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诗酒财气大词人(二)(第2/3页)买宋
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章
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及时归去
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夜静无尘,月色如银。
美酒盈杯,独自一人,仰望天空,遐想无穷。
追逐名利是徒劳的,万物在宇宙里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过驹,击石闪火,春梦一场。
庄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隙,忽然而已。”
“虽抱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大夫“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
苏轼晚年,虽受朝廷恩遇,实际上却无所作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加以群攻击,所以有此感慨,“且陶陶,乐尽天真”。
是眼前的快乐和享受。苏轼对逆境的态度是,眼前能够快乐且快乐,以后等待回归田园,作个闲人,有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也就足矣。
苏轼不仅酒诗酒词写得好,而且他还会喝酒,他还会酿酒,也正常,毕竟现在咱们探讨的就是宋朝的酒化嘛。
而苏轼的话,要知道在当时,他可谓是酿酒专家了啊。
比如他在黄州酿造过蜜酒,在定州酿造过松酒。
在广惠州苏轼酿造过桂酒,就是用生姜、肉桂作配料酿成。
这种酒温中利肝,轻身健骨,养神润色,常服可延年益寿,苏轼称这种酒是天神的甘露。
而且苏轼在海南时还酿造过“真一酒”。
“真一酒”就是用白面、糯米、清水为原料,酿成后呈玉色,酒性温和,是上等好酒。
苏轼特为此酒写过“真一酒歌”,此酒“庄而和”,是“天造之药”。
所以取名为“真一”,是因为作者“自酿”,与诗中的“人间真一坡老”相合。
而宋朝爱酒的名人除了苏轼外,还有就是同样大名鼎鼎的李清照。
李清照,字易安居士,山济南人。
她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是宋代词坛上婉约派的杰出代表。
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84年。
她一生可以是饱尝人间甘苦,经历了太多的不幸。
李清照天赋的才华,不朽的词作,奠定了她在史上的重要地位。
有评论家把她和屈原、陶潜、杜甫相提并论。
她的名与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
李清照的词,每一首都是冰莹玉润,如“大珠珠落玉盘”,令人把玩不忍释手。
李清照生于济南明水章丘,其父李格非熙宁九年进士及第。
宋史李格非传中,有这样的字记载“女清照,诗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二岁时,生母去世。由年高还乡的祖父和二位伯父母抚养。
清照聪颖早慧,为祖父所钟爱,并为之启蒙。
五岁开始涉猎诗、史及百家之书,出挑得既活泼灵秀,又端庄矜持,四邻八乡人见人爱。
李清照十六岁以前,在故乡明水度过。
不停息喷涌的明水百脉泉,是养育她的地。
夏秋季节,她曾游溪亭,莲湖。
家乡的秀美风光,是她创作的源泉。
1年,李清照十六岁时,随父亲李格非迁到京城汴京。
李格非时任礼部员外郎,赵挺之为吏部侍郎。
这一年,李清照写了两首词,清新、秀丽、隽永,一鸣惊人,鼓舞她走上创作的道路。一首如梦令词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词作者从就嗜酒,喝醉了酒,划着船,误入荷花深处,惊一滩鸥鹭。读来使人如闻荷香,如临其景。
另一首词双调忆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
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清露洗、频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人早归。
这首词上篇写游赏秋景的喜悦。
下篇写归去时的依依不舍。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作者热爱自然的心情。
语言像秋风秋水一样自然,让人如临其境。
李清照十七岁时,写了一首如梦令词,名气也很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夜里喝多了酒,春眠不觉晓,残酒未消。
夜来风雨声,作者想到,海棠花快谢了,绿叶更肥了,不像女佣人那样有肝无心。
李清照18岁,嫁给1岁的赵明诚。
当时赵明诚是太生。赵明诚是赵挺之的第三子。这一年李格非仍为礼部员外郎,赵挺之是礼部侍郎。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合,岂止是“郎才女貌”,而且是“夫妇擅朋友之胜”。
他们有共同的爱好,他们的才华都是百里挑一的,当然,李清照的才在赵明诚之上。
对史书碑的共同爱好,把赵明诚和李清照紧紧地连在一起。
为了购买碑书籍,他们宁可素衣粗食,甚至典当衣物也在所不惜。
赵明诚每到相国寺购买碑时,总不忘买回一些干鲜果品,处处体现丈夫对妻子无比的关爱。
有一次,赵明诚得到一付书中珍品。
白居易书写的楞严经。他首先想到自己的妻子,并亲昵而敬重地称之为“细君”。
白帖一到手,他立即骑上马,飞奔往家赶。
回家后,与妻子共赏识。二更已过,仍没有睡意,兴奋不已。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正当李清照浸醉在新婚生活的幸福中,遭到了不测风云,使她成为北宋末年朋党之争的受害者。
11年,李清照1岁,北宋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即建立元佑党人碑,是北宋朋党之争的结果。
元佑是宋哲宗的年号,元佑党人碑是宋哲宗年间当权的3人的黑名单,苏轼列在榜首。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第子,自然不能幸免。
碑上有奉圣旨此3人及其子孙,永远不得为官,也不得在京城居住。
116年,出乎天意,天空出现彗星,在德殿墙上的元佑党人碑突遭电击,断成两块。
此是上天降怒,宋徽宗大惧,派人把其他的元佑党人碑偷偷毁掉。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污为奸党,她的公爹赵挺之权势很大,官职连连上升。
李清照救父心切,不顾旧礼教所谓新妇不能与公爹“对语”的规戒,她竟上诗给公爹,请求搭救其父。
史实表明李清照搭救其父未能奏效。
由于李清照是奸党子女,圣旨规定不得在京城居住,李清照被迫离开丈夫赵明诚,回山明水老家居住。
新婚夫妇像牛郎织女一样两地分居,不得团圆。
其相思之情,从李清照的两首词中可以看出。一首词为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覃秋。
轻解罗衣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白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作者为怀念初婚不久离别的丈夫赵明诚而作。它抒发了词人对丈夫的身笃爱情,吐露了夫妇各居一的相思之苦。
秋天,荷花香残,凉席也不能铺了。词人没打采,迷离惆怅地独自上船出游,想出来散散心,没想到看到空中的大雁,又引起对丈夫寄书信的热切盼望。
流水落花,也触动了词人的离别情怀。同一种相思,两个人在两地犯愁,此情无极可消,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此词语淡情深,不事雕琢,言有尽而意无穷。
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醉花阴,写重阳节时,作者思念远的丈夫,借酒消愁,非但愁难消,人被折腾的比菊花还瘦。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布满薄雾农云。
这阴沉的天气,更使人愁闷难挨。
在屋里她独自看着金兽造型的火炉里,瑞脑香的青烟袅袅不断,真是百无聊赖啊。
又是重阳节了,天气骤冷,睡到半夜,凉意透进独眼的帐子里,玉枕上。对比夫妻团圆时的温馨,怎能不叫人失意
词主人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黄昏,才强打神,出来赏菊。
把酒篱,三杯两盏淡酒,勾起她与丈夫对饮的遐想。她不堪眼前的孤独寂寞,西风吹卷着门帘,吹得细长的菊瓣枝纸摇曳,词人比细长的菊瓣还要瘦
雷电击断元佑党人碑以后,等于上天为元佑党人平反昭雪。
李清照和她的丈夫有时住在一起,有时两地分居。分居的生活,使他们的感情疏远,李清照有一种自己像陈阿娇、君一样被遗弃的感觉。
在当时的社会里,男人三妻四妾,寻花问柳是常有的事。
贤惠的妻子,话到嘴边,欲还休。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萧词,把她那种矛盾的心情,表达得很委婉。
香冷金猊
被翻红浪
起来人未梳头。
任宝奁闲掩
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
多少事、欲还休。
今年瘦
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
千万遍阳关
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
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
如今又添
一段新愁。
狮子兽形的火炉,火已灭,灰已凉,瑞脑香也不再释出。一夜睡不着觉,翻来覆去,盖的红被翻波浪。日上帘钩才起来,起来还懒得梳头。宝奁盖上的浮尘,已经很厚了。
一个“慵”字,表达了女主人心中的深愁。愁的根源是生怕离怀别苦。
长时间的两地分居,使丈夫对自己的感情疏远了,使自己成了被遗弃的陈阿娇、君。心里有苦,还不出口。
新来瘦,不是因为喝酒,也不是因为悲秋到底是为什么,让她的丈夫自己去想吧。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从离别前,跳跃到离别后。
词人最怕分离,偏偏又要分离,唱千万遍“西出阳关无故人”也难留住。秦楼,一称凤楼,凤台。
相传春秋时有人善吹萧,像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子,筑凤凰台以居。
一夕吹萧引凤来。夫妇乘之而去。
女主人借用这个典故,寄希望夫妻不离不弃,百年好合。“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词主人写得很痴情,动了真感情。她心中的武陵人去远,她一个人被留在秦楼,呆呆地倚楼凝睇楼前的流水。
凝眸处,又添了一段新愁。
116年,李清照43岁,为宋钦宗靖康元年。
这年的1月,金兵破汴京,史称“靖康之变”。岳飞在满江红这首词里称“靖康耻”。
翌年四月,金军俘宋徽宗、宋钦宗及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并辅臣、乐工、工匠及大量财物、物,浩浩荡荡北去,汴京被掠之一空,
由此,北宋灭亡。
到117年,宋高宗在南京建立南宋政权,为建炎元年,以后迁都杭州。
七月,赵明诚起复江宁府知府。
十二月,山青州发生兵变。李清照家存书册物十余屋,焚于青州兵变。
118年,李清照四十五岁,于青州兵变火中,将赵氏妙帖携往江宁。
途径镇江,遇盗掠而勿失,为赵明诚所称道。
11年,李清照四十六岁。
二月,赵明诚被罢江宁府知府。
三月,夫妇备办舟船上芜湖。
至池阳,途径项羽庙,李清照触景生情,作乌江诗,凭吊英雄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尽思项羽不肯过江。
此诗既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颂,也是对当时苟且偷生的投降者的鞭挞,表达了李清照爱国主义的情怀。
五月,赵明诚接到宋高宗亲命其为湖州知州的昭谕。
既然接到圣旨,就必须立即赶到南京去朝见皇帝。
李清照乘船给赵明诚送行,直送到六月十三日,赵明诚改走陆路那一天,才挥手告别。
大暑天,赵明诚骑马奔南京,对于从没吃过苦的公子哥,不堪其苦,遂感疾途中。
到了南京,诊断赵明诚患的是疟疾。
过了一个半月,直到七月底,李清照才知道赵明诚重病的消息。
她乘船日夜兼行赶到南京,赵明诚已病入膏肓,八月十八日就去世了。
李清照为丈夫办理完丧事,自己也大病一场。
113年,李清照四十九岁,在杭州,春季患病,夏季日见危重,以至牛、蚁不分。
这时张汝舟巧言惑其弟以骗婚。
张汝舟的目的是掠取李清照手中的物。
不得,即对她日加殴击。秋,李清照与张离异。
1155,1156年,李清照走完人生七十二岁或七十四岁的路,仙逝于杭州西湖一带一个芭蕉庭院里。
晚年,她在杭州居住二十多年,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愁像恶魔一样,无休无止的纠缠着她。
她的一首词声声慢是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