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后董卓时代的西凉军人物(第2/2页)三国纵横之凉州辞
是因为他们就算没有汉室朝廷的任命认可,一样可以减少阻力、名正言顺地执掌地方。
在此,我不得不再举两个反例,来论证我对阎行战略是正确的论断。
公孙瓒取幽州,他不顾汉室朝廷,诛杀了幽州牧刘虞,用武力控制了幽州,但结果是什么?(失地失人)
孙策取江东,也是不顾汉室朝廷,直接用武力夺取三吴,大肆屠戮吴地反抗他、不与他合作的地方豪杰,结果又是什么?(存地失人)
其次,为何不取并州,扼住八陉,与公孙瓒联合对付袁绍?
这是因为,不符合战略,也不切合实力。
战略上,身为关西人的阎行,一早在讨董联军将起的时候,为自己一方确定的战略,就是贾诩“天下策”的前半段,(详情可以回顾第三卷51章),也就是西取关中。
而扼住八陉,与公孙瓒联合对付袁绍,战略目标就转变成了平定河北了。
这与之前定下的战略,简直就是南辕北辙。
实力上,既然定下了稳固河东、西取关中的战略,那么分散用兵、东西兼顾的战术就是要不得的。
一个势力的军力是有限的,非西即东,确定了战略之后,一切战术上的运用,都必须是为了战略服务的。
并州周边势力错综复杂,异族有匈奴、鲜卑、乌桓、羌胡之类,汉人势力有袁绍、公孙瓒、黑山张燕等,敌人往往都是来自于北方草原和河北平原的。
如果战略是平定河北还好,西面还无太大的忧患,如果战略是西取关中,那并州必定是危在旦夕了。
试想一下,在主力人马践行战略目标,西取关中的时候,如何又能够保证并州一地不失呢?
若觉得我的论断不够有说服力,那我就再举两个正反论据来论证我的论断。
以李唐为首例,身为关陇贵族一员,他们的战略目标就是要西取关中、陇西。
但在他们主力攻下关中之后,并州一地很快就被趁虚而入的刘武周攻取了,李唐与刘武周在并州的争夺战中,因为实力分散,连连告败。
最后,李唐是在稳定关中、平定薛秦、收取陇西之后,集中了关陇力量,出兵河东,历经多番恶战,才重新夺回并州的。
再以五代后唐为例,河东藩镇(包括了河东、并州之地)在晋王李克用时期,曾经是天下第一强藩,可是因为李克用的战略不清晰,一阵子西攻李茂贞,一阵子东讨李匡筹,一阵子与中原的朱温周旋,结果如何,一朝实力衰竭,连连战败,河东的基业差一点就折在了创始人李克用的手中。
而李克用的继任者李存勖,在战略上,明显就要比他的老爹高上好几筹。晋军的战略目的,一直就是坚定的东取河北,不管西面的李茂贞是强是弱,都将目标完全对准了河北大地。
在这坚定践行这一战略下,晋军收取卢龙、魏博二镇,拉拢义武军、成德军作为盟友,与朱梁争霸中原,最后消灭朱梁,问鼎中原。
至于为什么要打匈奴、为什么要联合地方士卒,这些问题书中早有答案给出,作者就不再这里一一赘述。
(六)结尾
这本书其实还有种种不足的地方,作者也中途因为各种原因,几度搁笔,随后,又因为对这段历史的热爱和一些热心书友的鼓励,重新拿起笔来继续创作,而这一过程,明显耽搁了小说的进度。
笔者写这本书的初衷,本来就是为了用小说笔法,讲一段故事,和有兴趣的书友一切探讨、拓展对着一段历史的认识。
所以尽管现实中有种种的不如意,但我还是会坚持下去,而一直坚持支持我的书友,我也想,再次跟你们说声谢谢。
谢谢,谢谢你们看我的小说!
2018.5.4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