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娇气妈(第1/2页)穿成四个大佬的娇气妈
071:
一直过了两天, 古元元才收到古未寻传过来的消息。
高安茹杀的人不是别人, 正是从收容所放出来的,当年杀害小女孩的杀人凶手。
这是古元元怎么也没想到的结果, 以至于正在喝汤的她被呛得一脸泪。
——当时古未寻接了个电话后,说高安茹已经找到,随后匆匆离开, 她还松了口气来着,只要人没出事就好。
古元元忍不住问原因, 古未寻倒也全部跟她说了。
原来高安茹是x市人, 原来的名字叫许梦安, 死去的那个小女孩是她的亲妹妹,只有十岁。
妹妹残忍被害,杀人凶手却因为未成年, 只得到三年收容的惩罚。
与此同时,杀人凶手的父母在事发后, 并没有向许家道歉, 更是到处泼脏水, 说他们家的儿子之所以对小女孩动手,是小女孩先说了难听的话,平时对杀人凶手冷嘲热讽, 这才激得他们儿子动手。
这样的手段激起民愤,这家人被周围的邻居,联名一起赶出小区,后来警方怕他们出事, 居然隐瞒了他们的去处,无人知道这对夫妻搬到了哪。
而高安茹的父母,在小女儿惨死后,不但没有得到任何慰藉,甚至不能为女儿报仇,母亲哀痛过甚,导致精神失常,父亲只得强忍悲伤打理一切。
那个时候的高安茹念高一,一昔之间,温馨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
为了照顾母亲和父亲,她休学一年,又为了能让母亲的病早日康复,他们在好心人的匿名帮助下,去了帝都,一家人换了新户口新名字,想借这样的方式,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但是母亲最终没有挺过去,搬到帝都不到半年,于睡梦中抱着小女儿照片长逝,父亲受此打击,一次在路上出了交通事故,当场死亡,只留下高安茹一个人。
他们一家人因为换了户口和姓名,所以他们不说,无人知道他们就是当年那场惨案中小女孩的家人。
高安茹在两个月前就知道凶手即将离开收容所,被家长接回家,只要对方换个名字,换个身份,而警方在当初的新闻里对他的容貌打过码,他一出来,谁知道他曾经做过这样狠毒的事?谁又能知道三年收容生活,他心中的恶魔不但没有消失,只是藏得深了,一出来后会不会继续做案?
三年前十三岁的凶手就已经会缜密的计划杀人工具、地点、时间,甚至已经算好,就算不幸被发现,他仗着自己是未成年,根本不会判刑,最多教育几年就会被放出来。
拥有这样心理的人,期待他改过自新?
到时候哪个不幸的女孩,会再次成为这个恶魔的猎物?
法律保护了这个未成年凶手,当初无辜死亡的小女孩,又有谁来保护她?她家人遭受到的一切后果,又有谁来承担?
外人只会感到愤怒、心寒、恐惧……而真正痛苦的,只有家人。
父母妹妹,皆因凶手而亡,高安茹在父亲死后,她就下定决定,一定要报仇。
警方帮不了她,法律帮不了她,别人帮不了她,既然这样,只能她自己帮她。
她曾经去看过心理医生,问过心理医生一个问题:“为了一个恶魔,毁掉自己的人生,值不值得。”
心理医生给的答案是否。
然而午夜惊醒,终究过不去心里那道坎,最亲的人全不在了,孑然一生,又有什么好怕的。
她开始筹划,找到当初办理这件事的警察,这名警察一直很同情愧疚他们家,却也无能为力,甚至最后办完这件事,辞了工作。
这些年试图联系过他们,却怎么也联系不上。
辞职后当了老师的原警察在高安茹的哀求下,终于通过自己原先的一点关系,了解到杀人凶手具体在哪天放出来。
多的没再说。
后续的一切,全靠高安茹自己一个人,她花了半个月时间辗转打听,发现杀人凶手和家人居然也搬到了帝都,又花一个月的时间踩点,主动接近这家人——他们并没有见过高安茹,更不知道她就是小女孩的姐姐。
她成了杀人凶手的家教,杀人凶手被放出来后,他的父母暂时也不敢把他送进学校,又想让他能够学习,所以请家教来教他。
在这个过程中,高安茹有机会杀了对方,但她没有那么做。
最后,她给凶手打电话,巧妙地勾出他的恐慌,让他不安,让他知道小女孩的家人要找他报仇。
所以他要先下手为强。
高安茹再将他约去不离山,他自然会去,而且还会有所准备地去。
高安茹没有特别详细说明她杀害凶手的过程,警方问她,她也不答,但她说了,她让凶手跪在当初他杀害小女孩的地方进行忏悔,还录了段音频。
音频里是凶手哭求和道歉的声音。
警方没有找到凶手的尸体,高安茹只说:“你们找不到的。”
从自首到警方审问,每一个环节都表现得很平静,作为她的老师,古未寻可以去见她,但她拒绝见面。
这些细节,若不是古未寻有个当警察的哥哥,他也未必能全部知道。
知道情况后的古元元好一会儿没吱声,她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很想去见一见高安茹。
至于能不能见到,不试一下又怎么知道?
和古未寻结束通话后,古元元当即买了最快的航班。
林少司知道后,不高兴:“我还有几天杀青,就不能等杀青后一起回去?”
古元元哄他:“妈咪天天待在剧组,也要有自己的一点活动空间,见见自己的朋友嘛。”
“什么朋友?”林少司立刻抓住重点,“我们天天在一起,怎么不知道你有朋友,男的女的?什么时候认识的?还是网友?”
古元元:“……”
拒绝回答的她,在林少司委屈巴巴的目光中,和左思赶飞机回了帝都。
古未寻来到处理高安茹案件的警局,武警官和他一起来的,准确的说,他搭着武警官的身份才能来。
武警官在一个月前,进了刑侦大队,跟在一名老刑警手下,经了好几个案子,高安茹案子不归他们队管,但因为古未寻,他便带着人过来了解情况。
奈何高安茹不见人。
武警官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不要想太多,你做的已经够多了。”
顿了顿,又低声道:“这件案子上面有意要压。”
毕竟三年前的凶手从收容所出来,被小女孩家人杀害报仇的消息一旦在社会上公布,只会会引起轩然大波。
网友会一边憎恶法律的落后,一边钦佩高安茹的勇气,一边又会惋惜她的结果——一家人都毁在凶手手上,即使他已经死了。
会有无数的人同情高安茹,会联名请愿书,判她无罪——可在法律范围内,实在难以做到,届时又会有人带起舆论,抨击国家不作为,甚至有可能掀起以暴制暴的方法。
如果一个人杀了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又选择自己动手报仇,虽然大快人心,可一旦这种风气形成,社会法治不就乱了套?
唯一能做的是修改刑法,不能因为未成年人犯罪,就能在法律的规定下,无罪。
只是修订刑法不是一件小事,何时能够修订,未知。
作为警察,只能抛弃一切情感和理智,在法律中执法。
古未寻沉默不语。
“老武。”一名警察笑着上来打招呼,两人拥抱了下,他看向古未寻,用眼神询问。
“这是……?”
“我弟弟。”
武警官朝古未寻道:“这是我大学室友李修文,跟你说过的。”
“修文哥。”
李修文和古未寻握手,笑道:“以前常听你哥念叨他弟弟,听得我耳朵都起茧子了,这会儿终于见着真人,老武,你弟可比你帅多了。”
“那可不。”武警官得意,听到别人夸赞古未寻,比听到夸他自己还高兴。
李修文道:“走吧,难得来一趟,去我办公室坐坐。”
于是三人进了李修文的办公室,办公室桌上放着副局的立牌。
古未寻:“……”
武警官从来没说过,他的大学同学现在已经混到副局的地位。
武警官和李修文谈着事情,免不了说到高安茹,李修文这才知道古未寻是高安茹的老师,他叹了口气,转了话题。
两人谈起事来忘了时间,古未寻看了看表,又看了正讨论某宗案件的二人,悄悄起身,退出办公室,来到洗手间。
手机震动了下,收到备注为“记仇姑娘”的微信——这是他给古元元的备注。
【我回帝都了,你学生在哪个警局?】
古未寻意外地挑了下眉,他真没想到这个叫小久的小姑娘居然对高安茹这么上心,之前之所以找她帮忙,因为他认识的人当中没有x市人,转而想到在鬼屋遇到的女生,这才问了下。
不料从她那里得到许多他不知道的事情,省去他很多查探的时间。
在鬼屋倒是没看出她这么热心,毕竟帮了忙,他打算等事情结束后,再请她吃顿饭以示感谢,看来这顿饭可以提前了。
这般想着,他把地址发了过去。
发过去之后,他翻了翻前面二人的聊天记录,旋即皱眉,发现在他们的交谈中,他的语气十分冷淡。
而她居然没有任何不耐烦。
脑海里掠过两次见她的画面,裹得很厚,帽子、围巾、口罩戴的严实,到现在都不知道她长什么模样。
这时,他忽然收到武警官发来的一张照片:【上次不是跟你说我遇到一个女孩长得挺像你的,就是这个,你看是不是挺像?】
古未寻随意点开,放大,紧接着瞳孔一缩。
武警官和李修文分析完案件后,后者用桌上的电脑,查看一些记录仪视频,武警官跟着一起看,连续看了几个。
其中一个,正是之前古元元和千闲逮住的一个惯偷,报警之后,派出所民警过来把人带走时,用记录仪记录了下来。
拍摄的民警年轻,因为古元元长得好看,难免把镜头多往她脸上放了放,武警官越看越觉得眼熟,想起来他当辅警时,在医院见过这姑娘——当时这姑娘阻止了卡车司机跳楼自杀。
而他印象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她和古未寻有几分相像,看到这里,武警官下意识去看古未寻,这才发现屋内早没了他的影子。
于是拍了张图片,给古未寻发了过去。
李修文:“?”
武警官指着视频里的古元元解释:“你不觉得这姑娘和我弟长得挺像的吗,我给他看看。”
“放心,等会儿就把照片删了。”
于修文笑着点了点他,没说什么,正当两人继续看着视频时,古未寻忽然冲进来,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迫切:“哥,照片哪来的?”
武警官震惊地看过去,古未寻虽然动作和神色没什么大的变化,但熟悉古未寻的他却能从他的微表情中察觉到他的急切。
这简直太罕见了!
他甚至不知道以前有没有见过古未寻这样的反应。
这才是他震惊的点,一直以来,古未寻的情绪都比较淡,鲜少有事情能引动他的心绪。
武警官记得,古未寻初到家时,他不过六岁,身形瘦小,看起来像三四岁,漂亮得像个洋娃娃,他几乎一眼就喜欢上这个弟弟。
父母告诉他,弟弟的爸爸妈妈不在了,要好好疼爱弟弟,他把这些记在心里。然后就发现,这个弟弟几乎不说话,安静的不像话,却又特别懂事乖巧。
那个时候,父母都叫他“小宝”,等到上户口时,要给他起名字——武未寻,他忽然开口,吓了大家一跳:“古,我姓古。”
然后就不说话了。
他们猜测,这是他原来的姓,父母没有让他改姓,至此,户口本上多了个家庭成员:古未寻。
不知过了多久,慢慢的,他开始说话了,有一天,他在餐桌上很认真地说了句:“我叫古亦笙。”
并用笔,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写下这三个字。
于是,亦笙成了他的小名,他们也就这么喊他。
从小亦笙就展现出过人的智商,学什么都快,他仍然很少说话,母亲担心又心疼:“这孩子可能是在福利院的时候,受了欺负,又或者以前受过什么刺激。”
可以说,儿时的古未寻有些自闭,通常情况,自闭的天才孩子如果不加以疏导,长久下来,会越来越糟糕。
对此,医生的建议是让他多学一些东西,发挥他的智商,让他对这些东西生出征服欲,从中找到乐趣。
于是,亦笙报了许多兴趣班,学会许多东西,每一样都能取得最好成绩,这样的“治疗方法”成效显著,很快亦笙就会正常交流,会叫爸爸妈妈哥哥,慢慢融入进这个家。
可武警官始终觉得,无论这个弟弟有多优秀聪明,他内心深处藏着一个秘密,无人知晓。
小时候亦笙跟个小大人似的,待长大后,更是无需他们操心,父母有时候会觉得挫败,觉得亦笙根本不需要他们,甚至也不需要这个家,认为亦笙对家里没什么感情。
因为他太淡了,小时候还好一点,偶尔会适当地撒撒娇。
直到有一次,武警官在警校上课,亦笙念高中,家里遭了贼,母亲被贼推倒,撞伤手肘,父亲也受了轻伤。
亦笙得知后,不知道他用的什么方法,第二天,小偷自己找上门,还把偷的东西还回来,小偷鼻青脸肿,对着父母苦哈哈地说:“你们有个好儿子,我错了,我惹不起,能不能看到我自首并把东西还回来的份上,让你们儿子饶了我?”
后来无论他们怎么追问,亦笙就是不说他如何做的,只是花了一个月时间,做了个微型的面部识别警报器,安装在门口。
一旦有陌生人进入,就会自动响起警报,不过有个弊端,来的客人若没有提前录入面部识码,一进屋警报就会响。
亦笙总想改进,奈何一直没有改进到最完美,而这个面部识别警报器,只是亦笙拆了个拥有面部识别功能的手机,然后找了些相关书籍,慢慢琢磨出来的。
也是经过这次事件,父母终于塌实,亦笙不表现出来,不代表他心里没这个家,只是他性子如此。
从警校毕业的武警官,一直以为亦笙也会考警校,当警察,没想到他居然随意填了个学校,之后拿了双学位,后来又考了讲师资格,到大学当教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