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1/1页)兴汉室

    “而乃使理乱殷之弊民,显荣爵於藩国。”管蔡论

    从益州调运钱粮北上关中,一是为了纾解关中的旱灾,确保百姓不至于没有饭吃二是为了间接削弱益州的实力,只要益州府库没有足够的钱粮,便壮大不了任何人的野心。

    先以救灾为名调运粮草,至于在路途会造成损耗多少姑且不问,等到今年的旱灾结束后,从益州转运钱粮充实关中也渐成了习惯,皇帝便可在这个基础上尝试着去触动中央与地分税的利益蛋糕。只是在眼下,仍然是以援关中、弱益州为主。

    “益州刺史邯郸商我见过,别的不,单是一点,办事就很得力。”皇帝简单点评道,对于邯郸商,他并没什么很满意的印象。当初在召见他的时候就能看得出,邯郸商胆怯懦弱、表面上儒雅优容,实际上自私贪婪,这样一个性格缺陷、又处于权力边缘的人物,只要给足了好处,就会不遗余力的为提拔他的人办事。

    当初为了寻这么个人物,皇帝可没少费心思,如今当着众人的面提起邯郸商,他也不出什么有何出色的地来,只好拿一点办事勤恳来搪塞:“这次调运益州钱粮支援关中旱情,就由他来经手,也好看看他的才能如何,以后也好视之授任。”

    汉以降,刺史的权力逐渐扩大,不仅秩二千石、与太守品秩同级,还能领兵作战,干预地政务。刘焉当年提请重设州牧,其实就是在刺史现有的权力基础上,使其增加了更多明规定的权限、得以名正言顺的治理属下郡县。

    皇帝亲政以来虽然嘴上未曾明,但对州牧制度却是十分反感的,所以无论是封官还是授任,他都仅给刺史的名号。就连当年身为幽州牧的刘虞千里入朝,也照样被改任为刺史,不过是给了他秩中二千石的超然待遇。

    韩遂等人所在的州郡是朝廷的权力目前难以触及的地,刘虞、钟繇所处的州郡又急需有人领头集权而不是分权,所以他们领着的刺史名位仍是拥有一定的军政权力。与他们的现实情况相比起来,益州无内忧外患,自然不需要军政集权的长官,同时也就成了皇帝触动地改革的另一个试探。

    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邯郸商担任益州刺史,却只给他秩六百石,权责只包括监察二千石等地官是否秉公理政、是否与地强宗豪右相互勾结等六条基职事,把从汉以降,州刺史逐渐成为一个郡太守之上的行政官员重回到了最初设立的原点,单只负责监察的重任。

    这不仅是对益州官僚、豪强力量的削弱,更有可能会重新改写汉代的刺史制度。

    然而董承并不在乎这个地制度的改变会对他有什么影响,他只知道,皇帝无论出于什么心思而力求促成的弱蜀之策,自己一定要力支持。

    “君上所言,臣以为然。”董承看了眼神色复杂的赵温,低着头道:“益州各地粮草久存无用,多年也无急需,如今关中有灾,倒不如转运北上,以解燃眉之急。至于途中损耗、山行不便,臣以为饶是如此,也不能因噎废食,应着益州刺史审度从事,便宜而为。”

    益州刺史的改制,虽然使邯郸商手中的权力大幅缩水,不能随意干涉太守民政,但却使其地位超然,可以为皇帝监察地,打击豪强,督促行政,比如这一次调运蜀地钱粮,就由邯郸商亲自负责督办地官员。这一面能加强中央对地的掌控力度,防止益州这种地再度出现割据势力另一面也能对益州的战争潜力与富饶程度有个摸底,做到心中有数。

    皇帝嗯了一声,在席榻上忽然坐正了身子,微俯身看着赵温道:“赵公以为何如?”

    “眼下旱情要紧,益州既有余粮,自当捐输以纾国难,岂有畏远吝费的道理。”赵温面不改色的道,不仅如此,他甚至还主动建议道:“益州多豪富,朝廷不妨劝捐,如此,还能再多一笔钱粮。”

    “劝捐倒是算了。”皇帝摇头道:“底下那些胥吏我明白是个什么样,是劝捐,搞不好最后就会变成强缴,益州可再经不起折腾。何况朝廷如今已无战事,并不缺粮,不必杀鸡取卵。”

    赵温似乎早知道皇帝会这么,想也不想就应承了下来:“陛下睿鉴,是臣思虑不周。”

    见赵温很是上道,皇帝满意的点了点头,他刚才刻意敲打,就是要试试赵温的心思。因为很快就将有一批生力军入朝,赵温羽翼丰满、势力膨胀,手下党羽一多,心思也会跟着变样。以后会不会继续唯皇帝马首是瞻,可不仅是今天这么几番话就能看出来的。

    “过几日蜀地士人即将随军入朝,来敏、孟光、杜琼等人拜为郎中,董和、张肃等人举入吏治科习政务,至于费祎、吕乂等官宦子弟,先使策试,再依才能决定是否纳入太。”皇帝忽然起了益州士人们的去向,对于这些士人,尤其是费祎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不用是不可能的。

    而且出于弱蜀的策略,皇帝也不能把这些有名望、有影响力的士人放任在益州地不管,不然邯郸商这些朝廷派去的官员也不好就地开展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一次性抱团壮大,皇帝与马日磾、杨琦等多势力达成了默契,关、关西士人罕见的认可了吏治科的功能,打算将他们放进吏治科习一年半载,到时候分批放出来,众人也好有个适应的过程。

    “这些虽是早已议定的去向,但我仍不得不再提一句。”皇帝伸出一根手指点了点赵温,表示重视:“蜀地阻隔日久,彼等士人尚且不甚熟悉我朝新政,不明白我设吏治科的意。为免彼等又生出当年的是非议论,少些麻烦,还得由赵公这个地乡人亲去陈才好。”

    这无疑是给了赵温一个联络乡人的机会,他连忙点头答应下来。

    “帝王之治天下,没有不博求众才的,如今益州被举贤良堪治民者有数十人之多,都快比得上赵公当年在关征辟的俊彦了。”当年朝廷的威势与现在的威势自然不能同日而语,皇帝也只是随口对比了一番,主要是强调道:“我还是那句话,被举之人,无论是直接为官、还是先入吏治科。但凡于任后有不称其职者,所举之官司,亦皆治其罪。”

    众人无不凛然,尤其是听在王斌耳中,更是如寒霜侵体,他不知怎么的就联系到了自己,因为这益州刺史邯郸商与蜀郡太守华歆,都是他直接或间接的向皇帝举荐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