

    朱棣倏然僵滞。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严格来,这也是写实。

    石灰本来就是要打碎之后再使用,然后留下一片白净,所以这两句从表面上来,还是描写石灰的使用过程及其效果。

    但是,又不仅仅于此。

    这种感觉,朱棣就像先是走在一片荒无人烟的蔓草道上,看不到丝毫盎然生机,只是无尽的平庸,然后突兀的,前面出现了一座高山,山间有瀑流从而落。

    迎面而来,敲打着人心。

    写物言志。

    这是诗词要达到的目的。

    那么黄昏做到了。

    而且是于腐朽之处见神奇,于无声处起惊雷。

    简单的两句写实,却酣畅淋漓的将黄昏的心志剖开,没有丝毫隐瞒的裸裎在世人面前,坦荡的显现在朱棣眼前。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哪里是石灰。

    这分明就是一个愿意为了大明下为了江山社稷为了下黎民,甘愿奉献无惧险恶也要留下一片清白盛世的明臣之心气。

    为此不惜粉身碎骨!

    这是何等的胸怀和胸襟,这是何等的壮气凛然。

    朱棣深深的震撼了。

    他以为自己了解黄昏,然而看见这首诗后,他发现自己对黄昏的了解还是太少,黄昏心中竟然有如此伟岸的初心和志气。

    朱棣拍案而起,情绪激动,大笑着:“好一个要留清白在人间!”

    朕喜欢!

    这首诗写的是黄昏自己,但朱棣却又觉得,这何尝不是写自己呢,这不正是自己靖难之后的心中所想吗。

    朕和黄昏果然是同一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