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帝王(第1/2页)魔临
大燕皇帝的御驾,过了汴河。
待得抵近上京城时,看见了成片成片的乾地百姓前来“欢迎”。
说喜迎王师,似乎并不恰当
但要说憎恨也并不是那般强烈。
一是因为城内晋东甲士那森寒的马刀,着实震慑住了人心。
该反的人已经反了,而且被镇压了
该上吊殉国的焚家明志的,尸体要么凉透了要么化成了灰
该自闭于家门,搞非暴力不合作的,也没人去请他和为难他。
最重要的是,摄政王这次入上京和上次不一样,因为赵牧勾选择的是投降,虽然他自己以天子之身蒙受了大辱,可确实是保全了京畿之地未曾像当年那样再遭受一次兵灾的洗礼。
故而,
每个人,都有自己可以选择的方向,而往往怕死才是众生之本态。
百姓们自然就是该配合就配合,反正百年来,他们面对官家时也是一样,尤其是京城的百姓对这些场面,也算是熟门熟路。
燕国皇帝来了,
他们也出城去欢迎。
皇帝的銮驾经过时,也能跪伏下来被领着一起“山呼万岁”。
姬成玦的视线,透过銮驾的帷幔,扫过道路两旁跪伏着的那一张张麻木且带着彷徨的脸,并未沉浸于这“万岁”的声潮之中。
默默地吐出嘴里的葡萄籽,魏公公伸手接过
边上的张公公又拿起一块绢布,帮陛下轻轻擦拭了嘴角。
“看来,姓郑的把上京,治理得不错。”
皇帝看事情的角度,肯定和普通人不一样,从渡汴河起,他就在观察,眼下这座前乾国的都城,如今已经恢复了成体系的运转,虽然效率还很低下,虽然架构上还有一定的缺漏,可它确实已经在运作了。
作为征服者,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这一步确实是很了不起。
不过,
既然他是郑凡,
皇帝也就觉得理所应当了。
事实上,
当年靖南王之所以一次次地庇护那姓郑的,
父皇为何一次次地在封疆大吏的标准上对那姓郑的进行提拔,
不仅是因为这姓郑的会打仗,
其治政地方的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
对比之下,当年官位比姓郑的高的或者同一批的那帮丘八军头子,就被远远地甩在身后压根就瞧不见了。
只有站在全局角度,站在经营者与统治者的角度,才能更清晰地感知到姓郑的这种人才,到底有多重要。
打下的地盘,其他驻军军头得输血支持,而他,不仅能很快做到自给自足自我发展,而且可以尽可能地辐射其军事影响力。
简直不要太贴心
与之相比,所谓的养虎为患,在特定时期内,也就压根不值一提。
待得銮驾即将进入城门时,正式的迎接队伍终于出现。
“朕猜猜,那姓郑的肯定不会亲自来迎接朕的,多半是派他那儿子来。”
刚从外头接到禀报的魏公公马上笑道:
“主子,您这回可猜错了,摄政王爷就在前头迎着主子您呢。”
“哟?”
大燕皇帝姬成玦听到这话,微微愣了一下,随即,撑起自己的身子,自己站了起来,同时自嘲道:
“直娘贼,朕为何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魏公公与张公公听到这话,相视一笑,纷纷上前帮陛下整理好龙袍。
“拜见王爷!”
“拜见王爷!”
外头,传来御前侍卫的见礼声。
整个大燕,只有一个人在面圣时,完全不需要通禀。
也没人敢上前阻拦他,让其稍候。
一是作为皇帝身边的人,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家陛下与他的真正情谊
二则是因为,没人敢承担,也没人能承担这一后果。
试想一下,
哪天摄政王来见皇帝,
被拦下,
侍卫说要通禀一下,
接下来,
将会发生什么?
这位王爷要是安静地等,那也就罢了,可依照这位王爷的脾气,要是他不打算等,而是直接选择转身离开
大燕的天,顷刻间就能塌陷一半!
帘子被从外头一把掀开,
“我说姬老六,你是个娘们儿出门前得上妆不成
今儿日头这么大,老子都在外头等你这么久了还不出来。”
“拜见摄政王爷,王爷福康!”
里头的宫女宦官们全都跪伏下来,
连带着刚刚帮陛下穿戴好龙袍的两位大公公也都跪下行礼,
尤其是魏公公,跪得那叫一个标准。
魏公公是真的怕了,当年自己一个嘴贱,不过是调侃了一句,搁一般人,那得是他的荣幸才是,毕竟也不是谁都能值得让掌印大宦官“赏识”的。
可偏偏这位主儿,自那日之后,
几乎每次见面,官位、爵位、权势,都往上拔高一大截。
眼下,
先破楚,再灭乾,
三大国战,他间接参与了一个,直接指挥了俩。
身份地位已经无法再囊括他的功勋了,
就算是靖南王归来,老镇北王复生,论功勋排座次,这位爷也能当之无愧地坐首座。
“咦,魏公公,别来无恙啊。”
来自摄政王的热情问候。
魏忠河心里当即翻滚起无数根角先生,
天呐,
这主儿得记仇记到何时啊!
“奴才为王爷灭国大功贺!”
魏公公马上露出笑脸应对,如雏菊绽放。
还好,这时皇帝发话了,骂道:
“我说姓郑的你急什么,我原本还以为是你儿子接驾的,没想到你会亲自来。”
“合着要是我儿子来你就不打算出来了是不?
唉,
还好是我来了。”
皇帝白了王爷一眼,
道:
“走着。”
在万人瞩目之中,一身蟒袍的摄政王与一身龙袍的大燕皇帝一同从銮驾上走出,摄政王骑着貔貅,皇帝则骑着一头黑色神俊的宝马,二人并行入城。
“怎么没骑貔貅出来?”郑凡问道。
“貔貅数目本就不多,我骑着干嘛,浪费。
对了,
差点忘了,
你这家伙现在胆子是越来越大了,就真不怕这次玩儿脱了?”
“玩儿不脱。”郑凡摇摇头,“现在如果只是论打仗的话,我想不到还能输给谁了。”
“啧啧,听听,听听,还真会借棍上爬夸自己,姓郑的,咱俩都认识十多年了,你这脸皮咋越来越厚了呢?”
“等你亲自持刀上阵冲杀个几次也就懂了。”
“哦?”
“皮厚,能挡刀挡箭。”
“郑凡,你是不是当我是个痴儿?”
“英明神武的马屁,想来你也听腻了,也就只有在我这里能吹到不同的风,珍惜吧。”
大燕最尊贵的两个人,一边行进一边极为自然地笑骂着
原本安排和预备好的仪式,在他们各自挥手之下,全部临时取消。
他们俩,
就是当今天下最大的规矩,也是制定规矩的人。
“接下来的重心,得是平叛了吧?”皇帝问道。
“不急。”
“何解?”
“咱们已经进米缸了,就不用一下子贪太多,撑爆了肚皮反倒不美。
上京,拿下了三边,也拿下了江南半壁,也拿下了。
先把吃到嘴里地慢慢消化消化
我麾下几路将领现在正在各处征战,只不过他们兵力不够,很难有再大的突破了,不如就先放在那儿,维持个局面。
一来,我们自己现在需要时间去整合稳固二来,也给那些不甘心臣服于大燕的乾人一个赶路的时间,让他们都聚聚堆,以后也就能一劳永逸了。”
“兵马还是够的。”皇帝说道,“我这次带来了不少兵马。”
“可兵马不是这般用的。”
“行,兵事上的事,我听你的。”
“嗯,先前还有一点没说,那就是乾人降兵,也得先收拢收拢才能用,否则别在战场上出岔子。”
“这一点我倒是有个设想,仿照你在晋东的军制,也在乾地设立标户制,以这种方式来分化和收取乾军的效忠。”
听到这话,郑凡扭头看向了姬成玦。
“怎么,你不乐意我剽你的制度?”
郑凡摇摇头,道:“我听说,你封了祖竹明东海侯?”
“是。”
“你是皇帝,你站在皇帝的立场,从乾地被灭后,我知道你恨不得顷刻间就让乾人变成燕人,成为你的子民,实现长治久安。
可又是封军功爵又是移植标户制的,
姬老六,
你让那些拼死拼活为你开疆拓土的大燕将士们心里做何感想?
诚然,
你有你的理由,我也知道,你的做法从大局上来讲,是对的。
可你毕竟先是大燕的皇帝,再才是诸夏的天子。
真有哪天,乾地、晋地、楚地都可能反叛,到时候,真正愿意为你厮杀到最后的,还是只有老燕人。
你要是寒了他们的心,难不成你最后指望着被你收了人心的乾人、楚人晋人来为你勤王保驾?”
皇帝有皇帝的立场,
摄政王有摄政王的立场
郑凡是大燕军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既然有这份地位,就得承担这份责任,也就是最基本的“德要配位”。
你得给自己所代表的集团和阶层,去争取利益。
当然,郑凡的提醒也并非纯粹是出于狭隘的军人集团内部利益,因为他说的确实是实情。
天下初定,可战火短时间内依旧不会停止。
这时候伤了燕军士卒的心,接下来,谁还会继续愿意为你卖命?
陈阳有破上京之功,也因为所谓的“功过相抵”,现在还没封侯呢,
结果一个降将先封侯了?
“我知道你是为我好。”皇帝开口道。
因为郑凡但凡有私心,根本就不会提这一嘴,甚至,他可以直接去推波助澜,进一步地分化朝廷和军队之间的关系。
“不过,这些我也考虑到了,祖竹明的侯爵位,是我兴之所致,毕竟大燕历代先皇,尤其是父皇,可是被这三边卡在心底几十年。
我待会儿让魏忠河给你一份名单,里面是我拟定的封赏名册,你给我做添补后再拿与我,这次侯爵,可是预备了不少。”
“行。”
“乾地,真是个好地方啊,姓郑的,你说我把国都迁过来如何?”
“天子守国门。”
姬成玦闻言,若有所思。
诸夏名义上一统之后,可以预测的未来可能成为大燕真正威胁的,还是来自于荒漠。
要么是荒漠蛮族再度出现一个新的蛮王,要么就是西方的势力,透过荒漠延伸了过来。
比较之下,
什么土人什么北羌什么野人什么山越人,都是小患了,未来真正可能形成威胁的,还是在西方。
皇帝说道:“我知道你这句话的含义,可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上京这里,勉强算是诸夏之中央。”
地理位置上,也是偏中央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则是毫无争议的中心区域。
“不见得。”
“不见得?”
“以后要是西征的话,大燕,就是中央了。”
郑凡这话一出口,姬成玦有些意外与动容。
不过,
他并没有再继续对着这个话题问下去,
而是道:
“那就先立作陪都好了
对了,
接下来的事儿,还是老规矩,兵事上你做主,其余方面,我来辅助。”
“别介,仗打完了,我准备回家躺着了。”
“你不坐镇上京谁来坐镇?难不成让我这个皇帝直接在这儿住下了?
再说了,你辛辛苦苦打下的成果,舍得交到别人手上去出什么意外?”
“我那大舅哥还在呢,他这次捅了我一刀,总得回去找他算算账。
上京这里,安排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大员经营与镇守即可。
北羌与土人,可先行招抚,集中力量肃清乾国残余,也就是个水磨工夫,难度不大的。”
“你推荐个人吧。”
“许文祖。”
“好。”
或许外人很难相信,就在并行入城笑骂的过程中,大燕的皇帝与王爷,就完成了对偌大一个国家的安排。
入宫后,
皇帝将要去准备大朝会。
上一次,乾国官员在大殿上向摄政王磕头,那是作为被征服一方的低头
而这一次,
大燕皇帝代表着法统正义而来,需要做的是在上京,在大乾,重新建立起真正的治理秩序
也就是说,上一次,大家伙是为了保命
而这一次,
则是为了以后可以继续做官。
郑凡也得准备,皇帝召见的是乾国官员,他郑凡得去安抚乾国降将,外加跟着皇帝一起来的各路燕军军头子。
文武两样,他和姬老六各负责一样,这是心照不宣下的默契。
“王爷,这是陛下请您增补的封赏名册。”
张公公送来了一份黄卷。
郑凡伸手接过,点点头,随后,骑上貔貅,出了皇宫。
姬老六既然住进这宫里了,他就不合适也待在这儿了,不过,他在上京城寻了一处亲王府作为自己的临时府邸。
这座府邸是先官家当王爷时所住,后来几经修缮增补,虽没有皇宫的威严大气,可绝对精致清幽。
毕竟,那位号称太上道君皇帝的乾国官家,可是个懂得享受的主儿。
文武两派,
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郑凡骑着貔貅来到自己的府邸前,外头,已经候着不少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