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05章 寇季没飘,寇氏先飘了……(第1/2页)北颂

    满朝文武,望着祭台上那孤立的身影,缓缓跪服在地。

    太庙祭祖,满朝文武是需要跪服的,谁也不例外。

    赵祯一个人站着。

    要多霸气有多霸气。

    待满朝文武跪服叩拜以后。

    赵祯再次开口,“自朕继位以来,夙兴夜寐,勤勤恳恳,在诸位爱卿的辅佐下,征西域、灭西夏、定大理、复燕云、扫辽国、覆高丽。

    而今天下一统,四海归一。

    我大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

    朕当犒赏功臣,表彰其功。”

    赵祯说完这话,目光在满朝文武脸上扫了一圈,喝道:“宣旨!”

    陈琳领着一众小宦官,捧着一卷卷黄卷,迈着小碎步出现在了祭台下。

    陈琳在向天地一礼,向赵祯一礼后,才拿起了一卷圣旨,高高的举过头顶。

    “雍国公、枢密使、参知政事寇季,上前受封!”

    寇季对天地一礼,对赵氏祖宗所在的地方一礼,对赵祯一礼,缓缓上前。

    陈琳在寇季上前以后,展开了圣旨,宣读道:“诏曰……雍国公、枢密使、参知政事寇季,自出仕以来,为我大宋屡建奇功,斗奸邪、平叛乱、复失地、开疆土,功勋卓著……

    赐雍国公、枢密使、参知政事寇季,入昭勋崇德阁,位列第三……

    赐王爵一等,号韩……

    赐封韩地……

    世袭罔替,与国同休,永镇韩地……”

    赵祯册封寇季的诏书很讲究,寇季功劳虽然高,称之为大宋开国以来第一功,也不为过。

    但是赵祯再赐寇季入昭勋崇德阁的时候,只将寇季列在了第三位。

    因为文臣第一位是寇季的祖父。

    寇季身为人孙,在挂像的地方,不可能挂在寇准之前。

    武臣第一位是高怀德。

    那是太祖太宗两朝公认的开国第一功。

    赵祯将寇季列在高怀德之上,容易被人说闲话。

    所以赵祯将寇季列在了第三位。

    至于韩地,并非是战国时期的韩国旧地。

    而是高丽。

    在东汉的时候,中原便称呼高丽为韩地。

    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中记载:桓、灵之末,韩濊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

    所以赵祯诏书中此封的韩地,便是高丽。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王爵一等。

    王爵一等那可是亲王爵。

    亲王爵是王爵最高的一等。

    其次是嗣王。

    再次是郡王。

    要知道,在此之前,大宋只有皇族,并且皇族中极少数人,才有资格获得亲王爵。

    异姓获封亲王的,一个也没有。

    不仅活着的异姓没有,死了的异姓也没有。

    满朝文武在听到了赵祯封了寇季为亲王的时候,无一不惊。

    即便是寇季自己,也十分震惊。

    一则是赵祯居然给了他一个亲王。

    二则是赵祯居然将王爵封到了他头上,而不是寇天赐。

    寇季仔细思量了一番后,大致明白了赵祯的心思。

    赵祯应该是想先将王爵放在他头上,然后等寇天赐和宝庆成婚以后,再让寇季将王位传给寇天赐。

    赵祯可是将寇季当成亲兄弟看待的。

    又怎么可能让寇季拼死拼活搏来的王爵,让寇天赐一个人独享。

    寇季在陈琳宣旨以后,深吸了一口气,冲着祭台上的赵祯缓缓一礼,沉声道:“亲王非皇族不授,臣不敢领受,还请官家收回成命。”

    赵祯封王,已经成了定局,寇季没办法阻止。

    但是赵祯封异姓亲王,寇季觉得自己还是有必要阻止一下。

    亲王爵,寇季也当得起。

    但是寇季觉得,亲王和嗣王对他而言,都是一样的,又不会影响他的封地。

    赵祯没必要开此先例。

    若是赵祯的继任者借此先例,将亲王像是大白菜一样许出去。

    那可就不好看了。

    毕竟,史书上,宋徽宗封童贯为广阳郡王,成了徽宗朝一大笑柄。

    满朝文武听到了寇季的话,神色各异。

    其中大部分人觉得寇季识大体、知进退,并没有居功自傲。

    还有一小部分人,怀着其他心思。

    但是赵祯和寇季都没有在意。

    赵祯盯着寇季郑重的道:“亲王爵,你受得起。”

    寇季坦言道:“官家不该开此先例。”

    赵祯思量了一下,道:“降一等……”

    寇季深深一礼,“多谢官家厚爱。”

    赵祯没有再言语。

    陈琳将圣旨交到了寇季手里,同时从身后的小宦官捧着的盘子里,取过了一个盒子,双手奉给了寇季。

    盒子里盛放的,便是属于寇季的韩王玺。

    寇季领受了旨意和韩王玺以后,再次向赵祯施礼。

    “多谢官家隆恩。”

    寇季拿着旨意和韩王玺后退了三步,缓缓回身。

    满朝文武齐齐躬身施礼。

    “参见韩王!”

    寇季高声道:“免礼!”

    满朝文武起身以后,寇季退回了自己站的位。

    陈琳再次拿出了一卷黄卷,奉过了头顶。

    依照之前行过的礼节,行了一遍以后,高喊道:“同知枢密院事种世衡上前受封!”

    种世衡学着寇季之前的礼仪,行了一遍礼,缓缓上前。

    陈琳展开了黄卷,高声喝道:“诏曰……同知枢密院事种世衡,自出仕以来,为我大宋屡建奇功,立清涧、平西夏、征大理、定河西、复燕云、征辽国、灭高丽,功勋卓著……

    赐同知枢密院事种世衡,入昭勋崇德阁,位列第十……

    赐王爵三等,号东阳……

    赐封东阳……

    世袭罔替,与国同休,永镇东阳……”

    王爵三等,便是郡王。

    自此以后,种世衡便是大宋的东阳郡王。

    封地东阳,并不在大宋内部。

    而是在海外。

    阳是赵祯为倭国新起的名字。

    东阳,便是倭国东部。

    种世衡听到了赵祯将自己封到了东阳,疑惑了好一阵子,也不知道东阳在何处。

    但还是规规矩矩的领受的旨意。

    然后受了满朝文武的参拜,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随后受封的,并不是高处恭和朱能。

    而是刘亨。

    “……”

    “赐遣倭使刘亨,入昭勋崇德阁,位列第二十一……”

    “赐王爵三等,号西阳……”

    “赐封西阳地……”

    “……”

    “赐枢密副使朱能,入昭勋崇德阁,位列第十四……”

    “赐王爵三等,号西伊……”

    “赐封西伊地……”

    “……”

    “赐祥符侯高卫昭,入昭勋崇德阁,位列第二十四……”

    “赐王爵三等,号燕山……”

    “赐封燕山地……”

    “……”

    “赐镇北军大将军杨文广,入昭勋崇德阁,位列二十七……”

    “赐公爵一等,号燕……”

    “擢升枢密副使……”

    “……”

    “赐永兴军大将军狄青,入昭勋崇德阁,位列十三……”

    “赐公爵一等,号辽……”

    “擢升同知枢密院事……”

    “……”

    “赐永宁军大将军陈尧咨,入昭勋崇德阁,位列二十……”

    “赐公爵一等,号谯……”

    “……”

    陈琳一道道的宣读着旨意,受封的人在场,便由受封的人领受,受封的人不在场,自有宦官和御前卫,跨马去送旨意。

    陈琳宣读了足足数十道旨意。

    大宋一瞬间多了五位活着的异姓王,多了四位一等公,十三位二等公。

    二等公以下的爵位,吕夷简早就在保州的时候封过了,不然更多。

    随着陈琳宣读完了最后一道旨意。

    大宋的武勋团体,一瞬间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

    即便是开国功臣,也没办法跟他们相比。

    因为他们有五个活着的异姓王,其中一个还是二等嗣王。

    武臣们一个个振奋的难以自持。

    文臣们一个个神色复杂的盯着武臣。

    文臣们眼中有羡慕、有嫉妒、也有不屑,唯独没有忌惮。

    因为在太庙里的所有人都清楚。

    此次受封的王爵,随后都要举族迁移出大宋,此生非帝召,无法再踏入大宋,对他们没有任何威胁。

    寇季封在了高丽,大宋最东边的地方。

    种世衡封在了倭国,大宋最东南边上。

    刘亨也封在了倭国,跟种世衡共分了倭国。

    朱能封在了西域,封地就在沙州外的西州回鹘。

    在寇季等人率军离开了河西以后,留在河西的陈尧咨,先后占据了西州回鹘的大批疆土。

    朱能的封地,就是陈尧咨占据的那些西州回鹘的疆土。

    高处恭幼子高卫昭的封地,则在大宋最北边,大宋在占据了辽国的西北路以后,将辽国的西北路改为了两府。

    其中东府为古蒙。

    西府为燕山。

    高卫昭的封地就在燕山府外。

    五个人的封地中,高卫昭的封地是最大的,也是最穷的。

    其次是种世衡和刘亨的。

    再次是寇季的,寇季的封地相对而言算是最富庶的。

    最后便是朱能的。

    陈琳在宣读完了册封寇季等人的诏书以后,停了许久。

    然后赵祯又吩咐他继续宣旨。

    有小宦官再次捧出了一大批的圣旨。

    陈琳依照此前的流程,施礼宣旨。

    此次宣读的圣旨,基本上都是此封文臣的。

    几乎都是加官进爵的。

    赵祯在封赏了武臣以后,可并没有冷落文臣。

    诚如寇季此前所言。

    此次大宋能建立如此功勋,不仅仅只有武臣有功劳,文臣也有不小的功劳。

    所以赵祯理应赏赐。

    一番册封、赏赐,一直持续到了入夜。

    在赵祯册封、赏赐完了所有的文武以后。

    从汴京城东,升起了一枚药发傀儡。

    随后一道道药发傀儡升空,将汴京城映成了一座不夜城。

    赵祯踏着药发傀儡映出的光芒,引领着满朝文武出了太庙,入了皇宫。

    皇宫里。

    满朝文武的女眷早已就坐,曹皇后带着一众嫔妃在坐陪。

    赵祯引领着满朝文武入宫以后,大宴正式开场。

    歌舞、酒肉,如同流水一般搬进了宫殿。

    赵祯和满朝文武开怀畅饮。

    皇宫外。

    也热闹非凡。

    百姓们在大肆庆祝。

    在通宵高歌、载歌载舞、燃放烟花爆竹。

    如此大庆,足足持续的三日,才缓缓落幕。

    寇季、种世衡、刘亨、朱能、高卫昭五个新生的王爵,是横着离开皇宫的。

    几乎所有的文武,在大宴的时候,都向他们五个人敬酒。

    武臣们给他们敬酒,纯粹是替他们高兴。

    文臣们给他们敬酒,纯粹是为了拉关系。

    毕竟,五个新王,随后会离京,以后跟文臣们不会有任何利益上的冲突。

    以后双方说不定还要长期的交流。

    寇季抬出了皇宫,在府上睡了一天一夜后,才缓缓苏醒。

    刚刚睁开眼,就看到了向嫣带着府上一大半的管事,站在自己的床前。

    不等寇季开口。

    就见向嫣欠身一礼,“妾身见过韩王殿下……”

    一众管事也纷纷施礼。

    “参见韩王殿下……”

    寇季揉了揉有些发疼的脑袋,略微翻了一个白眼道:“别闹了,都下去吧。我这个韩王坐不了几天。”

    向嫣笑着驱散了仆人,缓缓走到了寇季床边,端了一碗参汤送到了寇季面前。

    不等寇季喝一口参汤,就见寇准背负着双手入了房内。

    “老夫寇准,见过韩王殿下……”

    寇准入了房内以后,一板一眼的对着床榻上的寇季一礼。

    向嫣端着参汤站直了身子,一脸愕然的盯着寇准。

    寇季哭笑不得的道:“祖父,您这是在讥讽我吗”

    寇准不咸不淡的道:“不敢,老夫身为大宋之民,见到了大宋嗣王,自然得施礼。”

    寇季略微愣了一下,对向嫣道:“你先下去。”

    向嫣点了点头,对着寇准一礼,端着参汤离开房内。

    寇季从床榻上爬起身,囫囵的穿上了衣服,对寇准一礼。

    “孙儿远征而归,未曾前去拜见祖父,还请祖父恕罪。”

    寇准大大咧咧的往寇季身边座椅上一座,淡淡的道:“你为我大宋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老夫也是大宋的臣子,岂会在这种小事上怪罪你。”

    寇季直起腰,笑着道:“那祖父刚才讥讽我,是什么意思”

    寇准瞥了寇季一眼,不咸不淡的道:“老夫只是过来看看,我寇府的新王,在封王以后,有没有高人一等。”

    寇季眉头一挑,狐疑的看着寇准道:“我从回京以后,就待在皇宫里,一连待了三日,刚刚才回府。

    我可没出去显摆自己的王爵。”

    寇准叹了一口气道:“你小子的为人,老夫还是了解的。只是你不显摆,不代表别人不显摆。

    你那几个弟弟,如今在汴京城里,逢人就自夸为韩王之弟,汴京城里不少人追捧他们,他们的风头可不小。”

    寇季一愣,“弟弟!”

    寇准哼了一声。

    寇季沉吟道:“我爹跟我那几位姨娘生的”

    寇准冷哼道:“除了他们,谁还敢自称是你弟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