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67章 赵祯的为君之道(今晚一更,明天补……)(第1/2页)北颂
来人直言道:“王大将军,以后的事情谁也说不准。”
“滚!”
王凯恼怒的喝骂了一声。
来人也不恼,只是干巴巴一笑,离开了王凯所在的城头。
副将在一旁长吁短叹的道:“这群家伙,想军功想疯了,战场上哪有互相推让的道理。”
王凯咬牙切齿的捶打了一下面前的垛口,愤恨的道:“他们不是疯了,他们是想告诉本国公一声,他们的人到了。”
副将一愣,愕然的看向了城外,除了古北口的禁军和叛军以外,不见其他兵马的影子,便疑惑的看向了王凯。
王凯见副将一脸疑惑,愤愤不平的道:“你都能看出道理,姓杜的那个老家伙怎么可能不懂。能爬到禁军大将军位置上的,没一个是简单的角色。
他找我放水是假,告诉我他的兵马到了是真。
他其实是想提醒我,让我别一怒之下为难他派过来的。”
副将一脸愕然。
王凯沉声吩咐道:“去,仔细挑选三千精骑,准备出击,着忠武将军常山领队。”
“您刚才不是……”
“刚才是刚才,现在是现在。姓杜的既然插手了,那我们就没办法独享军功,再迟疑下去,恐怕军功都要被他抢光了。”
“卑职马上去……”
“让将士们带足了口粮,叛军肆虐过的地方几乎不会留下任何可吃的东西。”
“喏!”
副将下了城头,快速的挑选了三千精骑,同时吩咐忠武将军常山领队。
待到在外撕杀的古北口禁军腰间别着叛军脑袋,驱赶着叛军俘虏进入到古北口以后,忠武将军常山立马率领着三千精骑冲出了古北口。
诚如王凯所料,在古北口的禁军追着叛军冲出去五十多里地以后,发现了雁门关禁军的踪迹。
同样是一支禁军的主将,王大将军能调动三千精骑便宜行事,杜大将军也能。
两支禁军,总共派遣了六千精骑从两面绞杀。
叛军被杀的溃不成军。
说来也是好笑,明明叛军的数量超过了精骑不知道多少倍。
可在对上的精骑以后,他们根本就没想过死磕,脑海里唯一的想法就是逃命。
然而,无论是逃命,还是死磕,他们的结局都是注定的。
禁军精骑皆是一人双马,都是一等一的良马。
叛军中间上百人面前才能分到一匹马,并且还是劣马。
论速度,根本不是禁军精骑的对手。
他们逃跑的唯一好处,就是可以死的慢一点。
因为选择死磕的话,很有可能会死在当场。
唯一的活路,就是投降。
反正他们在大宋已经处在最底层了,投降以后待遇也不会变。
只是无论古北口的禁军还是雁门关的禁军,似乎都没有收缴太多俘虏的意思。
朝廷的命令还没有传达到,所以他们有许多可乘之机。
他们如同牧羊犬一般,驱赶着叛军在一府之地狂奔。
他pan们追在身后不断的杀伐,既不将叛军们一口气杀绝,也不给叛军们任何喘息的机会。
叛军们就像是疲于奔命的绵羊,除了奔跑,再也做不了其他。
七日。
禁军精骑斩杀了足足三万多叛军。
与此同时,朝廷下达了军令也到了。
王凯率领一万精兵,兵出古北口,将早已疲惫不堪的叛军,一举歼灭,仅有叛军首领林文龙率领着三百亲信,躲进了大山。
王凯率军入山三日,找到了已经被亲信砍成了九段的林文龙,也擒拿了那些砍死了林文龙的亲信。
林文龙是一个贪婪的人,所以他的亲信跟他一样贪婪。
他的亲信跟着他,看不到能共闯一番大业的希望,就惦记上了他搜刮来的钱财。
于是,林文龙被砍成了九段,钱财被亲信瓜分一空,准备拿着钱财去逃命。
但却没有逃过王凯的搜捕,最终被一举擒拿。
王曾坐着老牛车日夜不歇的赶到了雁门关的时候,叛乱已经被平定。
留下的只有一地的尸骸和残檐断壁。
到处都是一片焦土。
看的王曾老泪纵横。
若不是不断的有宋人从应州等地的山林里走出来,出现在了焦土上,王曾估计得哭死。
王曾一边带着人安民,一边吩咐应天府调集常平仓的粮食过来赈济灾民。
同时,王曾写了一份参奏杜伊和王凯的奏折,派遣快马送往了汴京城。
王凯和杜伊请功的奏折,跟王曾参奏他们二人的奏折几乎是一前一后入了汴京城。
赵祯拿到了三份奏折以后,拿不定主意,吩咐陈琳请寇季入宫商定。
资事堂内并排放着两张躺椅,躺椅旁边摆着矮几,矮几边上跪坐着两个宫娥。
赵祯和寇季一左一右躺在躺椅上。
自从王曾离开了政事堂以后,政事堂内就剩下了寇季一个光杆司令。
赵祯暂时还没有庭议新的参知政事的人选。
所以如今政事堂是寇季一个人的办公之所。
资事堂是他们两个人的办公之所。
没有一群老夫子围在耳边唠叨,赵祯和寇季就洒脱了许多。
他们二人信奉的是,只要能把朝政处理妥当,他们就算是躺着处理政务,也无所谓。
满朝文武对寇季一个人霸着政事堂,对寇季和赵祯霸着资事堂,没有任何意义。
满朝文武心里都清楚,如今的朝廷,就赵祯和寇季说了算。
他们手握着大宋的兵权跟满朝文武讲道理,没人讲得过他们。
任何企图进入到资事堂分享他们权力的人,最终都会变成他们的手下败将、或者门下行走。
吕夷简和王曾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赵祯和寇季如今不出去欺负人,没人在意他们在宫里是如何办公的。
赵祯张开嘴,静等着宫娥将一枚杏子喂到了嘴边,一边咀嚼着杏子,一边道:“四哥,应州那边的事情有点难办啊。
杜伊和王凯斩首三万多,俘虏十多万人,算是我大宋近一年多以来最大的军功。
如今他们手底下的将士都盼着赏赐呢。
可王曾上书跟朕说,王凯和杜伊明明有一举剿灭叛军的实力,却一直追着叛军跑,导致许多地方的百姓被叛军残害,罪大恶极。”
寇季拒绝了宫娥伺候自己吃茶,他自己端起了茶杯浅尝了一口,沉吟着道:“官家是觉得两边都没有错”
赵祯点着头道:“朕当然知道杜伊和王凯有实力一举剿灭叛军,可朕的军令不到,他们即便是便宜行事,也没有狄青那么大的自主权。
毕竟,他们派遣六千精骑只能击溃敌人,想要将敌人彻底剿灭,还差了点。
所以他们只能追着叛军跑,将叛军的心神和体力耗尽,等朕的军令一道,他们就能快速的率领重兵出击,歼灭所有敌人。
所以他们的做法不算是有错。
可王曾言之有物,他在奏疏中明确的告诉朕,他已经抓到了王凯和杜伊为了贪功,驱使着叛军残害百姓。
百姓们的惨剧,朕已经通过武德司了解到了。
朕觉得他们双方都有理。
你说说,既然双方都没有错,那错在谁身上”
寇季听完了赵祯一席话,沉默了许久,最终缓缓开口,“谁都没有错。”
赵祯反问道:“那百姓的惨剧怎么解释”
寇季叹了一口气道:“官家明明心里清楚,何故问臣呢”
赵祯坐起身,盯着寇季认真的道:“朕想听听四哥的高见。”
寇季沉吟了一下,道:“朝廷为了防止武将作乱,所以定下了铁律,武将无令不得擅自出击。为了是保全家国天下。
官家能将指挥大军的权力交给武将,并且许了武将便宜行事之权,甚至将十五万禁军交给了狄青,由狄青一人掌管,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
至少太祖、太宗、先帝,做不到官家如此壮举。
所以官家没错。
王凯和杜伊遵令也没错。
王曾弹劾他们也没错。
因为王曾说的对,他们有足够的兵力快速的镇压叛乱,却坐在关口等命令,害了应州等地的百姓。”
赵祯缓缓躺下,一脸自嘲的道:“都没有错难道是那些无辜百姓的错朕不是那种喜欢阿谀奉承的人,也不是那种自欺欺人的人。
是朕的问题,朕不会不认。”
寇季看向了赵祯,“官家觉得此事是自己的错”
赵祯咬了咬牙,“朕要是多给他们一些便宜行事之权,百姓们也不会遭殃。”
寇季叹了一口气,道:“禁军如今算得上是四海之内最强的兵马,数千还看不出什么,可一旦过万,那就是一股十分强横的力量。
他们若是为祸,危害远比叛军要大。
官家能容忍他们调遣三千精兵便宜行事就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官家不必自责。
官家若是许给他们太大的便宜行事之权,固然能护佑一方百姓平安,可也将一柄刀悬在了大宋朝所有人头上。
为了大宋朝大部分人的脑袋,选择牺牲一小部分是在所难免的。”
赵祯幽幽的道:“朕以为,在朕的治下,百姓们会安居乐业,所有的人有事做,所有的孩子有书读,所有人都能平平安安的活下去。
可现在看来,朕要做的还有很多。”
赵祯侧头看向了寇季,认真的道:“寇公告诉朕,四哥乃是天授之人,既是天授之人,就没办法在不增强地方大将军便宜行事权力的情况下,让百姓安居乐业吗
就没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寇季听到赵祯此话,躺在躺椅上足足愣了许久。
他怎么也想不到,寇准居然会将自己的猜测当成一个事实,告诉赵祯,让赵祯认定自己是什么天授之人。
难道赵祯这些年信任自己,将许多大权交给他,就是因为相信了寇准的话,坚信自己是什么天授之人,而非情谊所致
寇季很想问这个问题,可最终还是没有问出口,他只是晒笑了一声,道:“什么天授之人,你我君臣早已认定,这世上没有鬼神。
既然如此,又何来天授之人一说
臣一身所学,皆是名师教导所致。
只不过家师乃是山中的闲云野鹤,久不露面,所以无人知晓罢了。”
赵祯一愣,急忙问道:“难道寇公骗了朕”
寇季挑着眉头道:“官家难道不问家师身在何处吗”
赵祯摇头直言道:“我大宋闲云野鹤多了,隐于山林中,不愿意为朕所用,朕也不强求。朕有你辅佐,已经很满足了。
再贪心,朕怕多即是祸。
如今大宋依照朕和你的计划缓缓前行,往后的路虽然不怎么明朗,但你我已经有了目标。
若是再请高人插手,恐怕会将朕和你的计划破坏的面目全非。
到时候朕和你多年的辛劳,恐怕就要付之东流。”
寇季赞叹道:“官家还真是知足常乐啊。”
赵祯苦笑着道:“朕也贪心,只是朕知道。一个人跟一个人的想法不同。朕不可能让所有人的想法都跟朕一致。
所以朕想求贤才,但却不喜欢贤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朕身上,或者是强加到大宋身上。
我大宋,有一个想法就够了。
只要我们顺着一个想法做下去,迟早会建立功业。
若是有两个想法、三个想法,甚至更多的想法。
选择就多了,朕也就不知道该选那一条路了。
更重要的是,朕怕太多想法朕都走不长。
今天走这个,明天走那个,弄的大宋面目全非。
所以还不如从头到尾就走一条路。”
寇季听完了赵祯这番话,由衷的感叹道:“官家算是把人活明白了。”
赵祯却没有跟寇季讨论这个的心思,他盯着寇季追问道:“你快跟朕说说,为何寇公告诉朕,你是天授之人。”
从赵祯的话里不难判断出,赵祯是亲近寇季的。
因为在寇季对此事做出了解释以后,赵祯果断的选择了相信寇季,果断的认为是寇准在骗他,而非寇季。
寇季看出了赵祯的心思,感慨道:“祖父应该是怕我们君臣之间失去信任,背道而驰。所以才用这个谎言,将我们牢牢的绑在一起,让我们互相扶持着,一心一意的为大宋出力。”
赵祯沉吟了片刻,点头道:“你如此说,朕倒是能够理解。父皇当年在朝的时候,三次对寇公失去信任,三次罢落了寇公。
使得一帮子奸臣身居高位,荼毒我大宋百姓,弄的我大宋满目疮痍。
若是父皇能信任寇公。终始一贯,或许我大宋会变得前所未有的好。
寇公大概是不想让你我君臣变成他和我父皇那样,所以才用如此谎言,将我们捆绑在一起。”
寇季起身,向赵祯一礼,道:“我祖父也是善意的谎言,还请官家勿怪。”
赵祯笑着道:“无妨无妨,终究是为了你我君臣,也是为了我大宋社稷。只要是对我大宋社稷有利的,朕不介意被人欺骗。”
寇季哭笑不得,“官家还是不要让人欺骗的好,免得让奸人趁机爬上高位。”
赵祯微微眯起眼,幽幽的道:“这朝堂之上,是忠是奸,朕其实一点儿也不在乎。只要他能为我大宋建功立业,又能遵守朕提出的要求,朕都能容忍。”
赵祯此话一出。
寇季抿着嘴不知道如何开口。
赵祯见此,询问道:“难道朕说的不对”
寇季苦笑道:“能不能建功立业暂且不论,但凡是能严格遵守官家提出的要求的,根本就没办法成为一个奸臣。
所以官家这句话十分不妥当。”
赵祯假装一愣,“是吗朕倒是觉得挺好的。”
寇季摇了摇头,没有再言语。
赵祯十分大度的告诉他,无论忠奸,他都能容得下。
可他提出的那些做官的要求,明显是依照着忠臣的标准制定的。
奸臣若是能严格遵守他制定的标准,那还算什么奸臣
所以赵祯看似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