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大救星(第1/1页)盛唐大救星

    王忠嗣在来信中提到,大郎王震此前奉他之命,在京城给王烁特色合适的婚配人选。但由于石堡城一战王烁名动京城极受圣人关注,现在突然冒出了七八户名门望族的人家愿意主动嫁女。

    其中包括官居显位的刑部尚书兼京兆尹萧灵,尚书右丞韦见素。连皇帝的女婿、驸马薛履谦,也曾派人娓婉转达过联姻之意。

    另外还没有正式登门却“听闻”有此意向的就更多了,其中甚至包括杨贵妃的三姐虢国夫人,据说有几位皇子也在蠢蠢欲动。

    原本只是一棕普通的婚事,现在闹得满城风雨万人瞩目,王震根本无法定夺,于是写信回家请示王忠嗣。

    王忠嗣因此担心王烁树大招风,被李林甫借机攻讦。他在信中叮嘱王烁“三不娶”——高官之女不娶,外戚之女不娶,宗室之女绝对不娶!

    王烁理解王忠嗣的用心,边将勾联京官,是本朝的一项政治大忌。如果是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勾联当朝显赫的外戚或是高官,更是大忌中的大忌。

    此前败亡的皇甫惟明与韦坚,就一个是边将,一个是外戚。

    说到“宗室之女”,王忠嗣特意加上了“绝对”二字。

    王烁瞬间明白,老王是在特指“东宫太子之女”。

    疏远东宫,是父子二人早就达成的默契。但李林甫这样的敌人,永远不会放过老王和太子之间的私交来大做文章。

    王烁看完信,将它烧了。

    然后他心中寻思,假如我是李林甫,一定会利用眼前这个机会,来大力促成东宫和王家达成联姻。

    这样的两户人家合成了一家,天底下谁还能招架得住?!

    毫无疑问,不用别人煽风点火,靠政变起家的皇帝李隆基也一定会迅速干掉太子和王忠嗣,以免自己有朝一日也被政变干掉。

    此等计谋不算高明,但绝对够阴够毒,非常符合李林甫“口蜜腹剑”的风格——表面上看是在成人之美百年好合,暗底里是要将两户人家都给斩尽杀绝!

    虽然王烁早就料到李林甫不会让自己好过,但防守毕竟是被动的,天知道对方会先从哪里下手?

    老王的这一封信就像是给自己打了一剂“预防针”,可谓来得及时!

    寻思了一阵对策,王烁不禁微然一笑,你有瞒天计,我有过海策。

    ——怕了你这个阴损缺德的糟老头子,我就不来长安了!

    “集结人马,出发东进!”

    从踏入了安定郡境内一路东行,王烁开始有了一种很特别的感觉,仿佛自己就像是从黑白胶卷时代,一步步走进了特效炫目的大电影时代。

    起初的画风是一片雄浑与荒凉的边关,长河落日戈壁黄沙。越往东行靠近京城,这画风便逐渐变得丰富多彩。

    城市逐渐繁华,人口逐渐稠密。

    斗拱飞檐的唐式大宅气势磅礴,出口成章的文人雅士随处可见。

    就连人们的服装颜色,也渐渐变得缤纷多彩。

    从边关到中原,王烁走这一路,也就在脑海里画完了自己的这一卷“盛唐画卷”。

    盛唐在边关,是金戈铁马犯我必诛!

    盛唐在中原,是物华天宝国泰民安!

    离京城越近,王烁这一支押俘队伍的受关注程度就越高。原本他们走的是军队专用的“驿道”,百姓不得占用。但是常常会有许多百姓,自发的聚集到驿道附近。

    围观,并欢呼!

    王烁现在才知道,原来大将出征立下边功然后进京献俘,是关中的百姓最喜闻乐见的事情。

    原来很简单,这意味着大唐国力鼎盛、兵锋强劲。

    身为这种国家的子民,谁还能不自豪?

    更何况,唐人骨子里本就带着锐意进取、积极开拓的强势基因。就连饱读诗书的文人,都日思夜想着“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或者是“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不服就干”、“谁惹我,我打谁”几乎就是唐人的普遍性格。他们对这些立功军人的赞赏与羡慕,那绝对是无比的真诚!

    看着身边那些大声欢呼,对自己投来炙热眼神的关中百姓,王烁心里感觉一阵舒坦。

    石堡城,自己总算是没白忙活。功名利禄总是难免有所水份,能得到这些普罗大众的认可,才算是真的值!

    几日后,王烁立马站在了一座桥上。

    这桥并不宽大也不宏伟,但却是一座影响大唐国运的著名之桥。

    渭水便桥。

    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在这里,与突厥的颉利可汗杀白马,立下了渭水之盟。

    那是一场兵临城下的耻辱之盟,但从此催生出一个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强大帝国。

    无独有偶,王烁想到了三百年后大宋那个,同样也是兵临城下的“澶渊之盟”,它给大宋买来了百年的和平,也让大宋学会了一个丢人现眼的大招——能用钱摆平的事情,那都不叫事。

    终于有一天,他们遇到了连钱也摆不平的金人,于是连皇帝都被人掳了。

    王烁情不自禁的发出了一声冷笑,如果三百年后,九州大地的国号仍然是“唐”,这片大地上仍然生活着一群“不服就干”的人,就不会发生这种丢人现眼的事情了。

    大唐的衰败,就从安史之乱开始。

    除了安禄山与史思明本人,最需要为安史之乱负上重大责任的两个始作甬者,就是李隆基和李林甫。

    王烁因此心想,看来我此行赴京的意义,不止于拯救老王,拯救自己,拯救我们全家人的性命。

    我或许也是在拯救大唐,拯救我们的历史!

    呵,这么说,我还是一个立志要成为“大救星”的男人!

    队伍络绎通过便桥,王烁一直策马立在桥上没动,浮想连翩。

    走在最前方的李晟突然拍马回来,“二公子,左金吾卫郎将郝廷玉特意前来迎接,在前求见二公子!”

    王烁眼前一亮,郝廷玉?!

    这哥们是一位战场猛将,“换马战河阳”的事迹被史书像写小说一样的描写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老王也特意跟自己提起过他。

    记得当时老王说,郝廷玉曾经从军于朔方,李光弼特别欣赏他的武艺人才,将他举荐到老王的幕府做了牙将。三年前郝廷玉的父亲去世,他回家丁忧。结果被金吾将军李岘给看上了,于是上奏朝廷“夺情起复”将他留任于左金吾卫。

    当时王烁还好笑,怪只怪老王手底下的人才实在太多了,于是总是这样残忍的被人挖墙角。

    三年过后,郝廷玉已经在金吾卫混到了五品左郎将的位置,并且人称——京师第一猛将!

    王烁清楚的记得老王如此强调:郝廷玉这个人,你可以视之如李晟和荔非守瑜,完全可以信任!

    “走!”王烁拍马上前,“咱们去会一会这个,京师第一猛将!”

    .

    【第二卷开启,新的战场新的征程。请大家多多投票,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