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七章 自我(第1/1页)永不下车

    不论怎样渲染的威胁,最终毁灭世界的,必然是人,而非机器。

    更具体的讲,就是“那个人”。

    在意识面,然的涉猎比较有限,对“人工智能究竟能否产生自我意识”的争论,也没心思去参与其中。

    原因很浅显:

    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假使有的话,与其他特性一样,必然是人创造的产物。

    但这样的产物,耗费时间力创造出来,又有什么用呢

    难道是为了满足开发者的成就感吗,当然不是,人类的任何生产实践,都要有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动机,但所谓“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这种西,看似高端,实则百无一用,对人类世界根就没有什么现实的好处,也无法带来额外的收益。

    科研究的价值暂且不谈,从实用主义出发,“的自我意识”只会是废物。

    凭什么这样讲呢,想象类似的情景:

    譬如雇主,雇佣一名司机、或者会计,需求的究竟是什么

    这雇佣来的司机、会计,只要有能力做好分内的工作,其身有、或没有自主意识,对雇主来讲,会有什么区别吗,

    根就没有。

    制造出一台意识觉醒的计算机,一个意识觉醒的系统,对人类而言,是否有用处

    答案同样是“没有”,抛开白日做梦般的“探索科技术奥秘”之类幼稚念头,站在领域的立场上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人工智能是否具备自我意识,对其完成工作,并没有任何确切的帮助。

    至于其他可能的收益,譬如,让人工智能从事创造性的科研究,有这种能力的,危险度之高,不言而喻,造这种出来就等同于自戕。

    没有明确的收益,却有重大的风险,这种研究,在人类世界是很难进行下去。

    退一步讲,研究“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原就很无稽:

    人研究人工智能,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得人所欠缺的能力,譬如计算能力,分析能力,洞察能力,至于“自我意识”,盖亚表面的七十多亿样难道还少么,正常人都具有的功能、属性,又有什么利用人工智能来再造一次轮子的必要呢。

    思考就止步于此,至于,研究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会对人类审视自身、探究自我意识之类的研究有多大帮助,然就更意兴阑珊,他知道,自然科的边界上,类似的问题简直数也数不清,别自己,即便体人类构成的明,也没有将其逐一寻根问底的能力。

    更不用,这世界身,竟已时日无多。

    所以对,对日益渗透进人类社会的人工智能,他完持实用主义的态度。

    每一天在络上忙碌,对“国际商用机器”的兼职工作,然很上心,同时,也尽可能抽时间解析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动向。

    他感兴趣的,不是人工智能纷繁芜杂的算法设计和体系架构,而是这些成果在具体项目中的应用。

    应用于现实,然的切入点,并非自动驾驶、或者人脸识别之类细枝末节。

    一个软件,即便依托超级计算机和庞大数据库,究竟怎样造出其他软件,这种事,很多领域的行内人都啧啧称奇,甚或将信将疑,起初然也不例外。

    然后他逐渐弄明白,对,这系统的开发思路,大致就是像构建下棋的那样,通过大量软件开发人员的工作数据,来对初始状态的人工智能进行训练,进而模拟人类开发者的行为,仅此而已。

    按这样的开发思路,质上讲,不过是在模仿一个程序员。

    程序员,在软件工程领域会有误解,行内人都知道软件并非程序员自己就能搞定,而需要不同职责的开发人员相互配合,经过从需求分析、到后期维护的若干个环节,但在这儿,然所指代的就是“码农”,具体来讲,他刺探到的讯息显示,的训练样,就采集自于独立开发型程序的程序员。

    作为一名合格的码农,独立开发程序,是起码的能力。

    这种能力,受程序员个人的思考、记忆与工作时段限制,能独立开发的软件规模有一定的极限对接近、甚至超极限的开发任务,人的记忆和分析能力会过载,效率随之严重下降,任务规模继续提升,软件的研发周期就会趋近于无穷大,这是无法逾的限制。

    由“研发时间项目规模研发效率”可知,单独开发时,提升开发者的效率,就能在规定期限内开发更庞大的软件。

    ,坐拥远超人类的记忆和计算能力,在模拟人类程序员的行为时,就有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常规开发流程中,受限于人类个体的能力而必须组建团队,使用效率低下的人与人沟通、协调的式来开展工作,而,则仿佛一个能力超强的程序员单打独斗,从而避免软件工程中令人头疼的诸多问题,极大提高了开发效率。

    这种效率的提升,目前,已经能抵消低下的智力水平。

    洞悉这一点后,然就着手搜寻、调试络上唾手可得的人工智能模块,用来帮忙完成些工作:

    搜寻“匿名者”的行踪,这么一件他始终没断过的事。

    自从几年前,还在读中的他发现了“匿名者”留下的联系式,一直到如今的西历147年,持续不断的搜寻,让然找到了怀疑是“匿名者”建立的络联系节点某个电子邮箱,却始终没寻获一点蛛丝马迹,不仅没弄清此人的真实身份,甚至,就连这家伙在络上的最新动向,都一概欠奉。

    从起初的留下联系式,到后来的销声匿迹,反差太大

    据此,然一度认为此人已被追寻永生的“同类”干掉,倒也算合情合理。

    但不管隐姓埋名,还是已横尸荒野,“匿名者”的遭遇还是让他十分关注,毕竟,对迟早将要到来的“同类”间自相残杀,会怎样进行,潜藏在络与现实中的威胁又将如何呈现,观察“匿名者”的活动轨迹,就是很好的预警。

    除此之外,对贸然留下讯息、浑不知危险已近在咫尺的“匿名者”,然也的确很好奇。

    追寻永生的人,对自身安危,居然会这样的毫不在意

    他究竟是怎样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