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伐元(卅一)夜不收遭遇战(第1/2页)大明元辅

    从柳河川到归化城的距离约莫为**百里,高务实比不得领军日行一百十四里的李如松,所以在他的计划中是花十天时间抵达归化。

    按照他原先所想,此去归化大体不会有什么危险。虽然单看自己这一路只有不到三万骑兵,但右翼有居于本部以北的麻承恩,后面还有随时可能赶的李如松,即便不算联络不便的禁卫军,这里也已经超过十五万大军了,并且骑兵倒比步兵还多。

    这十五万多人里,骑兵达到了将近九万,只要三方联系,互相支援是会很方便和及时的。而考虑到骑兵充足的军队通常侦查范围也会广阔不少,所以一旦到了那个时候,任何一方出现被人打个措手不及的可能性都是很小的。

    六天之后,高务实预估自己现在所出的位置大概在后世的乌兰察布偏东处,在他之前的想法中,这里属于绝对的“安全区”。

    然而安全区似乎并不安全,这天午高务实连续三次收到报告,己方有三支探马遭遇蒙古骑兵的探马队,双方甚至发生了交战。

    与高务实原先的想法不同的是,三支明军探马都吃了亏,各有部分折损。吃亏也好,折损也罢,探马队毕竟人数不多,这种损失本身不足惧,但这三支探马之中有一队竟然是明军的“夜不收”,这就让高务实觉得有些不对劲了。

    明军的“夜不收”可不是寻常探马,类比在后世的话,“夜不收”可以看做是最精锐的特种侦查部队。无论单兵作战能力还是小编组战术,“夜不收”都是顶尖水平,能让他们吃亏,说明他们遇到的蒙古探马也必然是最顶尖的。

    为何高务实如此肯定?这里可以说明一下。

    总体而言,明代的边防是按照墙-关-堡的布局来布防的。堡即是堡台,相当于如今的边防哨所,而“夜不收”最开始便是驻守在堡台内的侦查哨兵。

    此名称在当时乃是专指,指的是“能深入虏营哨探得实”者,也就是相当于如今的特种部队,他们专门被训练成能深入敌境或敌营打探虚实的精锐侦察兵,专事特种作战。

    夜不收最初的作战对象就是专门针对蒙古诸部。由于元朝末期蒙古分裂为瓦剌、鞑靼、兀良哈三部,实力往往此消彼长。不过共同点是不管谁当老大,都会屡屡犯边,从几十几百骑的骚扰,到成千万军队的大规模入侵,乃至瓦剌太师也先入寇这种倾国级别的战争,所以掌握第一手情报是非常重要的,可见夜不收的职责之紧要。

    当然,由于经常身处与敌人最先发生冲突的环境,风险也是极大,若事有不谐,往往是第一批被捉和被杀的对象。所以,朝廷和边关将领给夜不收的待遇相当优厚,如若被杀或受伤,抚恤十分丰厚,这也与其从事的高风险作业是成正比的。

    对此,《明实录·英宗正统实录九》中有记述:“沿边夜不收及守墩军士,无分寒暑,昼夜瞭望,比之守备,勤劳特甚。其险苦艰难,比之别军悬殊,若非加厚优给,何以责其用命?”

    在土木堡之变后,也先挟持英宗来到大同城下,要求守将郭登开门迎接。郭登一边虚与委蛇,一边则暗中组织营救方案,而其所考虑使用的力量正是夜不收。

    英宗来到城下当晚,“夜不收”就成功渗透进了瓦剌营地的核心,并联络了代英宗传达信息的袁彬,欲当夜就将英宗带回城中。没料到的是英宗怕死,不敢跟着走,只能作罢。

    具体情况也有记载,即当地夜不收杨总旗密告袁彬道:今夜有五个夜不收来,密请爷爷石佛寺去,待他寻不见时,便乘间入城去。

    [注:这里的“爷爷”即指英宗,本书开头没多久就解释过明朝人称呼皇帝有多种说法,“爷爷”也是其中之一,乃是“万岁爷爷”的简称。只是本书中若这样写,可能有些朋友觉得别扭,故未曾采用。]

    由此可见,夜不收的计划其实还是比较周密的,是打算先把英宗带到城外不远的石佛寺,等到瓦剌寻英宗不见,内部出现混乱时,夜不收再趁乱带英宗入城。

    可惜当时英宗的回答是:“此危事,使不得。先在土木时不曾死,我命在天,若万一不虞,如何好?”[注:出自《北征事迹》卷18,可能是英宗的原话。]

    在敌营千军万马之中,准确找到并救出皇帝,此非寻常之事,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办到的,尤其是万一事败连累到英宗,郭登几乎不可能不受牵连,而且这一牵连恐怕就是掉脑袋的大牵连。如此反观就会令人震惊,到底夜不收部队有多强大的能力,可以让郭登有如此信心?

    其实明代史书中对夜不收多有记载,这里随便选取两段内容来看,如“夜选乖觉有胆之人,各藏牛角短弓、猪杆小箭,待虏熟睡,将马拴住,攒簇以药淬箭,临到跟前,或十步,或五步,暗行刺射,战马一中,无不死者,亦古人夜解贼鞍马之类也”。

    这一段是简略描述夜不收破坏敌人的战略资源马匹,削弱其机动能力的一种做法。

    又有“遣夜不收乘夜斫其营,杀七人,贼逐乱,获其马匹、器械”。这就相当于斩首行动并乘乱进行破坏工作了。

    可见,类似的袭扰破坏工作,对于夜不收而言并不少做,活脱脱就是后世的特种作战部队。土木之变后夜不收居然能潜入敌营与袁彬接头,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功,所以郭登才能有如此自信。

    《明实录》中还记载了一件夜不收的英勇事迹,讲的是遵化卫的夜不收百户张大川。此公与另一人在出外巡查时,与蒙古四骑突然照面,两人与之交战,敌人被张大川射伤后弃马逃走,边关守将报张大川功绩后,当时的皇帝宣宗还特地将他召到京师询问细节,并给予了他嘉奖。

    当年二打四还把人打得落荒而逃,如今夜不收与对方探马照面反而吃了亏,高务实不得不重视。尤其是当他把吃了亏的夜不收总旗杨某找来问明了当时情况之后,更发现问题不止一点,至少有两点。

    其一是再次肯定了对方来的是察哈尔汗庭精锐,因为杨总旗表示今天与他们碰的那支蒙军探马,盔缨是用白色马尾制成的——这个白色可不一般,象征的是“九斿白纛”的那个“白”。

    也就是说,来者是蒙古大汗的亲卫,或者亲卫队的探马。

    与大明皇帝的亲兵“大汉将军”只管高大帅气不同,蒙古大汗的亲卫虽然也有从各部首领家族之中挑人的传统,但那些人做亲卫一般是去镀金,真正做事的几乎都是从各部百里挑一而来的佼佼者,厉害一些理所当然。

    不过在高务实看来,大汗亲卫厉害不厉害倒不是关键,关键是大汗亲卫出现在此,意味着自己之前的判断出了差错,而且还是很严重的差错。

    根据杨总旗的报告,今天和他们照面的是一个“白缨百人队”,也就是差不多为一百人左右。而当时他带领的夜不收就是他自己的一个总旗,人数为五十六人,双方人数差不多是二比一。

    对于夜不收而言,一比二的劣势兵力并非不能打,所以杨总旗当时也没慌,甚至还主动试探性的逼近对方,打算试一试对方的成色。

    孰料对方似乎也有与杨总旗同样的想法,双方从几里外互相发现开始,就不约而同地朝对手靠了去。不过接下来,双方的对战思路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由于夜不收是明军的绝对精锐,杨总旗手里这五十六人装备非常好,除了前文提到的万历二式骑枪、整套半具装、新式马刀,他们还按照夜不收的习惯配备了骑弓、毒箭、淬毒匕首等物,甚至还有防水的火折子等稀奇古怪的玩意儿。

    按照杨总旗当时的想法,对方靠过来进入骑枪射程之后,先给对方来一发骑枪“齐射”,然后换骑弓毒箭招呼。此时自己这边肯定已经开始助跑提速,于是顺势再换马刀,双方硬碰硬短兵相接,来一场血的较量。如此也算不枉费这辈子赶一场这般重要的大战,哪怕就是战死了,那也是死得其所,足以含笑九泉。

    然而意外发生了,对方的白缨百人队一开始是正朝着杨总旗他们而来,但相距约两里左右时便忽然一分为二,做出左右绕道的动向。

    其实这种战术对杨总旗而言并不陌生,甚至觉得有些老套。他根本不理会另外一支,只选定了自己右翼的那支分兵杀去。

    选择右翼,是因为如果有需要回头想左翼那支白缨亲卫放箭,己方同袍用左手开弓的情况下会比较顺手,无须大幅度扭转身体或者调转马头。这些都是夜不收多年的经验,杨总旗做出决定甚至不需要多少思考。

    不过接下来局势的发展却和杨总旗所想有些出入。右翼这支蒙古白缨亲卫分兵之后,面对朝他们杀过来的明军夜不收并未选择迎击,从而给左翼那边创造背后冲杀的机会,反而明显地进行了强行加速,带着一道斜斜的轨迹试图与夜不收拉开距离。

    这一手就有些出乎杨总旗所料了,正如刚才提到的,杨总旗本以为他们应该当面迎敌,给另外一支白缨亲卫创造出从明军后方进行夹击的机会,却万万没想到对方作为堂堂大汗亲卫居然会根本没交战就要开溜。

    当然,杨总旗虽然有些意外,却也不甚在意,甚至还有些傲然自得——大明与蒙元果然是攻守相易了,连蒙古大汗的白缨亲卫现在都已经不敢一战。

    接下来就成了双方你追我赶,前头一支白缨亲卫在跑,后面明军夜不收在追,而夜不收的背后又还有一支白缨亲卫死死咬住不放。

    追了一会儿,杨总旗发现情况有些不太对劲。

    前方的这支白缨亲卫咋一看好像是在撒丫子狂奔,但其实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对方似乎非常巧妙的控制着马速,精确地让他们始终保持在万历二式骑枪的有效射程之外,但却又不至于会把夜不收给甩掉。

    杨总旗心中暗道不妙,回头看了一眼后方那另一半白缨亲卫,赫然发现他们也保持着几乎一模一样的距离——回头开枪肯定也打不到他们!

    虽然场面自己并未出现劣势,双方甚至都没有任何一点伤亡,但杨总旗多年的经验告诉他:不好,落坑了!

    从军二十来年的杨总旗平白惊出一身冷汗,脑子飞快地转起来,希望摆脱这种明显是被人牵着鼻子走的不利局面。

    不久,他忽然摸出一个竹哨,用尖锐的哨声吹了个两短一长,一直在快速奔跑的夜不收开始逐渐降速。同时,在随后他的大声呼喝下,夜不收总旗调整起跑得略有些散乱的阵型来,最后停下来摆出一个四列纵队,两列朝前,两列朝后。

    这不是一个常见的骑兵阵型,而更像是这些年兵部大力倡导的步兵阵列线。杨总旗到底是精锐夜不收出身,颇有点后世伞兵常说的“长于在包围中作战”之风,竟然把步兵阵列线战术用到骑兵身。

    这一手似乎也出乎白缨亲卫指挥官的意料之外,前后两支白缨亲卫也很快停了下来,而且明显地犹豫了一会儿。

    最终还是白缨亲卫先动了,杨总旗当面那半支白缨亲卫开始以右翼斜切方式移动并尽量提速。杨总旗微微眯起眼睛,知道对方要用蒙古弓骑兵经典的斜射脱离战术了。

    因为万历二式骑枪有射程优势,他不太担心这个,而是冷静下令,准备齐射。

    果然最后是夜不收先打响战斗,二十多杆万历二式骑枪先发动了一轮齐射,但此时杨总旗发现对方已经有所准备,当面的五十名白缨亲卫已经抢先一步全体做出了“镫里藏身”动作,将自己的身体藏在马腹另一侧。

    他们的战马保持着原先的方向不变,很快他们也射出了第一波抛射箭雨,大多比较准确地落在夜不收阵势当中或者附近。

    此时夜不收因为来不及装弹,早已换了骑弓在手。他们原本是打算在火枪齐射之后立刻换骑弓再来一次齐射的,但此刻天降箭雨,骑弓却不如马刀,发挥好还能拨开抛射落下的箭矢,以至于一下子就有四人中箭。

    好在骑弓不如步弓威力大,而抛射的威力又比直射更弱一点,所以说是说四人中箭,其实只有一人受伤,另外有两匹马被射中,但也一时没死。

    相比起对面的白缨亲卫,总伤亡似乎更大一点。杨总旗目测至少有三人落马,其中一个运气比较背,落马之后居然被后面跑来的战马踩中,一般来说应该是活不了了。

    然而杨总旗仔细一想,却发现自己也没占便宜。对方虽然是损失三匹马和一个人,但自己的兵力只有对方一半,中箭的一人被射中臂弯,命虽然保得住,但战斗力没了。而中箭的两匹马如果不及时救治,接下来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了。

    如此一对比,对方仅仅比己方多损失一匹马,这买卖岂不是亏了?

    果然,后方那支白缨亲卫见状,也同样发动了一模一样的攻势。这次的交换比也没多少差别,对方损失两人三马,己方损失一人两马。

    而更大的问题还在后头——骑枪来不及装弹,对方已经立刻发动第二轮斜切抛射,而此时夜不收也只能用骑弓还击了。

    杨总旗暗道不妙,这样打要坏事,如果不能逼对方短兵相接,那自己就非走不可,否则迟早被他们一个一个磨掉,直到战败。

    又是一声哨响,夜不收再次变阵。这一次夜不收以的速度摆出了典型的锋矢阵,趁着前方白缨亲卫正在斜切的过程之中,连助跑都省略掉了,直接拍马强行冲锋,会不会伤马已经不在考虑之中。

    已经加速起来正在斜切的前方白缨亲卫因为提前镫里藏身,错过了发现夜不收冲阵的动向,等他们听到远处另一部分白缨亲卫吹起牛角小号示警时已经有些来不及了。

    “来不及”并不是指被杀到跟前,而是他们的斜切战术原本是要转一圈回来继续侧身抛射,所以有个明显的弧度,这一下子斜切完成实际就把背后暴露给了夜不收,反倒被夜不收们一波箭雨射中好几人。

    杨总旗此刻才发现,对方堂堂白缨亲卫,居然都只穿了皮甲,被这一波箭雨一次报销了至少六个。

    不过好消息也仅止于此,由于“阵列线”没了,后方那另一半白缨亲卫得以将斜切转为直接逼近。镫里藏身的抛射也换成了一波直射的箭雨,同样射中了至少三人,好在明军的新式骑兵罩甲重点防御还算靠得住,虽然北插着箭,居然只有惨叫却没人落马。

    另外这波箭雨还导致几匹战马的马屁股中了箭——但因为有马铠,一时搞不清伤势是否严重,只是吃疼的战马有些难以控制,让本来人数就不多的这个小锋矢阵有点走形。

    不能这样打了,这样打只是拼消耗。虽然自己一方论交换比并不吃亏,但对方人多,后备的战马也多,拼下去肯定不划算。而且杨总旗还有一种担忧,那就是蒙古人似乎想出了和火枪骑兵对抗的办法,这法子虽然也会有不少损失,但至少能用。

    这一发现对于夜不收而言,是必须回去提醒峰才行的——

    感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