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祖大寿(第1/1页)崇祯十五年
想当年,大明在关外两大重镇,一是辽阳,二是沈阳,现在都落入了建虏之手,远远望,城墙和城楼都还是原样,青砖城垛,飞檐斗拱,一如大明境内的城池,但城头飘扬的却不是大明的日月旗,而是建虏的龙旗。
而一路行来,从锦州到沈阳,眼中所见的百姓都留着辫子,似乎已经忘记了大明衣冠,尤其是临近沈阳附近,这种感觉就更是强烈了,留着辫子的汉民站在路边,对经过的明国使者团,指指点点,虽也能看到一些面对故国的悲戚,但大部分的汉民都是麻木的,隐隐地,已经将大明当成了外国了。
百姓如此,那些投降建虏的汉军士兵就更是如此了,在锦州时,虽然没有见到大汉奸孔有德,但麾下的士兵却是见了不少,一个个都气势凌人,心满意足,对现在投降的生活好像很满意,显有廉耻和愧疚之意。
将一路所见所闻联系到一起,袁枢心情发沉重,望了一眼沈阳城,他慢慢放下车帘。
车轮辚辚,继续向前。
为袁枢赶车的,正是李若链。
戴着一个破草笠,面色黝黑,表情木讷,李若链现在的样子,就算是熟人也不敢轻易认他。
城门口,建虏礼部的几个官员正在等候,黄太吉建政之后,仿效大明,建立六部都察院,开科举,设理藩院,官吏皆是汉制,礼部由礼亲王代善兼管,两个侍郎都是汉臣,其中一人就是范程,不过范程是侍郎,而明国来使只是两个郎中,为地位对等,范程当然不会到城门口迎接,此时站在城门前的,是礼部的两个主事和下面的一些官吏。
马绍瑜和袁枢下车,双见礼。
虽然是两边交兵,但该有的礼节却是不能少,尤其等候的几人都是汉臣,言语客气之中,虽有一些火花,但不碍整体的和谐。因为是使者,所以马绍瑜和袁枢都身穿大明官服,建虏礼部的几个官员穿“大清”官服,阳光之下,双都表情严肃,官阶对等,倒也颇有一些分庭抗议之势。
进入沈阳城中,大明使者团并没有被带往建虏的礼部衙门,而是被安排住进了城西的一处驿馆,驿馆虽然不大,级别也不高,但还算是干净。
“一个最新消息,还望贵使知道。”就在驿馆大院中,建虏礼部官员当着马绍瑜和袁枢的面,展开一份“诏书”,郑重其事的宣读了起来,正是黄太吉褫夺阿巴泰爵位的诏书。
马绍瑜和袁枢相视一看,心中明白,建虏这是在拆除引线啊,阿巴泰的贝勒身份是他的贵重所在,现在剥夺了他的爵位,变成庶民,大明就无法向建虏提出太高的要求,就算提出,建虏也可以讨价还价,而不至于太狼狈。
不过这点伎俩早在大明君臣的预料之中,建虏能褫夺阿巴泰的爵位,但却无法改变阿巴泰的身份老奴努尔哈赤的七子,是阿巴泰贵重,也是建虏君臣没有面子的所在,不管建虏承认不承认,大明使臣都会以“贝勒”的标准,向建虏提出要求。
袁枢怀里揣着阿巴泰写给黄太吉和代善的信,不过他并不打算在此时拿出来。
公事公办的对建虏安排驿馆、而不是直接去礼部,或者是面见黄太吉提出抗议之后,马绍瑜和袁枢表情凝重的目送建虏礼部官员的离开。
大门缓缓关闭。
门外有建虏兵重重守卫,从这一刻起,大明使者团就等于是被隔离了起来,再难和外人接触。
至于何时才能和建虏礼部、甚至是黄太吉见面,就不是大家可以猜测到的了。
但大明使者团进入沈阳的消息,还是很快就在城中传了开来。
“明国来使”
“是啊,你皇上会答应用洪承畴祖大寿换贝勒爷吗?”
“什么贝勒爷,已经是庶民了。”
“对对对,是庶民”
城的一处幽静宅院。
一个身材魁梧,披着厚袍,但却已经须发斑白的老者正坐在庭院之中,望着涂了石灰的白色院墙默默发呆。关外初春的风从院中掠过,将他鬓角的乱发吹拂了起来,连那一根梳编的很是整齐的辫子,在这一瞬间,好像也飘动了一下。
在他身后,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悄然站立,同样穿着满式长袍,留着辫子,脸庞、眉眼和老者都非常的相似,俨然就是老者的儿子,见老者一直沉默不语,青年数度张嘴,想要什么,但话到嘴边,最后却又咽回去了。
脚步声响,又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急匆匆走进院中,先叫了一声青年“哥”,然后来到老者面前,抱拳道:“爹,三叔来了。”
老者眉毛一挑。
但站在他身后的青年却是脸色大变,对年轻人喝道:“不见!告诉三叔,都什么时候,还敢到处乱跑?这段时间最好待在家中,哪里也不要去!”
哥哥严厉的目光把年轻人吓了一跳,连声道:“是是是。”慌的退走,急急忙忙地去通报了。
青年的怒气却犹自难以压制,向老者低声埋怨道:“三叔真是老糊涂了,稍有点风吹草动就按捺不住了,想要往咱们这里跑,以为这里是锦州,可以随心所欲吗?”
一边,一边看老者的脸色。
但老者却仿佛没有听到他的话,目光依然望向对面的墙壁,面无表情的一句话也不。
原来,老者正是原大明左都督,辽宿将,锦州总兵官祖大寿,背后的青年乃是他的三子祖泽洪,刚刚进来的年轻是他的四子祖泽清,而祖泽洪所埋怨的“三叔”,乃是祖大寿的堂弟祖大弼。
松锦之战之后,祖大寿率锦州守军开城投降,不其他将领,只随他一起投降的,有名有姓的祖氏将领就有**人之多,其中他的两个堂弟祖大弼和祖大乐最是有名,论职位,两人都是大明的总兵级。
投降之后,祖大寿祖大乐祖大弼三兄弟都被建虏解除兵权,迁到沈阳“供养”了起来,并给了相应的爵位,典型的尊而不重,疑而不用,但对他祖家的几个青年将领,建虏倒是不拘一格的使用了一些,其中最被建虏器重的,一个是祖大寿的养子祖可法,现在不但是左参政,而且是黄太吉非常倚重的一个心腹,另一个自然就是汉军镶白旗的旗主,祖大寿的长子祖泽润了。
祖可法和祖泽润都是在大凌河投降建虏的,到现在都十年了,已经取得了建虏的信任,因此建虏敢于重用,但对随祖大寿在锦州投降的祖泽洪祖泽清,建虏却只是给了两个虚职,并不重用。
原以为,长子祖泽润被建虏重用,任命为汉军镶白旗的旗主,对祖家是一个极大的重视和保护,但万万没有想到,去年建虏入塞,祖泽润率领汉军镶白旗跟着阿巴泰,作为大军的偏师,在潮白河墙子岭一代居然军覆没了。消息出来,祖氏一族都是震惊,不止是震惊祖泽润的被俘,也震惊阿巴泰率领的正红正蓝旗锐被明军歼祖家是辽世代将门,从正德到崇祯,延续了几百年,对明军的战力,再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了,他们不觉得明军有歼八旗锐的能力。
而随着后续消息的传回,祖氏一族才渐渐知晓了战事的经过,也才明白,阿巴泰中了明国太子的诡计,而当祖泽润被明军释放,明国想要用阿巴泰换回祖大寿和洪承畴的消息在沈阳渐渐传开之后,祖氏一族不止是震惊,而是恐慌了阿巴泰是努尔哈赤的儿子,黄太吉的七哥,贵为贝勒,身份尊贵,祖大寿和洪承畴只是两个降将。用两个降将换回阿巴泰,并非完不可能。
如果建虏真答应了,愿意交出祖大寿,那就意味着,祖氏一族失去了建虏的庇佑,祖氏一族不但是失去了首领,也等于是前途不保,因为今日可以换祖大寿,明日就可以换祖大乐和祖大弼了。
祖泽洪和祖泽清,连同他两个叔叔祖大乐和祖大弼都有点不安,但作为祖氏一族的族长,祖大寿却一直都很冷静,多年的军旅生涯,尸山血海的攻伐,将他心智磨砺的不是一般的强大,不要建虏不大可能将他交出去,就算是建虏答应了,明日就要押他回北京,他脸上也不会流露什么惊恐之色。
每日清早在府中溜达,上午和中午则是坐在椅子里,望着窗户发呆,或者靠着椅子,昏昏欲睡,不经意中,嘴角还会流下口水,这就是祖大寿投降后在沈阳的每日生活,如果不是知道的人,谁也不会相信,这昏昏待死的老头竟然会是赫赫有名的“祖大帅”。
祖泽润领兵出征前曾经向祖大寿请益和告别,祖大寿只点了点头,什么也没有,等到祖泽润兵败的消息传来,祖氏一族大惊失色之时,他也只是眉毛抖动,但依旧什么也不。
再然后,祖泽润回到沈阳,被建虏朝廷革除所有爵位,贬为平民,闭门思过。
祖家是一个大家族,祖大寿投降之后,黄太吉赏了他一处大宅子,和三个儿子,祖泽润、祖泽洪、祖泽清一起居住,另一个养子祖可法因为是黄太吉的心腹,有自己的宅子,并没有和他们住在一起,祖家大宅一共四处院落,除祖大寿之外,三个儿子一人一处。
正常情况下,当祖泽润回府,被勒令闭门思过之后,身为老爹的祖大寿一定会招来儿子询问,还不止是一个父亲,也是一个将领想要了解战败经过的自然反应。
但奇怪的是,祖大寿却一直都没见祖泽润,甚至祖泽润到他门前跪拜请安,他都拒绝将房门打开,祖泽洪和祖泽清都是不解,但身为当事人的祖泽润却仿佛是明白了父亲的意思,于是不再到父亲门前请安,每日待在自己的院子里,寸步不出。
到现在,已经一个月了。
这一个月里,祖大寿一如往常的发呆,打瞌睡,仿佛根不知道建虏入塞的失败,和大明清国两边局势发生的微妙变化。
今日,当消息传来,明国使臣已经到沈阳,并且在城西的驿馆住下之后,祖泽洪按捺不住心中的惶恐,试探着想要知道父亲的意思。不想祖大寿还是一句话不,祖泽洪无奈,正想退下的时候,祖泽清却急匆匆的跑进来,三叔祖大弼求见。
虽然祖泽洪猜不透父亲的意思,但却也知道,祖家宅子一直都在“朝廷”的监控之下,一举一动都会有人汇报给黄太吉,祖大弼在这个时候来见,明显就是为了明国使臣的事情,一旦被汇报到黄太吉那,令黄太吉疑心他们心思不安,有和明国使臣勾结的意图,那他们祖家就大祸临头了,因此不等父亲话,他就训斥弟弟,令弟弟将祖大弼支走。
祖家三兄弟,祖大寿,祖大乐,祖大弼,城府最深的是祖大寿,性子最直,想什么就什么就是祖大弼。祖大弼今日来见堂哥,还真就是为了明国使臣的事情,虽然他在锦州跟着祖大寿投降了,但并不是情愿,而是形势所逼,夜深人静之时,追忆往事,常常会泪流满面这一点,祖家几个后辈,隐隐都有听闻,也因为如此,祖泽洪就更是不能让他进府了。
对儿子的处置,祖大寿始终面无表情,不赞许,也不反对。
祖泽洪又等待了一会,见父亲始终没有话的意思,于是摇摇头,转身退下了。
院子里只剩下祖大寿一个人。
不知道什么时候,他手中多了一根树枝,不经意中,树枝在脚下的草地轻轻滑动
如果祖泽洪此时还在身边,凑近了仔细看,^^写的,其实是两个字。
太子。
祖大寿盯着这两字,久久不动。
不知道过了多久,有风吹过,好像是有点冷了,祖大寿扔了手中的树枝,裹紧了厚袍,慢慢站起来,双脚原地跺了几下,将“太子”踩入泥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