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沪海十大经济新闻(第1/1页)全球财富

    “吴总监,这里就是我们公司吗?”

    饭,吴千语吃到一半就下楼了,她亲自迎接来自京城中戏的两位主持人,章梓宜和程黎,李苒离开后,她们会接替李苒成为中国明星云榜新的主持人。

    沪海财经报隶属于国社沪海分社,11年创刊,经新闻出版局批复同意,第二年向国内外正式发行,从创刊到现在已经走过八个年头。

    作为国发行的三大财经类报纸,虽然地处沪海一隅,但挂着国社的牌子,报纸在国知名度很高,现为对开16版的周7刊,发行量在3万份左右,已成为国发行量最高的经济类专业报纸之一。

    “看到排名了?”主编鲍铮坐在桌子后面,桌子上的材料、杂志、报刊几乎要把他埋了。

    不象与他同名的另一位包拯,这个“包拯”四十岁左右,面皮白净,头发也白了一半,可是面容可亲,倒象个弥勒佛,报社一百四十多人的队伍,个个都很尊重他,“有什么想法?”他从材料堆里把头抬起来。

    “下个月努力争第一。”彭渤挺直身子,大声表态道。

    “瞎,吹牛皮。”鲍铮把杯子轻轻地放到桌上,立马板起了脸。

    彭渤笑了,他知道老鲍从不训人,即使板脸也是暂时的,“不争第一的记者不是好记者,”他看看老鲍,眨眨眼睛道,“成为好记者才能坐在您这个位置。”

    老鲍的章在国有名,当记者时多篇重要章得到社里的表扬,并被国媒体转发,这句话也是他大会会强调的原话,这一招果然搔到了他的痒处,鲍铮笑了,“去。”

    彭渤则笑着拿起他罐头瓶做成的水杯,给鲍铮倒开水。

    “彭,我们都是同齐毕业,关起门来是自家人。你虽然才工作一个月,还跟着师傅,但是也要排名的。”鲍铮语重心长。

    彭渤知道,报社从领导到业务部门、行政经营部门,都明确了岗位职责,并与经济利益挂钩,制定了相应奖惩措施,在这个报社,没有人“吃大锅饭“。

    “我们是国社,待遇也好,想进来的人很多,你能不能留下,完取决于你自己。”

    “我明白的,总编。”鲍铮口里的待遇就是自己现在一千出头的实习期工资,当然,社里的记者工资比这个城市的同行要高出许多。

    “努力,别给母校丢人。”鲍铮笑道,他站起来,“多写章,要让社里知道你是谁,让沪海知道你是谁,我们的章是影响沪海,影响国的。”

    彭渤灵机一动,一层窗棂纸好象慢悠悠被捅开了,重生一个月以来要干嘛的问题好象终于有了答案。

    “在中国,在沪海,我是谁?”他默默重复道。

    嗯,人不出名枉少年,出了名才有机会,对头,我是不是也应该搞一个大项目了?!

    “对,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跟着师傅是一样,自己琢磨又是一样。”鲍铮看他若有所思的样子,很高兴,可是,鲍铮想的与彭渤想的并不是一回事。

    砰砰

    有人敲门,是进来报销出差费用的,鲍铮顺手签字随口问道,“老李,买房吗?”

    “在沪海,只有地段,懂伐?不买房子的人一定后悔!”彭渤没有走,他着这位老李的沪海腔调调笑道。

    “你个赤佬,侬晓得伐!总编,长寿路才38元,金阳大厦六楼朝南价,单价才45元,古北金虹大厦单价48元,西郊龙柏城市花园,单价4168元”不得不,沪海人对数字很敏感。

    彭渤知道,他的几个位置,后世周边的次新房的单价都在7万。

    “我建议你在沪买房,不定我们明年就会搬到沪。”鲍铮笑道。

    “阿拉打听过了,沟七村,单价48318元,首付只需元!!!”这个也不错,还是沪,后世周边的次新房的单价也在5万。

    嗯,18年沪海的房子相对于今天来,就是白菜价!

    这一年,刚刚过去的7月,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印发,停止福利分房,一律改为商品化。

    从此,一个新的时代开启房地产的时代到了!

    “买房了吗?”取代了“吃饭了吗?”成为社里记者编辑新的问候语,但是福利分房并没有寿终正寝,那时候,绝大部分沪海人都还在观望,社里许多同事也在观望,他们没有意识到,生活会因这条政策发生重大改变。

    就连那个明年参加新概念作大赛一举成名的韩某,也对自己姆妈,房价虚高了一倍,不能买,马上会跌,跌破一千。

    “必须得买!”彭渤道。

    鲍铮端起杯子,慢悠悠道,“房子必须得买,彭更要买,象我呢,”他故意停顿一下,口风一转,“我选择买车,我听,11月份,别克世纪就下线了。”他笑得很得意。

    彭渤一挑眉毛,“总编,别我没提醒过你,二十年后,你不要太后悔!”

    “去,你个赤佬!”鲍铮作势拿起一份报纸要丢向彭渤,彭渤忙笑着跑出门去。

    “总编怎么?”出了门,师傅姜毅英迎了上来,看样子担心自己的徒弟。

    “老鲍,要让社里知道我是谁,让沪海知道我是谁,让我努力,将来也干总编。”彭渤无所谓地笑道。

    “切,他对谁都这样。”姜毅英放下心来,“但你也要努力,上午跟我出去,采访一个对外稿,暂定为外资银行进军沪,你来主笔。”

    夜幕降临,广昌公寓筒子楼里灯火通明,主妇们“丁丁当当”做晚饭的声音充斥整个院落。

    彭渤是单身狗,也不愿意自己开伙,在外面吃完饭,手持一兜冰棍走了回来,一群孩子马上围拢过来。

    “光明三兄弟”是这个年代沪海夏天最火爆的冷饮,盐水的、赤豆的、绿豆的,几乎是承包了几代沪海人夏天的味道。

    “彭啊,又给孩子们买棒冰!”

    “彭,过来,陪老叔喝两口!”

    “我下的馄饨,过来吃一碗!”

    彭渤忙不迭地点头应承着,这里虽然条件不太理想,但邻里和睦相处,像电影功夫里那样,找人就在楼下喊喊就好。

    晚饭后,忙碌一天的居民开始休闲生活,隔壁邻居大声哼着流行歌曲,对面两口的吵闹声、孩的哭叫声、老人们打麻将声汇聚在筒子楼里,筒子楼里每天发生的故事也是街坊邻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天太热,也睡不着,大家都在外面乘凉,躺椅凉席上坐满了摇着扇子的邻居,买房,还是大家这些日子最集中的话题,热度依然不减。

    “阿拉一个月工资8,我老婆一个月工资7,吃饭都有问题,哪有钱买房?”

    彭渤摇着扇子,这份工资确实不高,今天他采访了一位第一批进入外资银行的人,她的月薪已经8了,是自己的八倍,当然,在广昌公寓,5万块钱拿不出的人也比比皆是。

    “沪西的房子便宜,你可以去沪西!”

    “那是乡下好不好,还是北蔡这么乡下的地?”

    “那只能啃老了”

    邻居讨论得热火朝天,彭渤躺在凉席上,也在规划着自己的未来。

    自己毕业一月有余,工资仅够生活,他在沪海举目无亲,也无依无靠,远在山海省秦湾的家里也没钱,要想出人头地,只能靠自己!

    可是在这个地,沪海房贵,居大不易!

    “要让社里、让沪海知道你是谁!”鲍铮的话又响在耳边,他正琢磨着,邻居刘“考虑了,我考虑把广昌公寓买下来,你们都走,就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