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奉旨观政(一)(第1/1页)大明元辅

    连续数日,京师政坛一片忙碌,各类官员纷纷就把汉那吉事件上疏言事。赞成收留者有之,反对收留者亦有之,更有甚者,居然还建议直接将把汉那吉杀了祭旗。

    但一连三天,皇帝没有下旨、没有批复,内阁也没有就这一问题向六部及各衙门通报最终决定,给人的感觉就仿佛是皇帝和内阁都没有拿定主意一般。

    真正一封接一封连续上疏,坚请收留把汉那吉的,是王崇古、逢时和吴兑三人。

    这三位,王崇古是宣大总督,逢时是大同巡抚,吴兑这位高拱门生则是新上任的宣府巡抚。

    也就是,主管宣大二镇的三位主要边臣已经面倒向接受把汉那吉请降,京中的“主战派”势力因此痛心疾首,不过由于边臣的特殊性,一般不容易被弹劾,所以大家只好纷纷上疏,请求皇帝赶紧拿定主意,颁下敕令以定人心。

    第四日,皇帝选择了从谏如流,正式通过内阁颁布敕令:接受把汉那吉请降。

    不过,内阁对这道看起来过于简单的敕令做出了一定的解释,通过各种渠道表示:接受把汉那吉请降不代表朝廷畏惧俺答,恰恰相反,这是对俺答无所畏惧的表现——毕竟接受把汉那吉请降很可能直接激怒俺答,而眼下俺答的大军不仅已经回到丰州川,还从丰州川汗庭发出了大汗金令,正在进一步集结兵力,眼看着就是要大打出手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大明仍然坚持接受把汉那吉来投,这不是无所畏惧又是什么呢?

    这个法,主战派们勉强可以认可,但是同时又纷纷上疏,表示应该责令当地边臣整军备武,严防死守,给俺答一点颜色瞧瞧。

    要是往常,皇帝对这种上疏的回应通常只有三个字:知道了。

    但是这一次不同,皇帝很是郑重的通过司礼监的朱批告诉群臣:已经要求各地边军加强防备,同时还在与内阁商议派人亲临巡视宣大二镇。

    京师百官闻之,纷纷弹冠相庆,瞧他们那扬眉吐气的模样,倒仿佛已经取得大胜,把俺答抓来献俘太庙了一般。

    然而等到第五日清晨,这种欢庆的气氛顿时变成了集体愕然。

    因为这一日,皇帝又下了旨:工科都给事中程代天巡视宣大等处防务及军备事宜;太子伴读高务实代太子观政宣大防务及军备事宜。

    工科都给事中程是高拱的门生,而高拱是支持接纳把汉那吉的,由他代天巡视宣大,百官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家身就是科道言官,虽然一般来巡视地应该由十三道监察御史去办,但科长出马也不是不行,毕竟科道一家嘛。

    只是,这巡视防务的事,难道不应该交给兵科?怎么派出的工科都给事中?难道光巡视一下各地工事堡垒就算了事?

    疑惑归疑惑,不过这个问题总还不算大,大家迟疑了一下也就认了。

    真正不理解的,还是在于第二条:太子伴读高务实代太子观政宣大防务及军备事宜。

    太子伴读代太子观政,这前半句没有问题,可是……让他去观政宣大防务及军备?

    陛下你不是在开玩笑吧?太子殿下才几岁啊,就有必要观政宣大防务及军备了?他高务实才几岁啊,就有事代太子观政这种大事了?可别刚到宣大,俺答大军打了过去,把这位代太子观政的“士”给吓尿裤子了吧?虽大伙儿也没怎么把他这个“假侍读士”当真,可不管怎么,那也是特旨钦命的“士”老爷,要是被北虏给吓尿了,这天下官员可就都跟着颜面无光了啊!

    不过幸好,这道圣旨还有下:太子伴读代太子观政,须坚持只看不、只听不言、只查不究三项,一应观政所感,不得片语外泄,待回京后向朕及太子详细回禀。

    看到这句补充性质的明,大家伙总算不像刚才那样“意难平”了,心里估摸着这恐怕又是皇帝陛下一时兴起,心血来潮的临时决定,真正代天巡视还是程的责任。这位高务实“阁老”其实不过就是去公费旅游一番,回来给太子殿下交个游记就算交差。

    得了得了,反正咱们大明的皇帝各种奇葩都有,尤其是最近这几代皇帝,有喜欢当将军的,有喜欢当道士的,也不差今上这么一个宠子狂魔了——毕竟今上子息艰难,大家忍一忍,体谅体谅也就算了,再怎么,这位爷总比他前头两位好伺候不是?

    这么一来,另外一道被圣旨遮掩了光芒的太子教令,就被大伙儿基忽视掉了。

    当然,众所周知,皇太子和皇帝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作为太子,一般不会就皇帝已经发布过诏令或者敕令的事情再多发一道教令,以免发生君臣、父子之间的误会,再加上现在太子甚至都没有成年,太子更没有处于“奉旨监国”这种特殊前提下,一般而言他发出的命令甚至称不上教令。

    但这一次太子殿下还真就发出一道教令,甚至还是直接附在皇帝敕令之后的,这就很有意思了,不过这道教令只有真正在政治上有很高敏锐性的极少一部分官员注意到,譬如张居正、冯保等人。

    这道太子教令用语直白——这不奇怪,明朝皇帝下令的时候用语一贯很直白,比如朱元璋和朱棣,就下达过无数大白话的圣旨,不过后来由于有了专门的人代皇帝拟旨,这种情况就逐渐消失不见了。

    然而,现在宫的属官虽然常置,但其实并不真正负责宫事务,因此太子殿下这道教令就没有人帮忙代笔了,估计是太子的原话,司礼监照抄而已:

    “令高侍读代孤仔细详查宣大二镇防务及军备事,各种地都要去看看,任何人不得阻拦,也不得对高侍读提出的问题推诿搪塞。高侍读观政完毕回京之后,不准他人问询观政事宜,须得即刻来孤这里述职,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