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九章 卷土重来(第1/1页)大明钉子户
公元一六三七年四月六日,大明崇祯十年三月一日。王率军回到了朝鲜京都汉阳又叫汉城,朝鲜国主李倧、贤妃携武百官以及数万百姓在汉阳城外夹道三十里以大礼迎接,而且还鸣炮以示欢迎。
李倧从狭的南汉山城回到汉城。
这个礼节可不简单,那可是古时候专门用来迎接皇帝用的。如今李倧也不知道抽了什么疯,竟然把这套大礼给搬了出来。
按理只要是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都不会接受这么隆重的大礼。不过王既不懂,也无所谓,起码他感受到了李倧的热情。
其实李倧也看出来了,王才是这次援朝军了算的人。没见每次话都是王先开口,陈新甲等人才跟着出声吗?
经过了一翻繁琐礼节的折腾,李倧才把王等人迎进了汉阳城内的汉阳王宫,虽然经历了一翻战火,不过这座汉阳王宫倒是保存完好,没有遭到什么破坏。
接待王的地是在迎宾殿,这是王宫专门迎接贵宾的地。王打量了一下,朝鲜王宫规模不大,建筑物也不宏伟,也许连英国公府的占地面积都比不了。
走在王身后的冯源山对李子轩道:“子轩,你这些朝鲜人的王宫还真的不怎么样啊。原想着来王宫见见世面,却是这副景象!”
李子轩呵呵一笑道:“毕竟是国,你总不能用紫禁城和人家比吧,那不是欺负人吗?朝鲜是化外之民,能把王宫建成这样就不错了。”
冯源山做恍然大悟状道:“也是,番邦国怎么能和我们天朝上国可比。”
王在前面听到他们的对话,不禁摇头失笑,人家朝鲜官员可都懂汉语的,也不怕人家听见。
不过天策军的军官都是打仗打出来的傲气,还真没把朝鲜的官放在眼里。
从他们的对话,王也对此时大明百姓的心态有了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
在王看来,此时的大明下的心态与后世的美国佬颇有相似之处。
虽然天灾不断,但是在对外时,却依然是有底气的。千年的儒家化的熏陶,固然是出现了许多腐儒和思维僵化的读书人,但也同样造就了百姓们天朝国的心态。使得大明的百姓在面对外人时有着一份充足的底气在里面。
“我们的化是最好的,我们的货品是好的,我们的社会结构也是最好的。”这就是此时大明至公卿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的心态。
想到这里,王不禁又联想到后世那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洋大人始终是昂然过市,姑娘们以和老外过床为荣,英们争先恐后的往国外跑的情形一比较后心中很是不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呢?
这次李倧在王宫设宴款待王以及天策军军官们,庆祝清军被赶出朝鲜,宴席的菜肴已经不像南汉山城那么寒酸了。
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李倧今天的兴致非常高,他笑着举杯对王道:“这次多亏了王大人等天朝上官鼎力相助,一举将夷狄之军赶出朝鲜,救朝鲜于水火之中。若不是母国慷慨相助,我朝鲜沦落矣!来,我敬王大人和各位上国大人一杯!”
王举杯喝了一口,这种低度的米酒倒是很难喝醉人。他微微一笑,缓缓道:“殿下太客气了,大明身为母国,保护藩国的安是我们应该做的。”
礼曹书判金日光这时站起来道:“听闻国主与贤妃已经将雪珠郡主许配给了王大人,不知王大人可有定下婚期?”
看来李倧已经向大臣们宣布了此事,只不过王从金日光的话里听出了不对味儿。自己和王室的婚事,他一个大臣着什么急?用得着催哥们儿尽快完婚吗?
看来他们是怕自己赖在朝鲜不走啊,过河拆桥的应该就是这些人。
王轻轻放下了酒杯,对兵礼判书金日光道:“大人放心,清兵已经被逐出了朝鲜,官自然不日就要率部回国,不会在朝鲜耽搁太久的。”
“哎呀,大人何必如此急着回去呢,怎么不在朝鲜多留些日子,好让我朝鲜臣民尽尽地主之谊呢。”金石严故作惊讶地道。他虽然心中恨不得让城里的明军官兵走得快好,但是嘴上肯定是要挽留一番的。
“留下来就不必了,官在国内公务繁忙,哪能长期逗留在朝鲜。”王此时的脸上俨然一副不耐烦的神色。
他把手一摆道:“不过我要提醒国主和各位大人,尽快做好整军备战。我军一旦退却,清军知道后很有可能会卷土重来。这次清军可是只伤了筋,没有动了骨啊。他们损失这么大,要是再次侵入朝鲜,必然会展开疯狂的报复,到那时朝鲜的损失数倍于这次入寇。”
王的危言耸听,但也不是没有可能,尤其是朝鲜现在可用只军只有一万多人。如果清军卷土重来,真的可以长驱直入,直抵汉城了。
“叮铃当啷……”
金日光手中的酒杯突然掉到了地上,响起了一阵清脆的声音。
“这、这可如何是好?”金日光失声叫起来。他的声音是那么大声,以至于周围的人都听到了他的惊呼。
现在的朝鲜被清军打的千仓百孔,无比空虚。原想着王早点走,他们又可以关起门来称王称霸,逍遥快活了。可是王走了,清军又来了怎么办?
一想到这个后果,几乎在场的所有朝鲜人都惊呼起来,许多人的脸上在一瞬间就变得惨白。
王把他们的脸色都看在眼里,心中暗乐:让你们赶我走,这下知道怕了吧?
李倧原喝了几杯酒后,变得微红的脸色也瞬间变得铁青,颤抖着道:“若夷狄再来,我朝鲜可如何抵挡?”
整军备战就别想了,新招募的军队更没有战斗力,何况朝鲜兵甲器械粮饷都是问题,这次丙子虏乱朝鲜已经被打的底掉了,已经快揭不开锅了。
他们知道朝鲜再怎么折腾,也不是清军的对手啊!。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