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五二章 烂摊子(第1/1页)大明钉子户

    王道:“邱大人但无妨。”

    邱民仰道:“此处乃是鞑虏的皇宫,忠贞伯却将此处做了行辕,此举有违规制,下官甚觉不妥。为忠贞伯名声计,应该另寻下榻之处。”

    王乐了,不由的仔细打量这个邱民仰,此人今年刚刚四十岁,表面看相貌质朴,一副推心置腹的神态,王却知道邱民仰并不简单,这番话肯定是装傻充愣,试探自己的为人态度来了。

    邱民仰举人出身,以县教谕升迁顺天府安县今廊坊市知县。因其曾击退贼兵,被擢拔为御史。后出京担任河间知府,迁天津副使。之后又擢右佥都御史。再迁大同监军汝宁、永平右参政,宁前兵备道,直到官至巡抚辽,成为一大员。

    能够从举人混到巡抚,在大明的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邱民仰为官和为人面的水平确实有一手。

    “邱大人,在伯看来房子就是拿来住的,皇宫不皇宫的,有何区别?”王一正经地道:“邱大人应该关心的是重回辽之后的公务,而不是这些细枝末节。”

    邱民仰被王甩了脸,却不以为意地道:“公务面,下官的当务之急是恢复被鞑虏毁掉的辽各道。如今除宁前兵备道尚且健之外,分巡辽海道、宁兵备道、金州复州海州盖州兵备道均要重新组建,因此下官恳请忠贞伯能够给于襄助。”

    “谈不上什么襄助。”王摆摆手道,见邱民仰愣在那里,不明白自己的意思,他继续道:“建奴的崛起,已经证明了朝廷对辽地区的羁縻政策是错误的,邱大人要恢复的这些兵巡道和兵备道,对辽来依然是治标不治。要想真正掌控辽,就必须设置一整套的政府机构,进行治理。”

    邱民仰一副了然的神色道:“忠贞伯是要改土归流,想在辽广设州府,以纳入朝廷的治理吗?可是辽人丁稀少,仅沈阳和辽阳两地适合设府,其他地区恐怕难以如愿呐。”

    明成祖朱棣五入漠北定边,采取征讨与招抚相结合的手段,逐渐囊括北地区,疆域直达库页岛。由于北地区民族混杂,而汉民比例不高,所实行的统治政策一如西南,采用的是羁縻之策。

    大明在北地区设置了两大都司,即奴儿干都司和辽都司,管理着这边广柔的疆土。两大都司之下是四百多个卫所,这些卫所才是正真的地管理者。

    这四百多个卫所中有绝大多数都是由少数民族组成和管理的,如朵颜三卫、建州卫等。

    大明朝廷对这些少数民族部落广派官职,什么千户百户、镇抚、指挥同知、指挥使,打包派发,并赐给诰印、冠带,这成为朝廷笼络少数民族地区的手段。

    所以这些少数民族头人就成为了该地区的军政领导人,而朝廷并不参与具体的地管理。和朝贡体系类似,这些头人们通过象征性的纳贡,来承认大明朝的统治。

    王笑着道:“可惜邱大人是从宁远来的,你真应该去大连和旅顺看看,现如今的金州在我起点城的治理下,早已不同往日。所以伯意在辽实行起点城所行的制度,沈阳、辽阳、盖州、大连等地都将设为州府,之下设县和乡,至于辽人丁稀少的问题,将会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来解决。”

    邱民仰没有去过起点城,也不了解起点城的制度与大明的制度有什么区别,但是他却疑惑道:“忠贞伯要在辽设立州府县来管理地,可是卑职并没有收到朝廷调派官员前来上任的公啊。”

    如果要设置地官府,就会有一大批相应的官员,这些官员都是巡抚的下属,前来上任都要找巡抚报道的。

    “邱大人,朝廷已经任命伯为辽总督,并且可以便宜行事。”王提高音量道:“所以辽的一切事务,都由伯一言而决。邱大人作为辽巡抚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我起点城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辽各地即将设置的州府县乡,都是管理委员会的派出机构,是属于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因此不需要朝廷派人前来,也不需要邱大人太过费心。”

    因为朝廷派来了一个辽巡抚,自明成祖以来,辽都是辽巡抚的辖地,所以王借鉴台湾模式,直接架空了事。

    “这…!你…你…!”邱民仰瞪视着王,脸都气白了。听人这位忠贞伯跋扈,今日一见所言不虚啊。这既不让他恢复各道,又不让他参与下属州府的事务,难道他这个巡抚是傀儡吗?当然他这个巡抚也不完是傀儡,毕竟锦州宁远等地还是他的辖地。

    王哈哈一笑道:“邱大人莫要动气,伯并非是要架空大人。实在是因为我起点城所实行的政务管理式,与当前朝廷的大不相同。一个地,总不能有两套官府吧?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地,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伯相信,以邱大人之才自然能够分辨出优劣,而且能理解我起点城的管理式,届时您作为辽巡抚,在辽就可以完行使你的巡抚的职权了。”

    这也算打开天窗亮话了,王没有什么好顾忌的。

    对与大明体制内的英,起点城是着吸收使用的原则。前期是架空搁置,如台湾知府程明浩,现在基理解并认同了起点城模式,毕竟起点城的管理式更加细致具体而有成效,台湾的兴旺就是明证。

    所以现在程明浩已经是台湾民政事务办公室的副主任了,差不多已经在行使知府的权利。

    大明朝廷是个烂摊子,但不是所有的官员都不可救药,大明的上升通道唯有科举,所以这些人大多都是读书人中的英分子,大明朝廷这个烂摊子最主要的问题是制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