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楚王府的意志(第1/1页)大唐承包王
李世民目光清幽,随意一瞥便认出了殿中的安平,毕竟太明显了,黑可不是谁都能擎的,除了安平,他想不到其他人。
“哲儿,这是怎么个意思?”李世民笑问。
既然女儿想玩,那就玩玩,增添几分乐趣也好,至少能化解一点父女矛盾。
“安父皇听闻陛下有和亲之意,特意派我华国将军前来求亲。”
李哲吐着舌头,心中暗道,好险差点就把实情给了出来。
李世民和朝臣是什么人?
老谋深算之人,又岂会不知道李哲的意思,不用猜也知道这一出是安平闹出来的,不过李宽不占成和亲看来是不假的。
“夷州王殿下,这求亲六试已进行到第六试了,殿下来晚了。”长孙无忌出列行礼道。
“长孙无忌,陛下如今下旨嫁公主了吗?”安平脸上带着怒容,眼神中却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失落,她这个父皇终究还是没能认出她这个女儿吗?
“胡闹,你乃女儿身,求哪门子亲?”李世民一拍案几,不满道:“无忌乃你舅父,你岂敢直呼大名,还不给你舅父赔礼?!”
原李世民的确打算陪女儿玩玩,正好考校一下女儿和孙儿的识,可他没想到安平竟然率先开口了,而且还直呼长孙无忌大名,自然有些不大高兴。
“您认出女儿了?”安平语气中有些兴奋,明显有些高兴。
朝臣也是无语,安平公主,您这一开口,谁还能认不出您啊!
李世民翻着白眼,这是在试探自己能不能认出女儿吗?
看见安平的笑脸,李世民点了点头:“你乃朕的女儿,朕如何会认不出?吧,那子让你们回长安究竟所谓何事?”
“求亲啊。”
安平一脸理所当然,发现李世民的脸色微变,有些后悔自己的试探之举,脸上顿时出现苦恼之色,早知会如此轻易被识破还不如用大哥的计策。
到底,安平还是觉得李宽的计策过于强势了,有些担忧李世民因此而恼怒,然没懂李宽的用意,两国交锋不可弱了气势。
只是,如今安平自己的计策被识破,她暗叹了一口气,掏出怀中的信件:“大哥反对和亲一事,特意让女儿与哲儿回长安劝父皇。”
连福走到安平身边,从安平手中接过信件,回到李世民身边,将信件交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没看,有些疑惑的问道:“当初朕派人询问那子和亲一事,那子亦赞同,为何如今却反对了?”
安平和李哲一头雾水,傻愣愣的看着李世民,他们父皇大哥何时赞同和亲了?
朝臣心头一震,陛下当初询问过楚王?
只有福伯和怀恩一脸平静,当初的那封信件,王爷看都没看,那赞同之意乃出自太上皇之手啊。
不敢和李世民明真实情况,毕竟明真实情况肯定会惹得李世民不高兴,福伯心思急转,行礼道:“陛下来信时,正值王爷立国,所以陛下垂询乃太上皇所回。”
李世民点点头,这才拆开了李宽的书信,只见信上写着我大唐乃泱泱大国,立于世界之巅,岂可与番外蛮子商议和亲一事,实乃可笑,大国当有大国之威。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乃一国强盛之根基。
放在以往,李世民看见这封信第一时间肯定会认为李宽这是嘲讽于他,肯定当场大怒。
如今,只见李世民一拍龙案,大笑不止,“好,的好,连那子也认为我大唐乃泱泱大国,看来那子还是认同于朕的功绩嘛!”
不知其然的朝臣多明,不管其他,纷纷行礼恭贺。
至于和不和亲那都是之后的事了。
“天可汗,这和亲一事,如今已到六试,天可汗一言九鼎,难道要做出食言而肥之事?”眼见情况不对,禄赞急忙开口道。
“放肆。”安平娇喝一声,怒道:“我父皇贵为大唐天子,你有何资格质问?若我大唐不同意和亲,汝当作甚?”
禄赞的质问,李世民同样心有不满,不过禄赞的话确实有理,李世民一时间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开口,殿中的使臣不在少数,而李宽那句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乃一国强盛之根基,也深的他心意,他有些为难了。
若是时间在早一些该多好啊!
李世民正打算开口,就见魏征站了出来,教训道:“安平公主乃女儿身,和亲一事乃国事,安平公主还是莫开尊口为好。”
李哲怒了,据理力争道:“和亲一事,即是国事亦是家事,就国事而论,王姑姑乃华国长公主,可代表华国行求亲之举就家事而论,姑姑亦乃大唐公主,为何不能开口?”
“殿下,安平公主毕竟乃女儿身”
房玄龄的话未完,李哲便打断道:“女儿身又如何,父皇常教导王男女平等。”后面的话李哲有些忘记了,大眼睛骨碌碌直转,顿时一脸喜色,指着殿中的平阳公主道:“姑祖母亦乃女儿身,难道平阳姑祖母不参与朝政?”
朝臣一愣,纷纷看向了李世民,他们不屑与一个孩子计较,到底最终下决定的还是李世民。
“你平阳姑祖母岂是你姑姑能比的?”李世民看向李哲回了一句,低头想了想,抬头看着满朝大臣,问道:“对于楚王反对和亲一事,众位爱卿如何看待?”
有了李宽撑腰,楚王一系的人马自然出班提出了反对之意,但效果不明显,毕竟如今已举行到第六试了,楚王一系的人马又如何能辩驳过赞同的大臣。
见此情况,安平不由的皱起了眉头,心中充满了无奈,还是要用大哥的办法吗?
沉默的看着赞同和亲的大臣,暗自叹了一口气,看来只能用大哥的办法了。
安平环视众人,平静道:“大哥有言,反对和亲乃楚王府之意志,若赞同和亲之人皆乃楚王府之敌,望诸位大臣细细思量再做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