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皇太子万岁(第1/1页)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十二月二十八日,一大早。
京师永定门前,人山人海,城门内外已经挤满了人,还有密密麻麻维持纪律的衙役和京营士兵。
在今日,原本冷清的京师各大街巷一下子热闹了起来,皇太子大捷的消息已经传遍了京师内外,也得知皇太子将要回京的消息。
很多人早早的赶来了,特别是良乡和新城的百姓,甚至三更半夜就抢好了位置。
在无数百姓之中,上有古稀之年的老人,下有几岁幼童,这些人都是自发聚集在永定门外,特意迎接皇太子。
“老人家,您都一把年纪了,怎么还来挤啊?这里人多,万一被人推搡摔倒在地就不妙了,您老还是回去吧。”
人群中,一个三十出头的白袍读书人看向身边的老者说道。
已过花甲之龄的老者拄着拐杖,虽衣着朴素,却精神矍铄,他满脸的褶皱和稀疏的银发,留下了无尽岁月的风霜。
老者看向远处,翘首盼望道:“鞑子两次入关,都是太子殿下领军赶走了可恶的鞑子,大振国威,保我们直隶一方平安,殿下凯旋而归,老朽必须来迎啊!”
说着,老者露出缅怀的神情,又道:“想当年,老朽还是孩童之时,张阁老和戚少保都在,我大明内外之敌皆被扫除,那时天下太平,鞑子哪里敢犯我大明边境啊,如今世道变了,好在大明又出现了一位中兴之主,我老人家没见过皇太子,这次若是不见上一面,等进了棺材就再也见不到了。”
白袍书生听后点点头,不再劝说,现在大明和万历朝相比,差距真是太大了,这几十年来,大明再也没出现过张居正和戚继光那样的人物。
老者在等待之余,也好奇的打量了一番白袍书生,道:“年轻人,听你口音不是直隶人,南面来的吧?”
白袍书生作礼道:“小生河南李信,四处游历,路过京师。”
老者提醒道:“年轻人,听说通州一带还有些鞑子,你可要小心啊,千万别被他们抓去,那帮鞑子可凶的很!”
李信感激的再次作揖,心中暗道天子脚下的百姓就是热心。
李信此次来京师,其实也是为朱慈烺而来,朱慈烺在凤阳府招贤纳士时,李信早就投奔之意,还亲自去凤阳府考察了一番。
实地考察后的李信坚定了投奔皇太子的想法,奈何时间不巧,朱慈烺先是南下江西和湖广平叛,折腾半年回来后没多久又北上了,李信跟了一路,也考察了一路,更是见证了一路。
附近所有百姓都在交头接耳的谈论皇太子的事情,李信则是静静的听着他们的议论。
“皇太子来了!”
不多时,在百姓的欢呼声中,勇卫营亲卫队远远行来,浩浩荡荡的从永定门进入京城,在旌旗林立的中央,朱慈烺的龙辇缓缓而行,队伍后面还有几十辆装着清军脑袋的大车。
“快看,这么多鞑子的脑袋!”
“天武军勇武!”
京师百姓发出阵阵惊呼声,无数百姓为之沸腾。
朱慈烺从龙辇中走出,站在车上,向众人挥了挥手,顿时引起了人群中的欢呼呐喊。
“天武军万岁!皇太子万岁!”
人群中,忽然响起了一声大喊声,在经过瞬间的卡壳后,旋即,声浪响起,高呼声响彻京师,响彻天空,不停在城中回荡着,场面在这一刻彻底的引爆了。
龙辇后轿子中的杨嗣昌和方正化皆是脸色大变,好在二人有单独的轿子,无人发现他们的表情。
朱慈烺看着欢迎的百姓,心中发酸,无论是流寇作乱还是异族入侵,最终受伤的还是百姓。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天下太平,家人平安,就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平定流寇作乱,打击满清入关,发展经济,这些都是他作为皇太子应做的事情,甚至是每一个大明官员的本分,当不起百姓这么对待。
看着人山人海般欢呼雀跃的百姓,朱慈烺感动了,他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但到嘴的话还是咽了回去。
看着各种面孔上浮现出发自内心的信息,朱慈烺心中反而沉甸甸的,在这个时代,他要挽救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和文明,道路任重而道远,到了现在,他才深深的感受到了肩膀上承受的重任。
在人群中的李信被震撼了,他出身大家族,家境很好,见过不少大场面,却从没见过这般震撼的场面。
李信原本以为皇太子在南直隶的人望高,却没想到在北直隶的拥护者也这么多,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此时他心中浮现出四个字来:人心所向。
在距离朱慈烺几十米外,几个穿着平常的人穿越在人群中,人群中太过密集,摩肩接踵,没有缝隙,但他们穿梭在百姓中并不困难,而且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
这几个穆森就像潜伏起来的毒蛇,静静的站在人群中,眸光森冷的紧盯着龙辇上的朱慈烺。
龙辇周围的几个亲卫忽然全部紧贴着龙辇而行,警惕性瞬间提升了数倍。
站在朱慈烺身边的徐盛也感受到了一股杀气,他不由得靠近了朱慈烺,同时左手在背后看似随意的做了个手势。
很快龙辇周围的防护不知不觉中加强了数倍,人群中还有一些穿着普通衣服的百姓在四处寻找着目标。
在仪仗到达正阳门后,徐盛才感受到那几股杀气消失了,他这才放心下来。
徐盛对身边的李护低声道:“李护,等殿下进宫后,去把你爹找来。”
......
进入内城后,仪仗的速度很慢,抵达皇城正门的大明门时,已经过了一个时辰了,这个时候,礼部的官员都在皇城前迎接。
礼部的官员原本是在正阳门迎接的,却被百姓一路挤到了大明门,眼见百姓们迎接皇太子的如此的热情,他们一个个都傻眼了,内心极为的震惊。
皇城内是大明核心机构所在之地,居住的是皇族和重要文武官员,还有大量的太监和宫女,一般百姓很难进入,朱慈烺的仪仗进入了大明门,百姓们却还在大明门外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