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一章 出局(第1/1页)永不下车
篡夺大区内联邦武装力量的,究竟是谁,一开始然无从得知,但在几个月的拉锯战中,人工智能已替他调查的明明白白。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复仇女神”系统的一名研发工程师。
背景,不出然的意料,沃兹尼亚克的身份信息,从履历到序列都陆续被从互联络中深挖出来,在攻占5后,武装机器人在偌大城镇的地上地下搜索,很快就发现一具身份特征符合的尸体,进而确定其特征相符。
发现的地点,在地下二百米处的主控室一侧通道,现场没有明显的战斗痕迹,初步判断其死亡时间在凌晨四时许。
眼见大势已去,举枪自尽,现场的情形大概是这样。
出于安面的考虑,然没去现场,而是在屏幕上看见这一幕,对给出的“身份确证,斯蒂夫沃兹尼亚克,置信度7”之判断,则不置可否,只是冷静的下达指令,尽快肃清北太平洋大区之上的一切抵抗力量。
“联邦军”主力既被歼灭,ss也已下线,斯蒂夫沃兹尼亚克是死是活,其实也一点都不重要了。
身为竞争者之一,考虑退路时,然也有过类似的设想。
倘若在争斗中失利,四面楚歌时,是否能够借助人体克隆技术、或者伪造身份信息,给外界造成一种自己兵败身死的假象,暗地里则金蝉脱壳,远走高飞。
只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便能收拾残局、山再起,是吗。
真是做得一手好白日梦。
面核战,让盖亚大战演变为内斗,在这地覆天翻的时代,竞争者的部实力,事实上也是唯一的实力,完来自于其自身所掌控的资源、能源、算力与暴力。
一旦这些西被摧毁或剥夺,就必然被杀出局,除此之外不会有其他任何前途。
命运豪赌,机会,只有一次。
对这一点,然的认识极其深刻,很清楚一旦落败,手头不再掌控足够强大的实力,就断然无法在群雄逐鹿的盖亚立足。
掌控暴力时,都无法取胜,又怎能指望孑然一身、身无长物时,却还能山再起呢。
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对斯蒂夫沃兹尼亚克的举枪自尽,然也并会不觉得奇怪。
甚至,还有些惺惺相惜的伤感。
曾几何时,掌控暴力、继而掌控一切,也是自己追逐的目标。
如果不是后来的所见所闻,加上缜密的思考,放弃了这一条艰险万分的路,现在,倒毙在5地下深处的,可能就会是自己。
战胜“联邦军”,确认其指挥官已死,是“天堂军”的一场关键胜利。
扫荡北太平洋大区的一切前联邦武装,与此同时,毫不留情的清除任何反抗力量,不知不觉,在浏览人工智能提交的战况报告、或者战役规划时,然的立场也在变化,从原的竞争者之一,变为大区事实上的控制者。
继而,在思考并决策时,着眼点也和以往不太一样。
对内平乱,在歼灭“联邦军”主力后,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接下来“天堂军”的任务仍很繁重。
与零打碎敲的治安战、剿灭战相比,切实的控制北大陆之一翼,在大区边界与虎视眈眈的“邻居”对峙,在双对各自实力缺乏认知、野心膨胀时,还得大打出手,用实力让对手止步,是更加艰巨的任务。
对抗外敌,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天职,在“国家”概念消亡的今天,则落在了管理员们的肩头。
大区,位于北大陆西侧,从联邦土的西北一隅,一直延伸到北极圈的阿拉斯卡,总面积近五百万平公里,传统认知上的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之地,在新时代的管理员大乱斗中,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
北太平洋大区的土地,北部植被茂密,南部地形复杂,一侧就是广袤无垠的太平洋,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在地缘形势上,然一早就预见到乱世之争的大格局,会以联邦政府划定的“产机”大区为自然界限,而大区的毗邻区,不论、五大湖北大区还是、密西西比大区,实力都相对有限。
至于实力最强、威胁最大的、阿巴拉契亚山大区,暂时还不用直接面对。
除此之外,太平洋对岸的沙罗也与隔白令海峡相望,此时一样深陷军阀混战、群雄相争的泥潭。
在然的长远规划里,沙罗,十分重要。
掌控大区,拥兵自重,对抗其他大区的管理员,是在“阶段”之后的下一步。
但若想争夺整个盖亚的控制权,仅仅盘踞于北大陆,就还不够,必须在时机合适时大举出击,向更广阔的世界进发。
以北大陆的地缘形势,除鞭长莫及的大区以南之地,再没有比沙罗更合适的一块跳板,可以借此踏上盖亚最广袤的一片大陆中大陆,继而西征、南进,将四千四百万平公里的土地纳入版图。
当然考虑历史的进程,这一天,也许还很遥远。
相比于长远规划,大区的眼前事务,则是然必须竭尽力应对的。
西历14年3月初,结束了对“联邦军”的攻势,然眼前的千头万绪才刚刚开始。
战争,从面核战之日开始,一直持续了半年,通用型与“看门狗”的组合表现出色,让然对该体系有了起码的信心。
但是在“内战”基结束、武装对峙成为常态后,如何进一步修复、整合、拓展整个大区的“产机”体系,甚至更进一步,借科技术的进步提升实力,就是然与其他篡权者、管理员都要直面的重大问题。
就大区的情形,“产机”次级节点51、5在战争中受损严重,周边的导弹防御系统一时也很难修复,然的做法,是维持战时的“分布式架构”,在新的超算中心、核心节点完工前,仍然将分散配置。
具体到“产机”的调教,和战时一样,整个生产体系完以战争需求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