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六零章 太子(第1/1页)大明钉子户

    起点城众多旅馆酒店中,功能和设施最齐的还要属新近落成的起点城酒店。起点城酒店的主楼高十二层,附属群楼即是以前的起点城宾馆,洪承畴等人正是下榻在这里。

    起点城内街道整洁宽阔,城市规划整齐,路上走的行人生机勃勃,满面红光,充满活力。这里的民众富足昂扬,彬彬有礼,行止间井然有序。

    人烟稠密,鸡犬相闻,商铺繁华,鳞次栉比,无处不显现出起点城的富足。最令洪承畴等人新奇的是起点城的建筑样式,与大明其他地域都迥然有异,民众的服装也另类奇特,使起点城有如异域。

    起点城民众的服装样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起带头作用的是天策军军装,天策军胜利之师,英武之师的形象逐渐深入人心。

    然后是起点城工人们的工作服,身穿工作服的人现在是高收入的一张名片。

    之后是起点城的管理人员自觉不自觉地向王看齐,上行下效后起点城所属的工作人员大都改变了服装样式,这也带动了周边人群。

    所以在起点城身穿传统服饰的大多都是老人和上了年纪的人,或是外来经商者。

    王家花园现在人丁也兴旺起来,自王长子王立宏出生后,今年夏天李雪珠又添一女,荷香也有了身孕。

    不过王家花园也多了一个常客,王进门后,一个眉清目秀,年纪在十一二岁的男孩连忙迎上前拱手施礼道:“慈烺见过忠贞伯。”

    王客气地点点头道:“太子殿下不必多礼。”

    按照与崇祯的约定,太子朱慈烺要每旬两日在起点城校乃国,日常教育由朝阁大臣,侍班讲读向他阐述微言大义和治国之道。

    因为起点城和天策军的势力上升很快,为了笼络王,崇祯请求王能够抽点时间,教导一下太子,实际上也是有拜师的意思在里面。崇祯对从前与王的谈话记忆深刻,尤其是工商之道,尤为赞赏。

    以王今时今日的地位,做太子师还算够格,但是王今年才二十岁,而且公务繁忙,所以仅接受做太子半个老师。

    “听你今天回来,太子殿下一大早就过来了。”李秀芳笑吟吟地道。

    母亲李秀芳现在每天睡着了,脸上都带着微笑,王家真是以看的见的速度在逐渐兴旺,如今与皇家结了亲,太子公主都成了常客。

    朱慈烺道:“忠贞伯举手间扫平虏,解决我大明数十年之边患,立下盖世殊功,慈烺特来恭贺。”

    年轻人都崇拜英雄,王灭清的功绩,的确上的朱慈烺崇拜,因为王做到了几十年来所有人都做不到的事情。

    太子出宫可没有太平公主那么便,每旬两日来起点城习,那是定死了的时间。不过这次朱慈烺吵着要来起点城,是崇祯特许的,他觉得太子与王加深来往,有利于笼络天策军。

    “太子殿下过誉了。”王摆摆手道:“在起点城校习这段时间,太子殿下有何感想,与那些大儒的教有何不同?”

    一边随口问着朱慈烺的习情况,王一边从张子筠手里接过儿子王立宏,要王最想谁?当然是儿子了。

    王立宏快一岁了,营养充足下胖嘟嘟的,显得雪白粉嫩,煞是可爱。

    起在起点城校的习情况,朱慈烺终于露出了孩子的兴奋劲道:“起点城校真是太有趣了,那些大儒根无法相比,他们所教之,只会令孤昏昏欲睡。尤其是那算数之法,端是妙。”

    由于起点城人口的迅速激增,起点城和中的师资力量始终跟不上步伐,电化教仍然是主力。不过启蒙教育,必须是由老师来教,电化教为辅助手段,当然电化教的式和设备确实令人新奇。

    目前起点城中只有初中部,初中毕业后可进入相关的技校习专业技能,为石景山工业区输送人才。

    这部分技校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还会进一步的参加习活动,习能力强的可以完善高中课程,进而习大专课程。因为历的提升与工资等级挂钩,这就是动力。

    这些人也许会有一部分人成长起来,成为起点城将来的大老师,也不定。

    起点城现在还没有真正符合要求的高中老师,更别提大专老师,而技校老师主要是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在代课,有点类似于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当然我们的张荷香姐也是几所技校的客串老师。

    所以大多数课程主要还是电化教,而初中部已经有了一些基符合要求的老师,其中以智已经是起点城的特聘老师,另外还有汤若望的一些生。

    其实中国对数和物理的研究在明朝的时候并不落后于欧洲,化面也同样取得了不少成就。起点城的所教的物理与化,更加系统,以智等人可谓一点就明,进度那是一日千里,就是因为其理论基础深厚。

    正是因为对物理和化面的兴趣,以智很容易的就被王忽悠到了起点城,从事了教育工作。

    到明年,起点城将成立高中部,一些优秀的生会被吸纳,而以智等人将会成为首批老师。

    起点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成长起来后,起点城就正真走上了正轨。

    有意思的是随着起点城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后,一部分父母还是选择让自己的孩子走科举之路。

    这是惯性使然,中国是官位国家,读书当官是数千年来的传统,因此起点城周边冒出了不少私塾,一些老究们开始执教。

    据起点城教育部统计,在私塾授接受教育的大多为蒙童,毕竟这些人家原来都是穷苦人,属于穷人乍富的一类人。这些蒙童的数量,在最高峰时约占了起点城适龄儿童总数的百分之十左右。

    单单这个比例,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大明人口与读书人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