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三章 替换(第1/1页)永不下车

    长期监视托马斯安生的生活,借助联邦的络基础设施,然干的得心应手。

    即便安生其人,既然有勇气脱离研究生的科班教育,选择自己创业,应该在领域颇有几分技术,在无孔不入的社会监控体系、和司空见惯的智能设备面前,也没办法防御一个黑客高手的74时监控。

    从笔记电脑的摄像头,到门口街道的公共安监控设施,乃至于从不摘下的智能手环,都成为了然的数据来源,通过这些数据,他不仅可以借助s的大数据整合、分析,勾勒出一个半辍状态年轻人的生活轨迹,还能验证那些络上搜集来的,托马斯安生的历史资料,究竟是不是准确。

    所有的生活习惯,行为特质,买什么品牌的抗组胺药,周末在二次元站的逗留时间,经常与谁组队进行络游戏,经常在什么时段租用哪一家公司的新能源汽车

    一切的一切,选择,行动,在人看来无非是每一天的日常,但是对周遭环境、对人类社会而言,

    这一切,就足以拼凑成“身份”的部。

    换句话讲,只要能面细致的掌握这些讯息,并加以模仿、沉浸其中,对外界而言,自己,就是如假包换的那一位托马斯安生。

    一边扫描数据,观察屏幕中人的一举一动,然也脑洞大开的想,

    一个人,究竟是不是他自己,这种问题对外界、而非其人而言,究竟有没有意义。

    譬如科幻作品中很常见的一类情节,涉及到“人的复制”,不仅是躯体、还包括意识的完拷贝,倘若某一天这种事真的成为现实,

    参与实验的人,面对与自己一模一样、从躯体到意识都雷同的“拷贝”,又会作何感想。

    再进一步想下去,如果不考虑这原版与拷贝,会怎样争执“谁才拥有起初的那一个身份”之类场面,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如果对此类实验的存在一无所知,如何才能够区分眼前正打着交道的某人,究竟是原版,还是赝品呢。

    思维进行到这里,然蓦然惊觉,这一连串思维中的恐怖之处:

    就“人类复制”而言,纠结眼前的究竟是原版,还是赝品,对于除被复制者人以外的任何人而言,根就没有任何意义。

    要思考此类问题,对某人,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情形:倘若有某种知能的力量,在某一刻,将此人非常熟悉、日常生活中经常打交道的某一目标人物b,进行从躯体到意识的盘复制,而后用复制品b替换掉b,这种操作,是否能被所察觉呢。

    答案十分确切的,因而,也就极其可怖:

    根就不能。

    目标人物b,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对其自身而言,显然至少是“我思故我在”的意识具现,然而这样的存在,对旁观者而言,却不过是两人之间所有联系的交集,是看似密切、其实无非是一丝一缕交流的总和,而这些,复制品b都完能提供,任凭怎样观察,也无法发现任何纰漏。

    不仅如此,再仔细想一想的话,就会窥见那更可怕的事实:

    倘若b替换了b,这种事,岂但是作为旁观者的无法察觉,这场骗局的当事者,b,他自己都无法察觉到这一切。

    因为在b的内心世界、思维活动里,

    根就把自己当成了b,这,简直就是一种无声的恐怖。

    伏案在电脑前,埋头专注于窃取托马斯安生身份的操作,然的思维,却不经意间触碰到一个极其惊悚的领域。

    用复制品b取代b,这种操作,现在的人类明显然还做不到。

    但即便只是在头脑中凭空想象一番,他还是脊背发寒,意识到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无人觉察”:整桩操作,对目标人物b而言,或许是被彻底抹杀的天大恐怖,然而这一切分明又无法被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人所觉察,不仅旁观者发现不了,当事者的替身b,同样发现不了。

    对而言,世界还是原来的世界,b,还是原来的b

    他这样认为并没有错,事实上,以人类的思维和判断模式而言,也的确没有一点瑕疵。

    但另一面,被b替换掉的b,此时的命运却吉凶未卜,这同样是事实。

    倘若这种事真发生过的话

    不,不可能,人类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技术,然尝试服自己。

    但是再怎样确定,这种事发生的概率等于零可又有什么手段能验证呢

    b仍然是b,或者,b早已被某种力量替换为b,甚至进一步的,b也被替换成了b,如此递推没有尽头,即便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剧变,作为旁观者的,或者就是我自己,也没办法找到任何一点蛛丝马迹,不是吗。

    思考进行到这里,内心烦躁,然暂时停了手头的工作。

    倘若世上有这样一件事,发生、与不发生,都无法被任何人所觉察,那么如何能断定,这可怖之极的事确从未发生过呢。

    理论上讲,对于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西,逻辑的推断也无能为力。

    然而人世间无数的虚妄之词,针尖上的天使,地狱里的阎罗,凡此种种没有任何证据、也注定不可能找到任何证据的虚构,借助科与理性,其实也一点都不难判断真伪,难道不是吗。

    其实并非如此,原则上讲,针尖上的天使也好,地狱里的阎罗也罢,存在的概率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

    断定它们并不存在的,不是逻辑,而是“奥卡姆剃刀法则”

    现在,然也不得不祭出这一法则,抹平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恐慌。

    按著名的“奥卡姆剃刀法则”,倘若对某个现象,有多种并行不悖的解释能自圆其,那么,其中最简洁、最不费力气、最符合常理揣测的那一种解释,应该就最接近于真相。

    应用到“拷贝替换原版”的惊悚想象上,这就是在,某种神秘力量平白无故复制一个b、并替换掉原来的b,从头到尾都没被人类察觉,这种凭空想象出来的情形太匪夷所思,那么更合理的推断就是,这情形,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想象,真正发生过的概率则无限趋近于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