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岛津氏易祖(上)(第1/1页)大明元辅

    日本,萨摩藩,岛津家内城临近处的清水城中,一座高达七层的日式大楼耸然而立。

    此楼的正门处挂着明式的牌匾,高书“水晶楼”三个朱红金边的大字。这三个字乃是用极其标准的台阁体写就,一笔一划、一丝一毫都堪称无可挑剔。

    前来远远观摩的所有人都不觉得奇怪,因为现在全日本都知道,这三个大字乃是大明朝两百年来唯一的六首状元高务实的墨宝。

    这位时任明廷太子太师、户部尚书的“唐人”大儒,即便在日本也是鼎鼎大名。尤其还有一点众所周知的是,他的真迹墨宝流传极少。对于某些公卿望族、强力大名而言,颇有些遗憾不能将水晶楼的牌匾抢回去挂在自家房子。

    之所以不能抢,首先当然是岛津家不好惹,错非是关白去年发二十几万大军来战,岛津家此时至少也已经独霸九州(岛)了。

    当今之日本,假若不计惣无事令(总无事令)的话,敢说能和岛津家一战的恐怕一只手都数得清,无非是德川、毛利、北条那几位,连伊达都不见得有多大把握。

    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毕竟岛津家刚作为出头的椽子被关白给教训了,不仅封地大减,兵力损失也不小,而且他家又偏僻得很,抢完了就跑,岛津家也不可能追杀过去。

    水晶楼最大的倚仗是它自己的身份:大明北洋海贸同盟驻日总商会所在。

    既然是北洋海贸同盟,那这个面子就谁都不敢不给了。有传言说,关白听说北洋海贸同盟把总商会设在岛津家的清水城时,不仅气得连摔了好几个贵重的瓷器,甚至连平时最亲近的几位家老都有两位挨了骂。

    有一点需要注意,此时此刻的丰臣秀吉还没有下达《身份统制令》,士农工商四个主要阶层还能互相转化(当然高转低容易,低转高就很难),再加所谓的日本战国目前还缺关东和东北一角没有统一,故而商人的力量依旧得到尊重,即便丰臣秀吉也还不会轻易针对日本商人。

    明明在说北洋海贸同盟,为何又说丰臣秀吉目前还不会轻易针对日本商人呢?因为北洋海贸同盟在日本的地位比较特殊,其中丰臣秀吉实际能动的也只有其本国商人。

    海贸同盟地位如何特殊?如果非要简单的说,那就是日本现在的对外贸易全都得看海贸同盟的脸色行事。

    之前提到过日本和葡萄牙、西班牙人的“南蛮贸易”,这一贸易最开始的时候和海贸同盟没有什么关系,但后来海贸同盟以及南洋舰队掌握了东洋、南洋的绝对制海权之后,“南蛮贸易”也自然进入了海贸同盟的“管辖范围”之内。

    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如果海贸同盟现在不允许葡萄牙、西班牙商船来日,日本就一艘“南蛮”船都见不到了,“南蛮贸易”自然也就消泯于无形。

    但南蛮贸易目前对日本也很重要,忽然中断这项贸易所可能导致的后果,即便是丰臣秀吉也不会轻易尝试。

    更何况,除了“南蛮贸易”之外,北洋海贸同盟自身最核心的威慑力则是明日贸易。这一点不必多解释,哪怕江南商帮和海贸同盟关系不睦,但在国内时高务实或许需要考虑一下政治影响,在日本周边那可就……你船沉了关我什么事?

    现在的日本是很难承受明日贸易中断带来的危害的,就像此前提到过的“宁波事件”一样,被大明断了贸易的日本想方设法要恢复商路而不可得,导致各种连环变数。

    这一点其实在原历史也有不少体现,比如关原合战之后,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德川幕府建立之后,德川家康就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手段多次联系大明,表示希望大明开放贸易,还为此提出了好几种贸易模式供大明选取——当然大明没搭理他。

    要不是明末的时候朝廷控制力变弱,大明官方虽然没有开放贸易,但私人走私贸易又开始盛行起来的话,德川家康最后一次联系时所威胁的要出兵和大明再打一仗,搞不好都要出现了。

    这就是大明在东亚贸易体系中的地位:我没了谁都无关紧要,谁没了我都得哭爹喊娘。

    在高务实来到大明并开始干涉这些海洋贸易之前,明日两国进行贸易从其性质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明成祖时正式形成规定,嘉靖年间官方贸易结束,这是官方贸易阶段;争贡之役之后,则进入了私商贸易,也就是民间贸易阶段。

    大明建立初期,日本的社会情况也十分混乱,浪人、武士以及牟求利益的商人组成海盗侵扰大明的东南沿海地区。明太祖时期派使臣入日本,要求日本管制倭寇,则两国可以友好相处,但是碍于怀良亲王的破坏,并未完成。

    当时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发现中日贸易有利可图,于永乐四年派遣使臣来到大明,表示希望与大明建立贸易关系,因此在永乐四年时勘合贸易正式建立。

    大明规定:日本朝贡的规模为两艘船,200人,十年来朝贡一次,而且不能私带刀枪。到足利义持时期,对沿海倭寇不加管制,两国的贸易终止。

    足利义教时期,日本又派使臣来到大明,请求两国贸易交往。明仁宗准许,而此时的规模限定从两艘船变成了三艘船,200人变成了300人,允许携带刀枪,但是不要超过3000,唯一没有变的还是十年进行一次朝贡贸易。

    此时,两国贸易处于官方垄断状态,而且大明规定“非入贡即不许互市”。两国之间的勘合贸易形成定制,此后日本都要依照此规模对明朝进行朝贡。

    后来日本发现倒卖大明的产品可以获取丰厚的利润,于是在双方进行官方贸易往来的同时,商人随着朝贡船队来华,日本所搭载的货物也超过大明规定,而且来的时间也不定期,有时三五年,有十五六年,大明对明日两国勘合贸易的规定也犹如一纸空文,对日本也几乎没有了约束作用。

    直到在嘉靖二年,日本大名细川氏和大内氏在宁波“争贡之役”的爆发,标志着明日两国官方勘合贸易的结束。

    争贡之役的十六年以后,大名大内氏再次申请与明朝进行勘合贸易。明廷依然重申之前的规定,即船不能超过3艘,人不过300,每十年进行一次贸易。

    然而此时,私市贸易已经兴盛。“嘉靖二十三年,复来贡,未及期,且无表文,部臣谓不当纳,却之,其人利互市,留海滨不去”。

    可见嘉靖二十三年时,日本来朝贡但是并未携带官方的表文,大明官方也没有接受日本纳贡。于是日本将带来的货物在双屿与私商进行了贸易——也就是说日本此时已经不再重视与大明的官方贸易,只是以朝贡的名义,来到大明与私商进行贸易,进而谋取更大利润。

    这种贸易成为了明日贸易的主要形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日本中央权力的衰落,朝贡的权利从将军手中落入了各大名手中,而且明日两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使私人贸易最终取代官方贸易。

    随着海贸同盟的崛起,尤其是在高拱主导了“隆庆开关”之后,双屿等非法私港地位下降,高务实京华系私港拥有了合法出海的地位,逐渐使得之后的京华舰队成为明日贸易的中流砥柱。

    当京华又把勋贵集团绑战船之后,这种“主力地位”就继续加强,直到如今几乎可以称之为垄断。

    此前又说过,丰臣秀吉的所谓统一其实很不彻底,无论德川、毛利还是岛津,其臣服都是有条件的,更别说现在正想打而还没打的后北条氏那边了。

    这就导致丰臣秀吉在处理与他们相关的事务时也得评估一下对方可能出现的反应,诸如这种明日贸易中断之类的举动显然不能做,要不然利益极大受损的各家岂能不怒?鬼知道他们一旦同时因为某事而发怒的时候,会不会联合起来针对自己?

    丰臣秀吉现在一门心思都是转移日本的内部矛盾,怎么可能做出激化内部矛盾的事来——激化北条无所谓,但是激化已经臣服的德川、毛利、岛津这批人,那就实在太不智了。

    水晶楼的建设一开始就引得全日本关注,甚至附带地为岛津家做了很大的宣传,大大的增长了一波名声。

    为此,岛津家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线,突然干了一件让不少日本人瞠目结舌的事:他们考证了一下自家祖先的血系来源,宣布自家祖其实是“唐人”——也就是中国人。

    沃特?

    但是不要惊讶,岛津家这个说法还真有不少人信,原因是一直以来日本人对岛津家的来历都有两个说法。

    关于岛津家的源起,第一个说法是:近卫家的家臣惟宗忠久为岛津氏的始祖,但忠久之祖传说是中国大陆漂洋过海来到此地的,其名为“弓月君”的一族。弓月君自称是秦始皇的子孙,故以秦为名,其族则称为秦族。

    至于另一说则为忠久是源赖朝的七男,是赖朝与其家臣比企能员之妹,丹后局所生之子。源赖朝开幕后,岛津家遂成为地方诸侯。1193年,源赖朝任命忠久为日向岛津庄地头。不久后,追加被任命为萨摩、大隅、日向三国的守护职。忠久到任后,根据庄名更姓为岛津,岛津家就这样成立了。

    岛津家忽然跳出来说自己是“秦人”后裔,就等于否认了自家出身源氏。理论来说,这是极其危险的举动,因为按照传统来说,源氏、平氏、藤原氏和橘氏这四大姓氏才是日本除皇室之外的尊贵姓氏。某种意义来说,这属于统治基础,是其统治合法性的来源。

    岛津氏是在作死吗?当然不是。丰臣秀吉原先连姓氏都没有,现在不也当着太政大臣,是日本关白么?可见只要实力在手,血统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当然了,丰臣秀吉能当关白背后也有故事。在日本的律令制度下,公家最高的职位是太政大臣,看日本官制表就可以得知:太政大臣“一枝独秀”、“一人之下、万人之”,是律令制度下的最高位官员。

    这个官位在定义是“天皇的老师”,属于“如果没有适当人选,可以保持缺位”的极高荣誉,位极人臣而且原本手中掌有相当大的实权。不过,在“关白”一职出现之后,太政大臣的政治力遭到架空、成为一个“荣衔”。

    要成为太政大臣,几乎可说是没有任何血缘的限制,只要天皇愿意任命,你就可以当。在武家社会中,也曾经有人被任命为太政大臣过:平清盛,“平家物语”中那位一手筑起平家荣华富贵的人物。

    但是关白则有所不同,如果去查日本官制表,就会发现“关白”这两个字根本不存在于日本官制表。

    其实关白是令外官,属性非常的特殊。关白又名“执柄”、唐名为“博陆”,(出典为博陆宣成侯霍光。)而“关白”二字本身也出自汉书霍光传:“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御天子”。

    于是关白一“职”始创于仁和三年(887年)宇多天皇任命藤原基经的诏书里头,藤原基经也是日本史第一位关白。

    基本,天皇年幼的时候如果有摄政,那么天皇长大后,摄政就会进位为关白,而关白只有藤原家的人能当——更严谨的说法是,关白只有“藤原北家”的人能当。虽说一样都姓藤原,但京家、式家跟南家就想都不用想。

    那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战国记录会看到“关白九条某某”、“关白近卫某某”?不是说只有藤原家的人可以当吗?

    其实藤原家在藤原忠通之后就出现“分家改姓”的状况,总共分成了五家:一条、二条、九条、近卫、鹰司,也就是五摄家。这五家都是源出藤原氏,都有资格当关白。

    在日本历史,唯二“不是藤原家人却当关白”的例外,就是丰臣秀吉与丰臣秀次。但是由于秀吉当关白是靠着认近卫前久当干爹这层关系,所以严格说起来,秀吉也是以“藤原家养子”的身份当关白的。

    既然位极人臣的职务都能想办法“通融”,岛津家就更无所谓了——这家人到了此时,忽然想起几十年前自家“跑官要官”的一档子糟心事来,终于决定:这个源氏后人的家格不要也罢!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和月票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Dr.徐嘉辉”的8张月票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