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公映(第1/1页)音乐系导演
关于三观的问题,不仅仅影评人参与到讨论当中,居然引得媒体也参与到其中。
上,一名专栏影评家,魏山宇就发了一篇相关的影评。
“虽然是一部灾难片,但是实际上,我更愿意称这是一部伟大的爱情片。
影片设定一个特定环境,那就是撞冰山,然后轮船下沉,这么简单的故事情节,却又构筑起人性本色,影片有其可取之处。
至于三观不正这话题,按在影片里似乎有些膈应。艺术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视角不同,所感受所理解的都有偏差。
除却生命本身意义,影片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歌颂这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在我看来,这样的爱情很伟大!是的,很伟大!
看完电影我所理解的,所谓的未婚夫妻,卡尔和露丝,折射出人类的自私。
是露丝母亲为了高质量生活的自私
是卡尔为了保全自己名声的自私
是人们为了维持自己所信赖的封建礼教的自私。
这些人都是为了theselves,而不是露丝。
露丝从一开始就知道,所以她不忿,所以她用自杀来逃脱这离谱的生活,但幸运地是,她遇见了杰克,她被杰克救了下来。这是对于他们的幸运,却好像是对除了他们以外其他人的不幸。
正因如此,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母亲质问她时:“你忍心看到以后我做女工来维持生活吗?”
她沉默了,她只能说:“tistunfir”
这太不公平了。
是不是感觉特别熟悉?
这其实是一种道德上的绑架!
想结婚的不是她,想用婚姻换取优渥幸福的不是她,一个被强迫订婚的人,终于遇见自己的救赎时,为什么要因为所谓的道德而放弃?
但是她放弃了,为了母亲。
为了之后在救援船上沉默不言,不肯说一句要回去救自己女儿的母亲,多可笑啊。
之后的海洋之心也许是一个爆发点,卡尔送给露丝海洋之心,也就是送给露丝权利的枷锁。在看见学礼仪的小女孩后,她选择了自由,她去找了杰克。
也许有人说这也是自私,是,也不是。
她的确是为了自己,但她应该为了自己。不然为了什么?为了不爱自己的卡尔和母亲然后活活把自己困死在牢笼里吗?凭什么?
最后她出逃了,也把海洋之心和自己的画还给了卡尔,也再次证明了,她对于金钱与权利的不屑。
为什么要以规则规范束缚他人,老祖宗留下的礼仪与修养是用来约束自己的。现在电影外面说着出轨女和外遇男的我们,是不是像极了泰坦尼克船上对杰克露丝气急败坏开枪的卡尔?
当然,这部电影同样的也很有意思,特别是结局部分。
我想,或许连王逸凡导演自己,大概都有这方面的顾虑吧,所以,在影片的结尾是一个超现实的段落,可以理解为女主的梦,在富丽堂皇的游轮头等舱内,一身锦衣的男女主角在一群绅士贵妇面前牵手。
为什么说这一段很有意思呢?
纵观全片,男女主角厌倦、鄙夷、背叛、逃离的不就是这个虚伪的上流社会吗?
除去二人世界,两人在公共场合最快乐的时光,不就是男主带女主来到自己所在的全邮轮最低档的舱位,在简陋的环境中和一群三教九流喝酒唱歌吗?
所以,三观正确的结尾是不是应该是,在女主的梦中,两人又回到了充满欢乐的底舱,而不是虚伪的上流社会。
当然了,或许只是我的个人臆想,但是这个结局,的确很有意思,不是吗?”
和几乎成为了这段时间的主题。
其他的电影,也都纷纷退避三舍。
没办法,这个时候,谁来都是死!
在宣传方面,还是要压过一筹的,毕竟,人家砸的真金白银更多。
不过,的相关影评和讨论却更多,这也是因为两部电影本身的类型决定的!
当然,无论舆论给予怎样高度的评价,衡量商业电影成功的首要条件,永远都是票房,否则一部电影被影评人吹上天,观众不买账,电影公司依然会赔本甚至破产。
如此,也是如此!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前期电影还没有正式上映,那么这些却是必然需要的。
而且,尽管有一部分人会去看影评,然后再选择看电影,但是实际上,影评人的评论什么的,看看就好,不用太过于在乎,只要票房可以实现突破,绝大多数人依然会用敬仰的眼光来看待你,何况,百分之九十九的媒体都是些什么东西,谁会不明白?
国内如此,好莱坞也同样如此。
和在这里,同样的也是针尖对麦芒。
两部电影,从宣传开始,到院线发行方面,都是几乎可以说针锋相对的。
毕竟是大手笔,而且是纯粹的商业大片,所以,在发行规模方面却是要超过的。
在北美的开画规模,史无前例地突破了四千块银幕,而且还在增加当中。
呢?
虽然这也是一部大制作,而且口碑不俗,但是,对标,院线方面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
那就是,这两部电影,都会有不错的票房表现,但是论爆发力这部主打探险,以及视觉特效的地商业大作,显然要比这部剧情片要来的猛烈。
所以,他们自然愿意在初期给予更多的银幕支持。
而在他们的眼里,这或许也会是一部大卖的电影,但是这种电影更多的应该是走长期放映的路线,而不是普通的商业大制作的前期爆发后期疲软的路线。
当然了,其实也和两部电影的宣传方面的投入有很大的关系。
很多人或许以为,院线发行电影,是根据电影的质量类型,等等决定的。
但是实际上,还真不是,或者说,不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