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东南方,皇道龙气冲天起(第1/1页)大唐承包王

    沉默良久,李世民再次把目光放到了林邑国使臣的请奏和吐蕃大相禄赞求婚奏折之上。

    对于林邑国疫病这个问题,李世民真不知该如何处置。

    林邑国的使臣就是知道李宽尚未在长安也不离去,只他愿意等楚王回长安,楚王不回长安写下治愈疫病的药,他就算等死在长安城也不回林邑国。

    从使臣的话中便能了解到林邑国的疫病到底有多严重,所以李世民发愁苦,皱起的眉头形成了一个川字。

    知道李世民的烦恼,连福其实有些想不通,楚王虽不会回长安,但陛下大可派人去台湾告知楚王,让楚王写一份治愈的药不就可以了嘛,何必一定要楚王回长安呢?

    只是,一想到李宽不回长安,自己将受到的煎熬,连福又紧闭着嘴,静静的守候在李世民身边,还是让楚王回长安好啊!

    直到半夜子时,宫女和黄门送来宵夜,看见李世民毫无兴致的挥手,连福才真正的认识到自己的那一点苦楚比起李世民的苦恼根不值一提。

    仅仅是为了自己好过一些,便让陛下处于食不下咽的境地,实在不是一个内侍该做的事,所以连福开口了。

    “陛下,何必派人前往夷洲,告知楚王殿下实情,让楚王殿下写治愈药带回便是,何必定要楚王殿下回长安呢?而且派遣士卒总比楚王殿下返回长安要节省不少时间不是。”

    “连福。”李世民语调平淡,脸色平静,看不出丝毫喜怒。

    “老奴在。”

    李世民一拍桌子,怒道:“以后有好办法早点。”

    拍桌子的声音很大,可见李世民的怒火不。

    甘露殿中,打着瞌睡的宫女和黄门顿时神百倍,提心吊胆的自问着,陛下为何发了这么大的火?

    哪怕是连福知道李世民认同了自己的办法,也忍不住肝颤了两下。

    发泄了怒火,心里好受了,李世民提笔便开始写,写着写着便不由的想到了吐蕃求亲一事,淡淡的问道:“连福,你认为吐蕃求亲一事,朕是否该听听那子的谏言?”

    “陛下,吐蕃求亲一事乃国事,老奴不敢妄言。”

    李世民点点头,像似对连福的这句话很满意,放下手中的朱笔,面带笑容的看着连福。

    正当连福为自己这句话点赞之时,却见李世民脸色一变,怒道:“朕让你你就,拿来那么废话。”

    连福深吸了两口气,平复了心神,行礼道:“依老奴之见,陛下可修家书一封告知殿下,看看殿下的反应,毕竟和亲即是国事亦乃家事,楚王殿下乃陛下之子,理当有所知晓。”

    李世民大笑,楚王乃陛下之子这句话深得他心,没和连福废话,提笔继续写,写完了林邑国之事便放下了手中的朱笔,换成了寻常的毛笔给李宽写了一封信。

    看着桌上的信纸,亲自吹干了墨迹,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才睡下。

    放下忧虑,李世民一睡便睡到了日三上竿,直到连福叫醒他,魏王和长孙司空同来求见,李世民才起身让伺候的宫女整理衣冠。

    前几年,长孙无忌与太子相交甚密,李世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可自从长孙皇后去世,太子患了腿疾变得发暴躁,李世民便对长孙无忌交好李泰便有些不满。

    毕竟他李世民这个做父亲的皇帝可以对太子感到不满,但你长孙无忌这个做舅舅的不仅不及时规劝太子,反而渐渐疏远,这是何意思?

    他还没死呢,更没提起过另立储君,这把李承乾和他置于何地?

    所以,李世民在见到长孙无忌和李泰之时心里是不高兴的,脸上却没表现出来,毕竟喜怒不行于色乃帝王的基休养。

    平静的问着李泰和长孙无忌找他何事?

    “儿臣听舅父父皇因吐蕃求亲一事食不下咽,所以儿臣日思夜想,总算想到了一个法子,特来请父皇决断。”李泰弯腰行礼道。

    “哦?!来听听。”

    李世民一边,一边摆手让李泰和长孙无忌坐下,等到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坐下之后,李泰才坐下,在李世民眼中,李泰的这番作为那就叫做懂礼数,平静的脸上总算是露出了笑容。

    “儿臣以为吐蕃求亲一事关乎到我大唐边境安稳,父皇大可准了吐蕃赞普之请”

    “按青雀的意思,你这是要把亲妹妹送到吐蕃受苦了?”

    李世民很平静,平静的就像一潭死水,但李泰知道这是李世民即将发怒的前兆。

    连忙起身行礼道:“父皇误会儿臣了。”

    李世民点点头,示意李泰继续。

    “吐蕃乃穷山恶水之地,儿臣又岂愿姐妹中有一人去吐蕃之地,但父皇若是拒绝和亲之请,想必吐蕃会再次进犯大唐,虽咱们能败吐蕃蛮人,可总归会感到烦躁,若父皇同意和亲大可保边境几十年的稳定。”

    李泰的一番话到了李世民的心坎上,认同的点了点头,有些发愣,不禁想到了李宽,猜想李宽会出怎样一番话。

    见李世民点头发愣,李泰心中一喜,不由的朝长孙无忌使了一个眼色,敬佩之意和感激之意不动声色的传递给了长孙无忌。

    李世民没察觉,依旧发愣,李泰叫了两声“父皇”等到李世民回神之后,继续:“儿臣也知父皇疼爱众位姐妹,所以儿臣认为父皇大可从宗室之中挑选一女,册封为公主以作和亲之用。”

    一时间,李世民便觉得李泰确实不负聪慧之名,甚至比另一个生而知之的儿子都不差,他估计李宽或许也只能想到这样的办法,所以李世民笑了,笑着笑着就看见长孙无忌还在一旁,顿时便觉得索然无味。

    如此两其美的计策,不用想也知道是长孙无忌想出来的。

    至于长孙无忌为何不亲自向他提起?

    李世民也不得不佩服长孙无忌的脑子。

    一来,让李泰提起,增加了李泰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也增加了长孙无忌在李泰心中的分量,皆大欢喜。

    二来,宗室女毕竟是王爷之女,他都不愿意让自己女儿去吐蕃受苦,宗室的王爷又岂会愿意让自家女儿远嫁吐蕃,长孙无忌若是亲自提出这样的建议必然得罪宗室王爷,可宗室王爷是那么好得罪的吗?哪怕他贵为司空也得心谨慎。

    此计让李泰提出来,可谓一石二鸟,长孙无忌不但让李泰记住了恩情还把自己给摘了出来,端是一个好计策。

    虽不喜长孙无忌利用了儿子,但计策确实好,所以李世民倒也没计较,平淡的问道:“青雀认为宗室之中何家女子适合?”

    “父皇,儿臣以为河间王叔与江夏王叔之女皆适合。”

    李世民点点头,看向了长孙无忌,问道:“无忌认为两家之女谁更为合适?”

    长孙无忌一愣,没想到这其中还有自己的事儿,暗自腹议了一句看来陛下看出此计出自我之手了。

    既然李世民已经看出来了,长孙无忌也不故作做派了,起身行礼道:“老臣以为,江夏王之女更为合适一些。”

    “哦,为何?”李世民虽是问话,却丝毫没有一丝意外。

    江夏王李道宗一家和李宽关系极为密切,而长孙无忌与李宽的关系可谈不上好,长孙无忌借此给李道宗和李宽添堵,李世民能理解,只是有些好奇长孙无忌能出什么辩解之词,以至于不担心李宽和李道宗的报复。

    “陛下,河间郡王之女如今年十五,不到咱们大唐婚配的年纪,而江夏郡王之女今年刚好十七,若陛下有意和亲,江夏郡王之女最为合适。”

    长孙无忌义正言辞,但他之所以认定李道宗的女儿也有他的想法。

    一来,是为了试探,试探李宽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毕竟李道宗乃楚王一系的人马,若李世民真宠爱李宽到了骨子里,必然不会让李道宗之女远嫁吐蕃。

    二来,若是李世民同意了他的提议,李道宗必定会为了爱女搅闹一番,甚至李宽也可能因为此事回长安大闹一番,这便会让李世民心生厌恶,若闹大了,不定李道宗还会因此被贬谪,削弱楚王一系的势力。

    毕竟,他长孙无忌的权势也不,朝堂之上的臣子早已吩咐过,一旦李世民同意和亲,李道宗这女儿嫁定了。

    长孙无忌打的一手好算盘,关键是李世民也给机会,笑道:“不错,那就暂定道宗之女,朕明日召道宗进宫,问问道宗的意思。”

    “陛下父皇英明。”

    李世民笑意连连,嘴角勾起的弧度有些冷,让人难以察觉,按你们这意思,朕若是不同意,朕就不英明了?

    “青雀求见朕为的是吐蕃和亲一事,无忌求见又所谓何事?”李世民话锋一转,笑呵呵的盯着长孙无忌,像似长孙无忌脸上有花一样。

    “陛下忧心林邑国疫病一事,所以”

    没完,李世民便打断道:“林邑国之请,朕已有决断,你二人回吧!”

    “陛下可是准备召楚王回长安?”长孙无忌起身问道。

    李世民摇摇头,挥了挥手,长孙无忌和李泰才躬身退下,等到长孙无忌和李泰走远,李世民拿起桌上的茶杯便扔到了地上,怒喝:“放肆放肆”

    发泄了一番,李世民坐到了椅子上发呆,连福连忙朝黄门和宫女招手。

    宫女和黄门其实很不理解李世民为何会发怒,毕竟李世民当时很认同李泰和长孙无忌的提议,而且他们也认为长孙无忌和李泰的提议很完美。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对于他们来现在收拾地上的碎片才最重要,战战兢兢地的收拾着地上的残渣,却见宫门外的黄门匆匆进殿道:“陛下,太史令与太常博士求见。”

    李淳风和袁天罡竟然同时求见于朕,难道是大唐又有天灾了?

    一想到这个可能,李世民连忙道:“宣。”

    袁天罡和李淳风同在太史局任职,同样对占卜之术有所研究,一想到昨夜夜观星象看到的情景,两人根不等黄门出殿门,听到李世民“宣”袁天罡便由李淳风扶着进了甘露殿。

    见到李世民行了礼,袁天罡便一字一顿的:“陛下,昨夜微臣与太常博士夜观星象,南一道皇道龙气冲天而起,动摇紫微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