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不孝之子(上)(第1/1页)列国浮沉
宋武王陵,建在玉都城外百余里的西北之郊。
不出所料,刘璟下旨,将身经四朝的太皇太后乔凤,与武王合葬于宋武王陵。
至于太后乔婧,刘璟则力排众议,并未将母亲的棺柩送往赵国平梁的宋怀王墓,而是孤单葬于宋武王陵中的一处偏殿。偏殿之中,金银珠宝、华服饰品,应有尽有,乃宋武王陵中最最奢华的一处地宫。
闭陵那日,刘璟长跪于母亲的棺柩前,一言不发……
母亲,孩儿不知,你心中是否有宋怀王的一席之地,就算有,你也不必去那平梁城外的宋怀王墓,因为宋怀王并没有死。他既然不在那里,你孤零零一个人睡在赵国,又有什么意思?
亦或,你心中的人,竟是你永不愿吐露姓名的人吗?他究竟是谁,究竟安葬何处,孩儿并不知晓,所以也无法将你们葬在一处。
宋武王陵距离玉都不远,比历代宋王陵都近。你安葬于此,便离孩儿不远。
这些年,孩儿忙于为仇人尽责,却一日也未关心过母亲的喜怒哀愁。你且在这里安眠数十年,等到孩儿百年之时,便建一座属于孩儿自己的陵寝,将母后移去那里,让孩儿于地下为你尽孝。
孩儿将乔凤那个老太婆与宋武王合葬了,外人皆以为此乃人之常情,却不知,孩儿是想让那对冤家死后也不得安宁。
宋武王生前所爱,并非乔凤,否则为何从未立后?乔凤的后位,是宋怀王登基之后才追加的。他们二人死后长眠一处,从此便是千百年地相互折磨
孩儿兢兢业业地替宋武王当差数年,便也让宋武王替孩儿报了杀父之仇吧。
可是,孩儿心中的仇恨,又岂止丧父丧母之仇!
孩儿为宋国鞠躬尽瘁,而宋国却于孩儿有如此血海深仇孩儿一日坐于宋国王座,便一日如坐针毡。至今坐于王位,并非孩儿贪恋权柄富贵,实是除了这个位置,孩儿再不知该到何处去报血海深仇。
母亲,宋国囚了你一生,你可曾愤恨?
你到死都没有违逆老太婆的命令,是否只想保住孩儿名正言顺的王位?你保住了孩儿的王位,孩儿便也不能枉坐了这个位子!
宋国令孩儿成了不孝之子,毁了孩儿的终身,亦让孩儿背负了孩儿原不愿背负的痛苦和悔恨孩儿会将这一切,一桩一件,不惰不漏地还给宋国!
理罢愁绪,刘璟缓缓起身,独自沿着地宫的昏暗甬道向陵墓外走去。
忽然一道白影跃进了宋武王的墓室。
刘璟面无表情地跟去,随手掩了墓室的石门。
“没想到,父王竟来得如此迟。”刘璟对着空空的墓室道,“天下的不孝之子,今日双双齐聚于此,真应该开一坛这地宫里的老酒,好好叙一叙。”
宋武王的棺柩之后传来熟悉的声音:“我云游四,前不久回到平梁,才看到你寄来的书信,得知太皇太后病重。虽然马不停蹄,却还是未能赶来见我的母亲最后一面。”
刘璟冰冷道:“父王离开宋国二十余年,有些人,见与不见,对父王来,又有什么分别?”
赵王的声音平静:“璟儿,这些年,多谢你。我能理解你的不易。我对你,也有很多愧欠。”
刘璟轻叹一声,:“陵墓幽深,这里没有旁人,我便对父王几句真心话。这些年,拜一走了之的父王所赐,我必须加倍努力,日夜勤勉,才能保住王位,保住性命。长大之后,我自以为不愧于天,下不愧于民,惟愿当一位名垂青史的宋王。我也曾幻想,若是父王没有‘战死沙场,而是一直陪着我,教我读书、教我为政,我会不会长成一个更好的人,会不会在面对两难抉择之事时,能够做出更好的选择……”
赵王仍隐在石棺之后,打断刘璟道:“璟儿,你已尽力,换做是我,我也不会做的比你更好。我今日前来,除了祭拜,也是想来见你一面。”
刘璟冷笑:“一直隐在暗处,便是父王所的‘见面吗?”
赵王道:“我面容可怖,不愿再吓到你。”
刘璟不在意道:“父王是想对我什么吗?”
赵王道:“如今九州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父王想让你答应我,不要为了扩张宋国的版图而兴兵伐楚,不要为了一己私欲而搅扰万物康宁。你既想当一位名垂青史的宋王,便应明白,何谓明君。”
刘璟淡然道:“依父王之见,何谓明君呢?”
赵王道:“我的父王也问过我同样的问题。当年我的回答是,‘泽万民为先,其次有宋。今日,我的回答仍是如此。”
刘璟慢慢朝宋武王的石棺后走去,边走边把右手放到了腰间悬挂的长剑剑柄之,道:“所以当年宋武王没有立你为太子。所以今日,你不是宋王,而是赵王。”
“璟儿……”赵王话音未落,只听“唰”的一声,宋王刘璟长剑出鞘。
墓室无光,不见寒芒。
刘璟绕过石棺,一剑刺向赵王,使的正是乌衣剑法中的一招“与虎谋皮”。
赵王立即移步后退,亦拔出怀王剑相挡,用乌衣剑法中的“兔走乌飞”一式,化去了刘璟的剑锋。
刘璟一惊,不知赵王竟也会使乌衣剑法,而且使得行云流水,毫无破绽,定已温习多年。
漆黑中,两王剑锋频频相交。相较之下,刘璟的乌衣剑法略显生疏。刘璟换了些别的剑法,却在招式无法与赵王所用的乌衣剑法相媲美,只好又换回了乌衣剑法。
刘璟屡出杀招,赵王便也不再退让。
十几招过后,刘璟虽得先机,却自知剑法不敌赵王,于是几步跃到墓门前,按下机关,石门便徐徐开启。
刘璟退出墓门,大喊道:“有刺客!”
墓道尽头,刘璟的近身侍卫凌飞持剑而来。
赵王喝道:“璟儿!不可一错再错!”
刘璟有凌飞相助,便不再慌乱,一边刺向赵王的后颈,一边道:“你死在此处,有父母亲人相伴,总比平梁城外的荒地要好!这便是——孩儿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