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长城之忧(第1/1页)崇祯十五年
“修建这样一座重城,大约需要多少银子?”朱慈烺问。
见朱慈烺有兴趣,吴牲兴致更高:“王部堂当年做过预算,大约需要三十万两银子。”
朱慈烺点点头,三十万两银子对天启朝来,并不算什么,但对现在的崇祯朝来,却是一个巨资,虽然朱慈烺现在手握二十万两银子,但他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修建山海关的重城并不是当务之急。更何况,吴牲还不是辽督师,两人这一番谈论也还没有被朝臣和崇祯所接受呢。
“弃守宁远,在山海关修建重城,这可不是一件事,不知道朝中重臣有谁是和先生一样的想法?”朱慈烺问。
吴甡摇头叹息:“连蒋中葆都不赞成,何况他人?”
蒋中葆就是蒋德璟。
在吴牲看来,蒋德璟是朝臣之中除他之外最有见识的人了,连蒋德璟都不赞同,其他人连想都不要想了。
“各地督抚也没有么?”朱慈烺问。
吴牲眼睛一亮:“天津巡抚冯元彪或和臣一样的想法。”
朱慈烺心中有数,原他想要用吴牲替代范志完,现在却改变了主意,吴甡是大才,放在辽一地有点大材用,还是应该留在朝堂上继续出谋划策才对。
而天津巡抚冯元彪应该也是一个明智之人,崇祯17年李自成破大同,进军居庸关之时,正是天津巡抚冯元彪“具密疏”请崇祯乘海船南下,并遣其子率一千兵到通州“迎驾”,虽然事未果,但冯元彪的眼光看来是不错的,用冯元彪替换范志完应该是一个上佳的选择。
辽之事有了主意,朱慈烺换一个话题:“对长城沿线的防务,先生怎么看?”
吴甡却不放过,拱手道:“关于宁远,殿下又是什么看法,臣还没有听闻呢。”
吴牲真是有点倔,换其他人,肯定不敢直接问朱慈烺。
朱慈烺淡淡道:“此事关系重大,我还得再想想。另外,锦州尚在坚守,此时谈论宁远,好像早了一点。”
“殿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虽然短时期之内,建虏尚没有余力攻击宁远,可一旦锦州失守,建虏稳固住锦州防线之后,从杏山塔山,一直都到宁远,都将成为建虏的攻击目标,因此,朝廷必须早做打算,不然等到建虏兵临宁远城下,再想撤退可就来不及了。”吴甡脸色凝重。
在吴甡看来,杏山塔山都是地,失了就失了,但宁远战略位置重要,是辽巡抚衙门所在地,城中居民数万,是大明不得不救的地,一旦被围,朝廷必然两难。
朱慈烺笑一下,还是不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瞒殿下,臣已经想好了,只等锦州失守的消息传来,臣就上书皇上,从宁远撤兵,严守山海关!”吴甡一咬牙,将藏在心底的秘密出来。
“先生的意思我明白,不过我不建议侍郎将此事在朝堂上公开提出。”朱慈烺道。
“为什么?”
“第一,我父皇和朝臣都不会同意,甚至有可能弄巧成拙,坚定了那些朝臣死守宁远的决心;第二,军机大事就不适合放在朝堂上公开讨论;第三,比起宁远,另一个地的军情更急迫。”
“殿下的是哪里?”
“长城!”
山海关从未遭受过建虏的直接攻击,建虏几次入寇,都是绕道蒙古,从长城破关而入,包括即将在今年十月份发生的这一次。因此比起山海关,长城各个关隘的防务,更为急迫。
“殿下是,建虏又要入塞?”吴甡脸色一下就变了。
“是,如果我所料不差,今冬十月末,建虏肯定会再次绕道蒙古,从长城入塞。”
“现在刚二月末,锦州之战尚未结束,殿下何以笃定建虏今冬一定入塞?”吴牲问。
“先生刚刚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建虏屡次从长城进犯,朝廷却束手无策,如今松山新败,我大明九边锐付之一炬,京畿空虚,建虏岂能不趁虚而入?”
吴牲叹口气:“原来殿下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过长城防务破绽多多啊……
明朝历来重视北边境的防御,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在位时屡屡向北用兵,终于将蒙元驱逐至大漠,但蒙元的威胁并没有消除,明军大兵一到,他们便远远遁走,待明军折返,他们又卷土重来,为了彻底解除蒙古人对边境的骚扰,自洪武年间开始,明朝沿北边境,顺山川走向,利用前朝修砌的长城遗迹,西起甘肃的嘉峪关,至山海关,重新筑起了一道长墙,因长逾万里,故又称‘万里长城。
嘉靖朝之后,蒙古人衰落,辽建虏却渐成大患,因此明朝的防御重点也从宣化、大同移到山海关一线,尤其是万历朝以后,建虏威胁日益增大,朝廷每年都会对山海关沿线的长城修缮加固。
但长城实在是太长了,光是遵化一地的长城,就有关隘就有二十多处,加之建虏比蒙古人狡猾太多,每次入塞选择的关隘都不相同,因此防不胜防,对明朝的防守形成极大的压力,如果每一处的关隘都调集重兵,严加防守,明朝又没有那么多的兵马。
面对建虏,明军依然延续过去对付蒙古人的那一招,那就是:烽火为号,诸军齐至,但明军兵马疲惫,各处兵员短缺严重,就算有烽火燃起,各处援兵也很难在短时间之内聚集,且建虏行军如风,不等明天援兵到达,就攻破明军的关隘了。
除了建虏行动隐蔽之外,明军情报工作失能,不能预知建虏的入塞,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过去蒙古人还没有完倒向建虏之前,他们在长城之前还有一定的缓冲功能,一旦建虏来袭,蒙古人会第一时间通报长城里的明军,但在黄太吉亲征蒙古,扫平蒙古各部之后,蒙古人已经变成了建虏的奴才,不但不会为明军报信,而且还会为绕道的建虏提供粮草补给。
而明军在长城沿线布置的“夜不收”,也就是侦骑,和建虏侦骑相比能力太差,双在塞外相遇,明军的夜不收常常是军覆没,无法向后传递预警消息。
综上各种原因,建虏寇边入塞,屡屡能杀明朝一个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