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径情直遂(第1/1页)兴汉室
“夫义,节欲而治礼,反情而辨者也。故君子径情而行也。”鹖冠子著希
宣室内,皇帝一手拿着没有锋镝的箭矢,一手轻轻抚摸着柔顺的箭羽。心思然不在手头的箭矢上,他噙着一抹笑意,讥讽的道:“真是一群狡猾的狐狸。”
北军中候、领中垒校尉王斌不似皇帝那么成竹在胸,他还不知道皇帝早已做足了准备,此时有些紧张的问道:“要不派兵卫过去?若是兵卫不堪用,老臣手下的北军”
“你这是做什么?”皇帝被对郑重其事的样子逗乐了,笑道:“他们不过是在北宫门集会,论辩朝政国策,又不是造反,你拿什么名目派兵过去?保护还是驱逐?”
“可他们这是逼宫!这是臣子该做的么!”王斌难得露出几分怒容,在知道这事之后他第一时间就赶来觐见。随时准备听候皇帝的指派,只要皇帝下诏,他哪怕担负恶名也要给这些人一个厉害瞧瞧。
哪怕这些人无不是朝廷中二千石以上的公卿、哪怕这些人无不是张嘴就能引经据典的博士议郎、哪怕这些人无不是世代簪缨的豪强。无论是谁,都不能威胁到他皇帝外甥的权位!
王斌甚至在想,如果皇帝下不了这个狠心,他不介意当这个恶人,大不了事后引咎认罪。
这样想着,王斌苍老浑浊的眼中不禁流露出愈来愈浓的杀意。
皇帝被惊了一惊,他知道王斌非常维护他,但也没想到会为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无论是此刻的皇帝,还是原身的刘协,都是非常重情义的人。只是随着皇帝威权日重,他的性情也逐渐变得冷酷,即便如此,皇帝心里仍然也有感性柔软的一面,无论是对宋都、还是对王斌。哪怕提拔王斌照样能起到董承的作用,他也不愿意让王斌千夫所指,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会不会阴沟里翻船,更别保护王斌了。
见到王斌的言行,皇帝心里备受感动,就在他缄默不语之时,一旁的兰台令史蔡邕抬眼看了下杀气腾腾的王斌,伺机道:“百官集会北宫门,聚众论道,起来也算是朝廷的成例。”
蔡邕降服李傕入城有功,被皇帝赋予编续汉史、整理典籍的重任。几乎日夜都待在重修后的天禄阁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利用皇帝给予的有关权限,埋头翻阅皇室档案以及重要经书典籍。根无暇关注政事,此时若不是马日磾事先相请,他可能还蒙在鼓里。
皇帝收敛了情绪,霎时又恢复了往日的镇静,他看向蔡邕,明知故问的:“朝廷何时有这样的成例?”
“这叫做廷议。”蔡邕赶紧答道,他这次之所以没有去北宫门跟着闹腾,主要是经历了太多事,实在不行再掺杂进政斗党争中去。此时他是担心马日磾等人会触怒年轻的皇帝,闹得不可调和,所以才想着打圆场:“每逢国临大政,历代贤君明主,无不召集群臣、或直接诏令有司廷议决事。”
“没有我的诏许,臣子也能自发组织廷议?”皇帝反驳道。
“能。”蔡邕迎上皇帝的目光,以示心怀坦荡,他援引故事:“当年罗侯邓骘为大将军,就曾以凉州羌胡等事,主动召集群臣议论。”
王斌冷哼一声,语气不善:“不止如此吧,废立天子,不也是臣下廷议么?”
臣僚主动发起廷议时,要么是皇帝驾崩,没有子嗣,就需要外戚大将军主持廷议,从宗室选择旁支继位要么是幼主在上,权臣强势,兴廷议以挟舆论。
前者一开始还好,霍光扶立孝宣皇帝,成就汉室中兴可到后来却单纯变成外戚为了巩固权力,只收幼君的恶劣行为。蔡邕刚才好不容易寻到个擦边的例子,此时被王斌一语道破,脸色一变,立时道:“陛下乃命世之主,事权一统,岂能一概而论?”
皇帝抚摸箭羽的动作突然停顿下来,沉着脸对此事下了个论调:“太尉、司空、车骑将军、还有光禄勋、以及其下博士、议郎、谏议大夫等聚集北宫门,当众辩议,的确符合廷议之规。无论是孝昭皇帝的盐铁酒官之辩、还是后来孝哀皇帝的换币之议、抑或是孝章皇帝复盐铁官、孝桓皇帝改铸大钱等议,都是为了便于朝廷制定国策,以冀利于万民。”
看得出皇帝为了这个廷议的定义做过不少功课,翻阅过不少前朝档案,蔡邕正在一旁听得直点头,却听皇帝话锋一转。
“只不过”皇帝将手沿着平滑的箭杆,从箭矢两端移向中间,慢悠悠的道:“他们事先不上疏递请,堵在北宫门高谈阔论,不知道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天子?”
“陛下!”蔡邕稽首拜伏,道:“容臣句实在话,太尉等人未得允准,擅集大臣公议,此举虽然不甚妥当,但还请陛下好歹顾惜彼等一干名臣宿儒,素有清名,将此事揭过则罢。倘若真要闹大了,陛下的声誉怕也会受影响。”
“就此揭过?”
皇帝冷笑一声,突然将手中把玩已久的箭矢往外一投,那根箭矢在空中划过一道完整的弧线,正好打到了庭中一只铜壶圆滚滚的兽面腹。
当的一声清响,箭矢弾落在地上,铜壶也倒在地上。皇帝的准头果然很差,瞄了这么久都还没中。
虽然有些尴尬,但王斌与蔡邕谁都没心思在意这事,他们恭敬的一站一跪,分列两侧,低头等候着下。
皇帝右手没了把玩的物件,习惯性的虚握着,他面色如常,道:“这事我若是忍让揭过了,那以后但凡国政疑难,彼等皆可谒阙集会,自行公议了?”
哪怕此时天气逐渐凉爽,蔡邕也是汗流浃背,他最后一次壮着胆子,语气微弱的恳求道:“臣听陛下常自诩世祖光武皇帝,那便当有、光武皇帝从善如流的雅量。”
将自己塑造成中兴汉室的第二个光武皇帝,这是他一直以来的宣传造势,就是想让百姓能对汉室抱有希望,重新凝聚人心。没想到这成效还没看到,却被蔡邕以尔之矛,攻尔之盾了。
皇帝沉闷的嗯了一声,像是默许,又像是随口应和
“既然太尉他们非得要用廷议来辩论盐铁之政,那就让他们议吧!舅父!”
“臣在。”王斌沉声答道。
“你去传诏给王端,命他打开北宫门,请诸位公卿百官入承明殿。除此之外,再让传侍中、黄门侍郎、及尚书台、秘书监及以下各官,尽皆赶赴该处,一体参与辩论。”皇帝索性把事情闹大:“我们就在这等着,看他们会谈出个什么结果好了。”
早已准备好带兵驱逐他们的王斌此时接到这样的诏命,顿时有些发懵,尚不解其意。他不由扭头看了蔡邕一眼,却发现对面色煞白。
蔡邕顿时明白了,原来皇帝早已有万之策、并且已经预见了结局。否则又怎会安之若素的坐在这里,还让他们光明正大的入内辩论!
果不其然,这场由太尉马日磾、车骑将军董承等人发起的百官聚议在承明殿只持续了两个时辰,刚开始还是以董承为首的一系列官员、以及部分籍贯河的议郎大谈特谈盐铁之弊,谁知马日磾与黄琬等人一接口,便话锋陡转,情况急转直下。
最终以马日磾、黄琬为首的大多数人一致认定,盐铁专营有益于当今、应行之不疑的结论收场。
皇帝则是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获得了胜利。他这些天先是绕开中台,亲自下场,借盐铁引起马日磾等人合作然后再劝服赵谦退让,从而服杨氏与黄琬,最后再迫使马日磾改变立场,与董承撇清干系。
三好不容易达成一致,如今骤合骤分,彼此有了隔阂嫌隙,以后若再想互通一气、反抗皇帝可就难了。
议论结果一出来,便当即拟诏下发,皇帝随后将盐铁官重新划归少府属下,归少府张昶负责。此外,又重新订立盐铁之法。
次日,司徒赵谦上疏表态力支持皇帝推行盐铁之政,并第三次乞骸骨、恳请辞退。
皇帝诏准,迁太尉、录尚书事马日磾为司徒、录尚书事拜骠骑将军皇甫嵩为太尉诏司空黄琬录尚书事增郫侯赵谦食邑二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