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54章 扑朔迷离(第1/2页)北颂

    寇准言称,杨太妃疼爱赵祯,不会做出伤害赵祯子嗣的事情,寇季觉得未必。

    杨太妃虽然没有伤害赵祯子嗣的动机,但是她却有那个实力和心计。

    更重要的是,张贵妃和韩美人遇害,从头到尾都做的无迹可寻,很符合寇准描述的杨太妃做事的特点和风格。

    也不排除是有人在模仿杨太妃的手段做事。

    但杨太妃手里的力量,可不是谁都能调动的。

    杨太妃用手里的力量防着刘娥,刘娥尚且拿她无可奈何,谁又能越过她,调动她手里的力量?

    要知道,史书上刘娥死后,杨太妃还活着。

    而史书上刘娥最巅峰的时期,可是镇压着满朝文武的。

    如此权势,都没能奈何的了杨太妃,那就说明杨太妃手里的力量,被她经营的水泼不进。

    杨太妃凭借着自己手里的力量,紧握着刘娥的一些把柄,钳制着刘娥,所以刘娥才拿她无可奈何。

    一个没有力量的人,握着一个手握大权的人的把柄,那是不可能存在的。

    因为人家能随手碾死你,然后拿回自己的把柄。

    反过来想,以杨太妃的心计和实力,她若是不点头,后宫之中,又有谁能暗害皇子和嫔妃?

    所以此事杨太妃纵然不是此事的主谋,必然也是从犯之一。

    寇季心里想着自己的事情,嘴上却对寇准道:“祖父,孙儿知错了,下一次一定不敢妄言了。”

    “你还想有下次?”

    “没有没有下次”

    “哼!”

    寇准冷哼了一声,瞪着寇季道:“你还是怀疑杨太妃?”

    寇季坦诚的点头。

    寇准冷声道:“我大宋奉孝,杨太妃对官家有养育之恩,养恩大于生恩。在没有确凿的证据前,你调查杨太妃,传扬出去,不仅你要担骂名,官家也要跟着担骂名。”

    寇季沉声道:“事关大宋大统之位的传承,区区骂名,我不在乎。”

    说到此处,寇季看向了寇准,郑重道:“我要是因为区区骂名而退缩,我也没资格当您的孙儿。”

    寇准听到这话,脸色缓和了几分。

    他本就不是那种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

    寇季这话很符合他的胃口,他盯着寇季,叮嘱道:“区区骂名不是关键,关键是你查清了此事以后,发现跟杨太妃无关,那官家哪里,你就不好做了。

    这也是为何老夫得知了你将此事告诉官家以后,动怒的原因。

    官家虽然宠信你,但你终究不是官家的亲兄弟。

    杨太妃对官家而言,犹如亲母。

    你诬陷杨太妃,害的他们母子差点出现了隔阂,官家心里必然会生出疙瘩。”

    说到此处,寇准感慨道:“这人呐,心里不能有疙瘩,一旦有了疙瘩,看一个人就变了样。疑邻窃斧的故事,你应该听说过。

    官家心里一旦对你有了疙瘩,看你做什么都不对。

    到时候你的官,可就难做了。

    你如今跟官家共掌天下兵权,看着荣耀。

    到时候,很有可能就是杀身之源。”

    寇准一番推心置腹之语,寇季听着十分受用,也十分感动。

    他有八成的把握可以确认,杨太妃跟此事必有关系,所以查清楚此事以后,赵祯不会对他心生疙瘩,他没必要担心。

    真正让寇季觉得受用的,是寇准话里的为官之道。

    寇准借此告诫寇季,做事要将自己放在最安全的地方,然后再图其他。

    寇准不希望他拿性命去冒险。

    虽然寇准说出的话,寇准自己也做不到,但是他希望寇季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话,不适合用在此处。

    寇准喜欢拿性命去冒险,那是因为他心中有自己的坚持。

    寇准劝诫寇季不要拿性命去冒险,那是因为他心中对晚辈有一丝爱护。

    “祖父教诲,孙儿铭记。”

    寇季虽然不见得会听寇准的,但是寇准的一片心意,他必须领受。

    “老夫已经离开了中枢,以后中枢的事情,你就不要拿来烦老夫了。过来陪老夫看看今岁考中我文昌学馆的学子的文章,看看里面有几个英才。”

    寇准生硬的转移着话题。

    寇季失笑道:“祖父您是知道的,我不通经书”

    寇准撇撇嘴道:“老夫今岁又没考经书。种世橫那厮不是说了吗?经书若是对朝廷无用,学它作甚?老夫今岁考的是杂学。”

    寇季哭笑不得的道:“祖父您这么干,就不怕士林中的读书人说你不是?就不怕文昌学馆内的大儒们反对?”

    “呸”

    寇准不屑的啐了一口,骂骂咧咧的道:“以老夫的地位,大宋朝有几个读书人敢说老夫不是的?老夫的门生故旧遍布朝野,你的门生故旧如今也逐渐的进入到了朝中。

    读书人敢说老夫不是,除非他们仕途不想要了。

    再说了老夫年七旬,干一些糊涂事,也在情理之中。

    难道他们还想跟一个七旬的老人讲道理不成?

    老夫就算吐他们一脸,他们也只能擦干了唾沫冲老夫傻笑。

    至于学馆里的那些老匹夫,他们吃老夫的喝老夫的,还借着老夫的地方扬名,凭什么反对老夫?”

    寇季失笑道:“您老好歹是有身份的人,多少得讲点道理吧。”

    寇准瞪起眼,“要老夫跟他们讲道理?他们也配?一个个还敢说你不学无术,老夫看他们就是欠收拾。”

    寇季总算明白了寇准为何会在今岁文昌学馆的考核中考杂学,而不是经书了。

    敢情是为了维护他。

    此前寇季不学无术的事情传得沸沸扬扬的,寇季自己没怎么计较,但是寇准却记住了。

    并且还小小的反击了一把。

    寇准的爱护之心,寇季感受到了,他什么也没说,陪着寇准一起查阅起了那些学子们的文章。

    寇季陪着寇准查阅一些学子们的文章,到了饭点,一起用了一些饭食,又查阅起了学子们的文章。

    查阅了一半,就查阅不下去了。

    因为寇忠领着一个人,出现在了寇准的屋舍内。

    寇准和寇季纷纷起身施礼。

    “臣寇准”

    “臣寇季”

    “参见官家”

    “”

    赵祯笑呵呵的对寇准道:“寇公不必多礼,朕找四哥有要事要商,去寇府别院,没找到四哥,听闻四哥到了寇公的住所,朕就赶了过来。

    叨扰之处,还望寇公不要见怪。”

    寇准不卑不亢的道:“不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官家要去哪儿就去哪儿,谁也不能阻拦,更不会叨扰任何人。”

    赵祯笑着道:“寇公的教诲,朕记住了。”

    寇准再次一礼,回身对寇季道:“既然官家是找你的,那老夫就回避一二。”

    说完这话,寇准离开了屋舍,叫上了寇忠,去巡视文昌学馆。

    屋舍内只剩下了赵祯和寇季两人。

    赵祯脸上的笑意缓缓敛去,盯着寇季幽怨的道:“朕以为四哥还会躲着朕。”

    寇季不咸不淡的道:“臣身为人臣,又岂敢躲着官家。”

    赵祯叹了一口气,“四哥还在怨朕?”

    寇季拱了拱手,“臣不敢”

    赵祯长叹道:“四哥跟朕生疏了,还说不是在怨朕。”

    寇季淡淡的道:“官家是君,寇季是臣,君臣”

    “四哥!”

    赵祯低喊了一声,咬牙道:“朕锥心之际,说出胡言乱语,伤了四哥,是朕不对。可你也应该体谅体谅朕,杨太妃那是朕的养母,朕从小在她宫中长大。

    她对朕有养育之恩,朕也一直将她当成亲母对待。

    你告诉朕,朕两位皇儿遇害,跟杨太妃有关,朕的心,瞬间碎成了无数块,又怎能不胡言乱语。

    换做是四哥,四哥能坦然面对吗?”

    赵祯说到此处,已然泪目。

    他含着泪道:“世人皆以为当皇帝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可世人根本不知道当皇帝要遭受到的磨难,远超世人的想象。

    父皇撒手人寰,留下了偌大的江山,给朕一个尚不明事的孩子。

    朕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就背负起了整个大宋。

    朕的大娘娘,朕最亲近的人,在父皇去了以后,要架空朕,让朕当个傀儡皇帝。

    朕的八皇叔,觉得朕一个顽童,不配坐在九五宝座上,要杀进皇宫,抢了朕的帝位。

    朕眼看着八皇叔身死,眼看着大皇叔疯魔,眼看着大娘娘被烈火焚身致死。

    朕如今还要眼看着朕的皇儿惨死,眼看着害死朕皇儿的真凶直指到朕的养母身上。

    朕的心得有多痛。

    朕不能哭、不能喊、不能心痛、更不能躲起来不见人。

    因为大宋需要朕,满朝文武在朕躲起来以后,也会逼朕出来。

    朕是个人,不是供庙里的泥塑。

    但是没几个人把朕当成人。

    他们都想让朕成为供庙里的泥塑。

    也没几个人在意朕的心思。

    他们只想让朕按照他们的心思做事。

    把朕当人的,在意朕心思的,只有你和朕的生母。

    但朕有一些话,不能跟生母说,只能跟你说。

    你若离朕而去,朕就真了成了孤家寡人,就真的成了供庙里的泥塑。”

    赵祯说到此处,已经泣不成声。

    寇季隐隐也有些泪目。

    做皇帝做到赵祯这个份上,除了用可怜形容外,已经找不到其他形容词了。

    赵祯真心实意的将寇季当成兄长对待,寇季又岂会真的铁石心肠的丢下他。

    “我没有离官家而去的意思,我只是对官家轻易交出宝玺感觉到愤怒。”

    寇季咬着牙沉声道:“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因为那个宝玺。宫内发生的一切,也是因为那个宝玺而起。越是如此,我们就越应该守住宝玺,将那些魑魅魍魉,一网打尽,尽数掐死。

    唯有如此,我们才对得起我们这些年的所作所为。

    我们不能倒,更不能哭。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应该坚定的走下去。”

    赵祯红着眼,重重的点头道:“朕向四哥承诺,以后不会再拿宝玺说事。”

    寇季点点头,道:“宫里发生的两桩命案,我已经有了一些眉目,一会儿我跟你一起回宫,回宫以后就着手调查此事。

    不过,我一个人在宫里调查此事,困难重重,所以我需要武德司的人配合我。”

    赵祯郑重的道:“朕会吩咐武德司的人,听从四哥的调遣。”

    寇季迟疑了一下,盯着赵祯道:“如果如果真查到了杨太妃的头上,官家打算如何处置?”

    此事寇季必须问清楚。

    赵祯痛苦的闭上双眼,低声道:“贬为庶民,流放千里。”

    寇季眉头一挑,“饶她一命?”

    赵祯吸着冷气,心痛的道:“她对朕有养育之恩。朕若杀了她,天下人如何看待朕?”

    寇季叹了一口气,没有在再多言。

    众口铄金,再大的权势,也难敌天下悠悠众口。

    一些愚孝的故事,对古人的影响很大。

    即便官方的律法对愚孝和孝顺给出了辨别的条文,但百姓们中间绝大多数人依然信奉着愚孝,并且代代相传,从未断绝。

    为母舍子,那是值得被称赞和传扬的佳话。

    为子舍母,那会被百姓们所不齿。

    杨太妃若是真的害了皇嗣,那是她的罪过。

    可若赵祯因此斩了杨太妃,那就是赵祯的罪过。

    百姓们会因此将赵祯描绘成一个不孝的人。

    大宋奉孝,赵祯身为大宋官家,若是不孝,他在民间的威望将会大大减弱。

    赵祯若是想维持现状,什么也不做的话,那他将杨太妃斩了也就斩了。

    民间的百姓再怎么议论,对他的影响也不大。

    可赵祯随后要革新文制,其中最需要的,就是取得百姓的信赖。

    若是在还没有取得百姓们信赖的时候,就先背上一个不孝的名声,那百姓们谁信你?

    “入宫吧”

    寇季淡淡的说了一句。

    他心里已经有了决定。

    若是杨太妃谋害皇嗣,是情有可原的话,他可以放杨太妃一马。

    若杨太妃是其中主谋的话,他不介意斩了杨太妃。

    杀人不过头点地,欺负人也不是这么欺负的。

    不能见赵祯仁慈,就将赵祯往死里欺负,让赵祯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

    至于斩了杨太妃以后的后果,寇季一点儿也不在意。

    赵祯又不可能杀了他,无非就是在朝野上下的舆论中罢了他而已。

    但他现在还在乎罢官?

    真要罢了官,他很快也能得到起复。

    赵祯不可能因为他斩杀了一个谋害皇嗣的主谋记恨他。

    满朝文武也不可能因为他斩杀了一个断绝社稷大统的人记恨他。

    即便是有一些不愿意看到寇季起复的人,从中阻挠,也起不了什么太大作用。

    寇准经营多年的门生故旧,以及他经营了多年的关系,不是白经营的。

    他真要斩了杨太妃,唯一要承担的恶果就是,不能再由武转文,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了。

    毕竟,朝野内外,没有一个人愿意看到一个斩了皇帝养母的人,坐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位置上。

    满朝文武不记恨他是一回事,愿不愿意看他坐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位置上,又是另一回事。

    寇季和赵祯出了屋舍,一同下了文昌学馆。

    寇准站在半山腰上,瞧着赵祯和寇季并肩下了文昌学馆,小声的嘀咕了一句,“赵恒你不如你儿子”

    寇忠在一旁仰着头,望着万里晴空,假装自己在数星星,假装自己什么也没听到。

    寇准回头瞥了一眼仰着头的寇忠,不屑的道:“他还能爬出来找我不成哼”

    寇忠翻了个白眼,不想说话。

    寇准越活越回去了,有时候英明的不像话,又时候又蛮横的像是个闹脾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