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 书剑邪僻一网尽,可保国泰三十年(完)(第1/1页)明朝小公爷

    五子生,五子亡……

    李福达在阴影中望着李智、李信二子,被押送上了一辆特制的马车。

    随后在数十号身材膘壮,穿着调查局官袍汉子们警惕的押送下缓缓的离开。

    平复了一下情绪,李福达低着头回到了码头上继续自己力工的工作……

    “……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

    经筵辩场上,激烈的辩论依旧在继续。

    只是高台上诸家学派看着正在充经筵讲的吕汝德,满心卧槽尼玛!

    甚至不少人回首望向了湛甘泉,弟子敢这样不顾面皮的直接给庠序教谕部站台能没他的首尾?!

    很显然,就是他这位老师指使的!

    然而湛甘泉似乎对此一无所觉,只是面无表情的坐在椅子上默默的看着自己的弟子的经筵讲。

    湛甘泉现在可谓是诸家学派中的一杆大旗啊,他若是站到了庠序教谕部一边。

    那任谁都不得不再三琢磨,对着干是不是正确的。

    “学生闻:志者心之所期也,所期者如此,故所就亦如此!登髙山者,期至于顶,斯至之矣!!”

    湛甘泉是支持的,自然有人是反对的。

    他刚刚热身完毕,便有跳出来的了!

    “学生按:帝王家法如《易》、《诗》、《礼》、《春秋》所载记,由之则得,不由之则失!”

    却见那儒生对着吕汝德怒目而视,言辞中满是慷慨激昂之气魄。

    “礼者,人之大防,所以检柅此心,不敢放逸也,故《书》曰‘以礼制心’!”

    “礼之制人,犹堤之防水,不以堤为固而骤决之,则溃裂四出,大为民害矣!!”

    弘治皇帝这被怼的一头黑线,卧槽尼玛!这是骂朕推翻“天人感应”这事儿,是违反礼制呢!

    吕汝德面无表情的听着对方的经筵讲,脑子飞快的旋转开始准备反击之策。

    “《汉史》所谓“知其非礼,而不能自还”者是也!”

    “……齐襄公鸟兽之行,渎乱礼经,斯人至以雄狐目之……”

    这话骂的满朝文宦们那是一头黑线,卧槽尼玛!这是怼着咱脑门说咱是“鸟兽之行”啊!

    还说现在庠序教谕部这提法,那是“渎乱礼经”!

    骂弘治皇帝更是骂的狠了,意思是:陛下您再这样,学生可就拿您当公狐狸看了。

    这儒生稀里哗啦的骂了一大通,直把满朝重臣带着弘治皇帝骂的一脸黑。

    终于这儒生骂完了,吕汝德深深呼出一口气再次站上了高台。

    “所贵乎君子者,无他事焉,惟不失其本心而已。人生而善,天之性也!”

    “有正而无邪,有诚而无伪,有厚而无薄,有天理之公而无人欲之私,所谓本心也……”

    “其始如是,其终亦如是,虽历年之久,不变乎其初,所谓不失也!”

    吕汝德这是在说,我们这是为公心公理不为私欲。

    而且儒学一派本就是要讲公心公理,你如此攻讦我等却是出于私欲而非公义!

    “学生闻之:《诗》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轲亦云‘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何谓福?国之安荣是也!何谓祸?国之危辱是也!!”

    湛甘泉都亮出牌子来,要跟庠序教谕部站一块儿了。

    自然这后面跟上的学派,底气可就足多了!

    比如现在蹦达在台上的这哥们,算下来是他们兄弟学派崇仁学派的。

    高台上的弘治皇帝见得一众儒家学派大撕逼,老怀宽慰啊!

    唔……这才符合剧本的走向嘛,你们不撕逼朕肿么做中人?!

    当然啦,帮朕站台的决计不会亏待!

    那赏赐必须杠杠滴给,只要给朕干活儿必须日子过的好!

    至于跟朕作对的么……且尔娘之!统统洒掉~洒掉!

    唔……好像不能洒啊!保国公朱晖上奏,晋阳等卫已然控制在军部手里。

    国朝要加强对各卫所掌控,必然是需要再修直道的。

    所以,这人手嘛……

    第一天的经筵辩讲在一顿口水和嘴炮中,湛甘泉等人占据上风中结束。

    弘治皇帝只是主持开局、闭幕,至于这长达数日的经筵辩讲他是不来滴。

    来的只是礼部、庠序教谕部,及代表了皇帝、内阁的谢迁。

    然后,一众经筵辩讲的学派很快发现了国朝的骚操作。

    那就是:所有不支持湛甘泉学派的官员,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被吏部选定外派。

    第二天直接内阁拟定名单,下旨直接要求立即出京赴任。

    顿时满场各家学派满心敲里吗,这特么忒不要脸了罢?!

    不过更不要脸的,那还在后头。

    新科进士们也被调查了一番,只要是反对湛甘泉学派出身的进士无一例外。

    也全都被调配出京了!

    内啥,黔州布政使司不是总嚷嚷缺人么?!

    唔……都去!都去!

    京师附近各支持湛甘泉学派的官员,在被摸底了一番后迅速让其之鱼。

    有些传承了数代,逐渐才抬头的。

    若是再被连根拔起的清扫一番,想要再死灰复燃恐怕得五六十年之后了。

    经筵辩讲也很快的结束了,连续多日那些反对学派的官员几乎都被外派。

    同时大量支持湛甘泉学派的官员被抽调回京,那么选出的结果可想而知。

    湛甘泉不负众望,成为了“帝国弘文注释院”院正。

    支持于湛甘泉的各家学派,十人遴选为“弘文注释使”。

    五人为“弘文注释郎”,内廷派一人为“司务”。

    礼部、庠序教谕部,各派一人为“院监”。

    如此组成的“帝国弘文注释院”,将会在两个月内筹备成立。

    他们将负责对所有的古籍经典进行整理、校正、标点注释,并作为官版刊印。

    在经筵辩讲落下帷幕尘埃落定之时,格根塔娜带着五千鞑靼各部族头人、子嗣来京。

    同时他们一并押送来的,还有近十万白莲门徒。

    格根塔娜的这次到来,引起的是整个京师的轰动!

    上次她只是率领着一部分人来依附,可这种甘当马前卒为国朝征战并押送战俘过来的……

    哪怕是武功赫赫的永乐朝,也是不曾有的盛事啊!

    五千鞑靼各部族头人、子嗣,上表国朝恳请入帝国军事学院、军官学校,并入军伍。

    这……同时也标志着,鞑靼真正的开始全面融入大明。

    白莲,将被湮灭了。

    儒家学派,伏倒归附。

    鞑靼……开始与大明,全面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