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8章 ‘恋家’二字的强大(第1/2页)北颂
赵祯算是长见识了,见识到了有人敢在他面前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在其眼中,欺君之罪似乎不存在。
从赵祯登基到如今,还没见过如此明目张胆欺君的人。
偏偏,赵祯明知道对方在胡说八道,却没办法以欺君之罪办他。
赵祯有些幽怨的盯着寇季道:“四哥还当朕是昔日的稚子吗?朕虽然没见过那何仙姑,可吕爱卿昨日去了一趟三清观,见过了何仙姑。
吕爱卿说了,何仙姑不仅是一位绝代佳人,还是一位精通经书学问的才女,即便是跟他讨论学问,也不落下风。
吕爱卿还说,何仙姑是一位难得的心善之人。
她入汴京城不过数日,就收养了不少无家可归的稚子。”
寇季听到此话,微微有些动容。
吕夷简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跑去见一个出家人,还是一个女子,真的合适吗?
就不怕有人借题发挥,或者掉进人家设计好的圈套里?
寇季鄙夷的道:“吕夷简那个老不羞,分明是见色起意。他见人家有几分姿色,起了色心,所以觉得人家放屁都是香的。
有道是色令智昏。
吕夷简被美色迷惑了心智,说出的话官家万万不能轻信。”
赵祯闻言,嘴角抽搐了一下。
朝野上下,也就寇季敢如此不客气的批判吕夷简。
赵祯虽然是九五之尊,但也不好在人前说吕夷简什么坏话。
寇季继续道:“至于何仙姑是心善之人,纯粹是无稽之谈。官家难道忘了,自从汴京城内的烂泥人被朝廷清理了以后,汴京城内外就已经没有了那种无家可归的稚子。
但凡是发现无家可归的稚子,开封府都会将其送到孤独园,或者育儿堂。再不济也会找一户没有子嗣的人家,将其收养。
所以何仙姑收养的那些无家可归的稚子,必然是从别处弄来装样子的。
她借此将自己扮成一个活神仙,恐怕所图匪浅。
官家还需要谨慎行事才行。”
赵祯听到了寇季此话,脸色微微一正。
诚如寇季所言,自从汴京城内的烂泥人被朝廷清理以后,汴京城内外就没有那种无家可归的稚子了。
朝廷为了安置那些从烂泥人手里解救下的稚子,不仅扩建了孤独园,还营造了一处育儿堂。
为了避免那些稚子再遭人毒手。
赵祯、寇季、吕夷简、王曾、张知白等一众人,会不定期的进入到孤独园或者育儿堂内巡视。
王曾更是一天去巡视一次孤独园和育儿堂。
就差派个人十二个时辰盯着。
如此情况下,孤独园和育儿堂内那些当职的人,对那些无家可归的稚子,好得不得了。
外加上朝廷在营造育儿堂的时候,以万象楼为首的大商家捐赠了一些善款,并且定期的向孤独园和育儿堂内提供一些柴米油盐和布料。
孤独园和育儿堂内的生活,好得不得了。
稚子们的生活,远比一般百姓要好。
如今汴京城内一些养不活太多孩子的人,丢孩子的话,也会悄悄的丢到孤独园或者育儿堂门口。
那些家人遭了横祸的,在街道上游荡的稚子,一经发现,立马会被送到孤独园和育儿堂内。
如此情况下,汴京城内根本没有流浪的稚子。
也没有以乞讨为生的稚子。
因为汴京城里没乞丐。
只要有人行乞,开封府的衙役、巡检司的将士立马就会出现在其面前。
年幼的送到孤独园和育儿堂。
年长的抓进衙门,打一顿板子,然后到了秋日的时候,一起押送到河西或者兴庆等地去做苦力。
对衙役和将士们而言,无论是送无家可归的稚子进入到孤独园和育儿堂,还是送那些懒汉去河西等地吃沙子,那都是实打实的政绩。
往往汴京城街头出现了无家可归的稚子或者行乞的懒汉,开封府的衙役会和巡检司的将士抢成一团。
如此情况下,何仙姑到哪儿去收养无家可归的稚子?
寇季通过此事揭开了何仙姑伪善的面目。
赵祯对何仙姑的兴趣大减。
但大减并不代表没有。
赵祯做出了思虑状道:“四哥说,何仙姑所图匪浅。四哥觉得何仙姑会有什么图谋?”
寇季沉吟道:“渡你我中间一人出家,或者嫁进宫成为你的嫔妃,然后通过枕边风,让你恢复道官。”
寇季其实也猜不透何仙姑到底有何图谋。
但不妨他推测一番。
何仙姑是出家人,在朝廷针对出家人的时候,她出现在了汴京城。
那她必然是想想办法拨乱反正,让朝廷放弃针对出家人。
在针对出家人的问题上,赵祯和寇季的态度是最坚决的,手段也是最凌厉的。
以他们二人深厚的感情,何仙姑若是渡一人出家,另一人必然会手下留情,放弃针对出家人。
此外,何仙姑入了宫,成为了赵祯妃嫔以后,通过枕边风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赵祯听到了寇季的话,感慨道:“朕的父皇好不容易将那些道士和尚驱离了皇宫,朕不可能再将他们请进宫。
所以朕不会贪图何仙姑的美色,纳其为妃。
四哥你也不用担心朕会色令智昏。
更不用为了阻止朕见何仙姑,在朕面前说谎。”
说到此处,赵祯顿了顿,又道:“她不可能渡朕出家。因为她要是渡朕出家的话,朝野上下无一人能容得下她。
天下庙宇说不定会因此再次遭到清洗。
所以她最大的可能,就是渡四哥你出家。
朕听说,她初入汴京城,便到了四哥府上拜访。
她明显是冲着四哥你来的。
四哥你可要小心了。”
寇季听完了赵祯一席话,不太认同。
何仙姑渡赵祯出家的话,风险确实大。
但收益更大。
一旦何仙姑渡了赵祯出家,赵祯将皇位传给了儿孙。
那很有可能就会出现神权凌驾于君权之上的风险。
赵祯可不是李渊。
赵祯在朝野上下威望都颇高,文治武功一样不缺。
朝野上下对其忠心耿耿的人,比比皆是。
赵祯一旦出家,出家人便能借着赵祯之口影响朝局。
赵祯的儿孙在没有做出比肩赵祯的文治武功之前,很难取代赵祯在朝野上下所有人心里的地位。
赵祯的儿孙更不敢在一群对赵祯忠心耿耿的忠臣良将面前,做出什么忤逆不孝之举。
如此一来,渡赵祯出家,便有机会让神权凌驾于君权之上。
所以,渡赵祯出家,收益大的惊人。
反倒是渡寇季出家,没有多少收益。
寇季如今虽然位高权重,在大宋的影响力颇高。
可他终究不是大宋第一人。
一旦离开了中枢,朝野上下的文武很有可能在极短的一个时间忘了他。
此外,赵祯会不会因为他,放弃针对出家人,谁也说不准。
寇季一旦出家,赵祯继续针对出家人的可能性,高达九成九。
所以,渡寇季出家的收益,远远没有渡赵祯出家大。
何仙姑乃是一个民间公认的活神仙。
也是一个才貌双绝的奇女子。
如此人物舍弃了一生出手一搏,自然会选择收益最大的那个。
她通过吕夷简,将自己的才貌穿入赵祯耳中,便是明证。
她若是对赵祯无意,就不可能在吕夷简面前过多表现,吕夷简也不可能在赵祯面前提到她。
但此事,仅仅是寇季的推测,暂时还没有什么让人信服的明证。
赵祯又一门心思的认定,何仙姑是冲着寇季来的。
寇季也就没有将自己的推测告诉赵祯。
赵祯觉得何仙姑是冲着寇季来的以后,顿时对何仙姑失去了兴趣。
女人而已,他又不缺。
再过两年,又是新一轮的采女入宫的时候。
到时候后宫里的嫔妃,又会得到一次补充。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很有可能会被补全。
其中才貌双全的嫔妃,比比皆是。
他没有理由为了一棵树,放弃一片森林。
倒是寇季,从入汴京城到现在,十数年了,就娶了向嫣一个。
在汴京城,乃至整个大宋,就是一朵奇葩。
朝野上下的贵妇人们,都觉得寇季是一个好男人。
朝野上下的官员们,则觉得寇季是一个怪胎。
在朝野上下的文武官员都妻妾成群的时候,你寇季一个人守着一个女人,可不就是一个怪胎吗?
赵祯觉得,寇季一辈子守着一个女人,太过委屈。
他觉得寇季是他的兄长,就该妻妾成群,享尽齐人之福。
不仅如此,汴京城,乃至整个大宋的人都觉得,以寇季的身份地位,就该妻妾成群,享尽齐人之福。
以前的那些庸脂俗粉,寇季或许看不上。
可何仙姑明显不是什么庸脂俗粉,而是一个难得的奇女子。
如此女子,寇季应该看得上。
一念至此。
赵祯轻笑道:“那何仙姑要渡四哥出世,四哥也可以渡她入世。朕相信那何仙姑不是四哥的对手。”
寇季闻言,略微一愣了一下。
思量了一下以后,猜到了赵祯几分心思。
嘴角略微抽搐了一下。
赵祯也不知道怎么了,十分热衷于往他府上塞女子。
从赵祯亲政至今,前前后后已经往寇府赐了近百才貌绝佳的女子了。
寇季越是不纳妾,他赐的就越起劲。
寇季觉得赵祯就是存心跟他在作对。
为了避免赵祯脑子一热再给他赐女子,寇季赶忙转移话题道:“官家,何仙姑的事情暂且不论。只要我们君臣不搭理她,她纵然有通天的手段,也无济于事。
眼下我们君臣更需要关注的是陕西府的事情。”
赵祯听到了寇季谈论起了正事,便正经了起来,“范仲淹三日前派人送奏疏给朕,告诉朕,他已经和庞籍到了陕西府。
经过了短暂的了解,陕西府的穷苦,可比你我知道的更加严重。
从陕西府寺庙里清查出的那些田产,仅仅只能帮助一小部分百姓。
在纺织作坊搬去陕西府之前,我们还得想想其他办法,帮范仲淹缓解一下压力。”
寇季思量了一下,道:“我们既然没办法给陕西府的那些穷苦百姓分田,那就将其中一部分人纳入到军中,吃一份军饷。
如此也能缓解一下范仲淹的压力。
陕西府出强兵,当地的百姓稍作训练,便会有一些战力。
我们组建新军,从各军中抽调的精锐,已经逐渐入营。
如今就剩下了招募新卒,补足军中的空额。
刚好可以将陕西府的百姓补充进去。”
赵祯略微皱了一下眉头道:“大理境内,特别是景昽等地,地势十分复杂,多烟瘴之地。川府毗邻大理,川府境内的百姓,应该更容易适应大理。
从陕西府招募新卒调遣过去的话,会不会不适应大理?”
寇季闻言,笑道:“我也是陕西府的人,我知道陕西府的百姓是什么样子。他们十分寡言、对谁都和善、十分踏实、十分耐劳。
秦汉唐的盛世中,也有他们一份功劳。”
说到此处,寇季感慨道:“他们其实并不好战。”
赵祯沉声道:“可秦汉唐时期,关中兵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寇季笑了一声,道:“他们之所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因为他们恋家。”
赵祯一脸狐疑,有些不能理解。
恋家也能成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条件。
寇季见赵祯心中有疑惑,便解释道:“正是因为他们恋家,所以他们在出征的时候,总是想着可以安安稳稳的卸甲归田。
战场之上,唯有战胜以后,才能安安稳稳、风风光光的卸甲归田。
战败以后,不是沦为尸骸,就是沦为别人的俘虏。
所以,他们想要安安稳稳、风风光光的卸甲归田。
唯有战胜面前的所有敌人。
所以他们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赵祯闻言,依旧拧着眉头。
寇季继续笑着道:“其实我炎黄子孙皆是如此。”
其实不光是陕西府,整个华夏的炎黄子孙,在出征的时候,都会带着一份卸甲归田的期盼。
只不过受军功制的影响,陕西府的人感触更深一些。
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以后,在军功制被取代以后。
关中兵出关中的次数就变少了,也就没那么显眼了。
但一些在军功制影响一下,铭刻在骨髓里的东西,很难被消磨。
后世的许多人都觉得,秦兵强悍,是因为军功制的因素。
可在秦兵征讨六国的时候,凭借着军功制攀上顶峰,成为万众瞩目的大人物的草根秦兵,少之又少。
所以军功制只是影响秦兵强悍的其中一个因素。
真正使得秦兵强悍的是秦国严苛的律法。
严苛的律法约束着秦兵,必须一往无前的冲杀。
因为他们一旦退了,或者畏惧了。
就会受到严苛的惩罚。
自己会被斩。
同伴、家人也会跟着受罚。
所以秦兵出征以后,想要安安稳稳的卸甲归田,唯有拼命的往前冲杀一条路可以走。
退,死。
败,死或者发配。
无论是退,还是败,一辈子也有可能回不了家。
对于炎黄子孙而言,一辈子也回不了家,比生死都大。
寇季也是上过战场的人,他知道在战场上,普通的将士在意的根本不是什么军功、也不是钱财,他们大部分人更在意的是能不能赢,能不能快点回家。
一个普通的将士,为了归家,他可以冒着杀头的风险叛逃,他也可以冒着身死的风险拼命厮杀。
为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