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三日粥厂(第1/1页)崇祯十五年

    瘦高百户也不申辩,被府尹大人骂完,他甩开马鞭,带着手下的军士腾出一个大概五丈见的空地,军士们又从马车上卸下很多木桩和绳索,打桩围绳,将这五丈之地围了起来,左右各留一个进出的门,宽窄仅容一人通过。

    朱慈烺暗暗赞许。

    这种打桩围绳颇似前世里的超市打折,因人数太多,就用绳子一圈一圈的隔开,免生混乱。

    饥民们却不明白瘦高百户要干什么,见马车有粮食,却不给众人分,也没有架锅熬粥的意思,纷纷鼓噪。却见那瘦高百户忽然跳上了一辆马车,扯开了嗓子,高声喝道:“大家听好了!府尹大人已经批准,就在此处开设粥厂!欲领粥者,务必遵守规矩,依次排队,左进右出,领取粥食。若有胆敢乱闯,或故意扰乱者,首犯者重责三十大板,再犯者立斩不赦!”

    饥民们见瘦高百户杀气腾腾,百户手下的军士一人一根鞭子,啪啪的乱抽,将不受规矩的人抽的呲牙咧嘴,连连后退,没有鞭子的则是亮出手里的明晃晃的长刀,一时都被震慑住,再无一个敢出头挑事的。

    饥民骚动逐渐止住。

    朱慈烺微微松口气。

    田守信道:“殿下,奴婢看此人倒有些能力。”

    朱慈烺点头。

    这时,瘦高百户手下的军士们开始忙着支起灶台,架上大铁锅,瘦高百户又从饥民之中挑出几十个还算是健壮的,准许他们一会开粥之后多吃一碗,于是人人奋勇,有人劈柴,有人挑水。很快的,十几口大锅准备就绪,开始点火煮粥。

    见官府开始架锅,饥民们的骚动彻底停止,只眼巴巴的看着铁锅,盼着米粥快点熬熟。

    直到这时,焦头烂额的顺天府尹周堪庚才看到了远大道边的朱慈烺,惊的他差点一屁股跌坐在地上,赶紧提着袍角,急急地跑了过来,跪拜在地:“臣顺天府尹周堪庚见过殿下。”

    顺天府尹是三品,又是京官,每日都上朝,对朱慈烺自然不陌生。

    周堪庚身后还有两个青袍官员,也是颠颠跑过来,跪倒在地。

    朱慈烺没让他们起身,脸色冷冷的问:“西便门外的这些灾民,聚集在这里有多久了?”

    “回殿下,快三年了。”周堪庚心翼翼地回答,他是顺天府尹,赈济灾民是他的职责,但他接任顺天府尹还不到三个月,西便门外的饥民不是起自于他,而且数万的饥民也不是他一个的顺天府尹能够处理的,他能做的,只是萧规曹随,延续上一任的做法,对西便门外的灾民熟视无睹,不是他不想赈济,实在是库中无粮也无银啊。

    听到太子殿下要运粮,要他在西便门开设粥厂,他吃了一惊,急急就赶来。

    赈灾是他顺天府的事情,如果皇太子不了解情况,怪罪下来,他这个府尹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的,所以他非常着急,五城兵马司的兵丁没有到,他就带着府中的衙役和两个下官赶到了。

    此时见到朱慈烺,他更是心,回答的每一个字都在心中仔细斟酌。

    “三年?那可曾开过粥厂?”朱慈烺压着怒气。京师是天子所在,首善之都,京师的饥民都如此,其他各地州府的饥民就不用想了。

    “每三日的中午,顺天府都会在此开设粥厂。”周堪庚脸色尴尬。

    “为什么是三日?”

    “回殿下,”周堪庚苦笑:“府库无粮,必须向城中的商户募集,但募集数量有限,无法日日供应。”

    朱慈烺心中的怒火却更多,城中数万商户,却连数万灾民的赈济粮食也筹集不到吗?这中间肯定有弊端,有商户虚假应付,又或者被人上下其手了。不过这种事情不是顺天府尹一人能掌握的,责怪周堪庚也没有用,于是压住火气继续问:“那一次需要多少粮食?”

    “回殿下,一次一百石。”

    一百石大约一万斤,三天一次,五六万灾民,一人平均不到二两粮,根吃不饱,只勉强能喝碗粥。

    “只一顿吗?”

    “是。”

    “从明天起,我一日给你两百石粮食,配上你顺天府的赈灾粮,你要日日设厂,绝不可再有一个饥民饿死!”

    和朱慈烺预料的相反,周堪庚没有喜色,反而拱手着急道:“殿下,不可啊。”

    “嗯?为什么?”

    朱慈烺惊奇了,府库空虚,顺天府拿不出赈灾的粮食,无法开设粥厂,这一点他是理解的,所以他也没有责怪周堪庚的意思,现在他答应出粮,周堪庚为什么还是一脸为难呢?

    “殿下,灾民只能济,不能饱啊!如果当灾民就能有吃有喝,那谁还会耕田劳作,辛苦当兵呢?怕不要都来当这灾民了,此其一其二:如果殿下每日给臣两百石,臣大设粥厂,消息一旦传开,河北山西,乃至陕西山的灾民,都会蜂拥向京师而来,到时京师的灾民就不再是数万,而是数十万了,不因此而引起的天下震动,就问一句话,到时,顺天府是赈还是不赈?灾民齐聚京师,一旦聚啸生变,朝廷又如何处置?其三:殿下的粮食是从米行买来的,每日两百石,耗费众多,如今外有建虏,内有流贼,处处都需要用钱,殿下抚军京营,应该将钱粮用在京营将士,以为我大明练出一支兵,岂能将不多的钱粮浪费在灾民之中?”

    到这里,周堪庚再次叩首:“臣肺腑之言,还望殿下三思!”

    朱慈烺脸色沉沉地不话,周堪庚所的三个理由,乍听之下很有道理,连田守信都好像被他动,不由自主的点了一下头,但细细一想,周堪庚的三个理由根经不起推敲。

    第一个问题,朱慈烺所要求的不过是不要饥民饿死,并没有想让他们吃好喝好,一天两百石的粮食,五六万的灾民,平均下来,一人不过三四两的粮,根吃不饱,只勉强能维持生存而已。

    第二,钱粮问题,朱慈烺自有办法,不需要周堪庚多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