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惯于不惜死(已修改)(第2/2页)帝御仙魔
这一战他不能败。
上官倾城有她的故事与坚持,朱殷同样有。哪怕他没有上官倾城那颗赤子之心,但他对胜利同样执着。
通过旗语,朱殷在极短的时间内,连续下达了数道军令,要左军和右军调整部署,派遣锐向中军汇聚,并且分作两部,一部帮助中军后阵去堵截狼牙军的冲锋之势,一部迂回道狼牙军后面,采取包围聚歼之策。
朱殷的布置老辣而稳重。
即便是围攻狼牙军,他也没有动用左军和右军部战力,让他们依旧保持着能够应对意外的实力。
这样的安排原堪称缜密。
但意外来就来。
一名亲兵指着大军左翼前大声警告:“将军,左军前出现大批敌军!”
朱殷凝神去看,不禁双手一颤。
狼牙军从冤句县城向大举冲来时,背后烟尘如巨浪,将冤句县城都遮蔽了。而现在,当那股高达数丈的烟尘散去,他们这才看到在狼牙军身后,还有一片黑色海潮席卷而来!
冤句县守军不知何时已经冲出城门,并且目标明确的向朱殷麾下的左军发起进攻!
他们出现的极为突然,在烟尘散去的时候,距离左军就已经极近,让朱殷根来不及调兵遣将去做周应对!
用脚趾头想朱殷都知道,当那股黑潮冲上左军战阵的时候,因为分兵围堵狼牙军而分散了锐的左军,必将遭受当头棒喝!
而现在,朱殷甚至不能下令出动的左军锐回阵。
来不及了。
在他们回到原位置之前,冤句县守军就会跟左军接战。
数千将士在阵中奔走就会影响战阵稳定性,如果朱殷在面对冤句县守军冲击时那么安排了,那无异于自乱阵脚!
况且,让左军锐回援,谁去拦截狼牙军?
但若是不回援,左军势必被冤句县守军猛攻不辍,很可能战败,从而贻害整个战局!
朱殷不愧是沙场宿将,霎时间就反应过来,之前狼牙军冲来的时候,战阵后扬起的烟尘其实太多太高了些!
现在想来,那必然是上官倾城命令阵中修士,隐蔽做了手脚。其目的,就是掩盖冤句县守军的动向,让冤句县守军的进攻能够出其不意。
甚至,狼牙军率先攻入中军大阵,引动左右两军兵去拦截,都可能在上官倾城的计划中!
意识到这些,朱殷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冒起,直冲脑门。
他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上官倾城竟然恐怖如斯?”朱殷一阵齿冷。
此刻他看向中军大阵中,正在不停冲杀的狼牙军骑,看向狼牙军阵前那个银甲白袍的将军,只觉得对简直深不可测。
那张仿佛永远不会有神色变化的脸庞下,仿佛藏着一头能够吞噬十万大军的灵兽!
朱殷心神禁不住一阵慌乱。
不过他很快就镇定下来。
他毕竟是兵家上将,而且是朱温麾下最为著名的悍将,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沙场心性,都不是寻常将领可比。
哪怕境遇是如此艰险,朱殷也能保持理智思考。
朱殷看了左军战阵一眼,暗道:“冤句守军是天平军,论战力跟我部相差甚大,哪怕左军现在被抽调了锐,但要防守一万冤句守军依然不太难。”
念及于此,朱殷重新将目光锁定在狼牙军战阵,“左军还稳得住,右军就更是如此,只要能够拖住狼牙军此战就算不胜,也能拖到天黑时分。到了那时,狼牙军如果没能冲破我中军战阵,就没有赢,只能回退!”
“一旦狼牙军回退,到了明日,战斗又将重新开始”
想到这里,朱殷心头安定不少。
他稍稍舒了口气。
就算上官倾城的兵家战阵之力胜了他,但冤句守军的战斗力还是太弱了,上官倾城只有八千将士,要赢下他还是不怎么可能。
但朱殷不敢放松警惕。
他总觉得他能看出来的这个问题,上官倾城事先不会没有预料。
交手一场,朱殷对上官倾城的评价一直在上升,现在竟然有了神化对的趋势。
神化对并不是错,至少能够让人保持谨慎。
足够谨慎就不会出错。
然而事实证明,沙场征战,当交战双都是良将时,并不是不犯错就能不败的。
就在这时,亲兵的惊呼声响起:“将军快看!右翼右翼出现了大批敌军!”
朱殷悠然一怔,连忙将视线投过去。
这不看还好,一看朱殷顿时如坠冰窟,浑身冰凉。
那是一支有两万左右规模的步骑大军。
他们的旌旗是如此刺眼。
平卢军!
看清这支大军,朱殷身子晃了晃,差些从半空坠落下去。
他心头除了绝望再无其它色。
有这支平卢军加入,一个时辰他再也没有充足信心能够坚持下去。
不,战斗到现在,距离天黑已经只有半个多时辰。
但随着这两万平卢军步骑出现,胜负就已经见了分晓。
白沟南岸。
“恐怖。”
郭璞盯着对岸激战的战场,面色庄重的咀嚼着这两个字,愈发觉得张仲生的评判实在是恰如其分。
末了,郭璞收起摇晃的折扇,在手里重重一拍,长叹道:“以八千骑,就敢冲击防备严密的四万人大阵,而且还能以雷霆万钧之势破阵而入,如此无双猛将实在是世所罕见。上官倾城上将之名可谓是名副其实,狼牙都更是当得天下至锐之称!”
到这,郭璞笑容苦涩,“我自忖亲眼看到过黄巢与藩镇军交战,这些年也见证过淮南军征战四的迅猛,以为天下锐之师没有能够胜过当今淮南军的。如今看来,竟然是我见识短浅了。原来在淮河之北,在广阔的中原与北,还有如此虎狼之师。”
他这番话下来,包括张仲生在内,众人都是一阵沉默。
作为儒门士子,认为道乃天下之,教化百姓仁孝忠义、愿为君王国家英勇赴死,才是无往而不利的神兵。他们对以力为长的兵家战阵从来都不如何高看。
然而他们现在已经看得很清楚,狼牙军在冲入宣武军中军大阵后,兵家战阵之力已经所剩无几。之后他们能够继续横扫宣武军之势,依仗的是将士敢战、甲兵锐利和修士如云。
正因这些硬实力明显胜过宣武军,朱殷调集过来围追堵截的左右两军锐,才完没能挡住狼牙军的兵锋,自身反而损失惨重。
无论是郭璞还是张仲生都明白,像狼牙都这样的军队,就算没有兵家战将带领,也是一支能够摧城拔寨的锐之师。
换言之,如果换了人来统领这支军队——只要不是庸将,这支军队依然可以百战常胜。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郭璞顿时对狼牙军无比眼红。
儒门要争夺天下,除了士子治理地、教化百姓,汇聚百姓之力为国力外,在沙场上与敌对垒,不正是需要这样的军队吗?
此刻郭璞对狼牙军视若宝山,恨不得据为己有。
然而他并不能。
所以他很难受。
半响,张仲生正色道:“当时晚辈离开青州时,狼牙都已经锐非凡,但是今日观之,狼牙都眼下之锐,依然可以是今非昔比他们已经足够强悍,但仍旧在不停变得更加强悍!”
顿了顿,张仲生暗中流露出浓烈的敬畏之色,“晚辈甚至想不到,这支军队最终会强悍到什么程度,天下至锐天下至锐的尽头,到底会是何种模样?若是跟这样一支军队在沙场上相遇,怎样才能战胜他们?”
郭璞神色凛然的沉默。
如何战胜这支军队?
他没有答案。尤其是以眼下淮南军作参照的时候。
郭璞转头看向张仲生,以一种从未有过的严肃口吻道:“平卢军如此锐,寻常时候断难战胜。眼下他们跟宣武军对垒中原,彼此被对牵制力,这是我们最佳的机会,必须马上上报廉使,不惜一切代价,让淮南军马不停蹄赶到中原!如果失去了这回介入中原的机会,只怕淮南兵马往后将再无北上中原的可能!”
张仲生深表赞同。
这次观战,让他们对平卢军的忌惮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真实感应到了一股火烧眉毛般的紧迫感。
良久,郭璞重新眺望战场,叹息道:“我听安王麾下藩镇,政通人和,兵强马壮,今日见之,知世人诚不欺我。”
张仲生道:“平卢之强,闻之已经让人心折,见之则更是让人敬畏。”
郭璞忽然掷地有声道:“那么现在就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什么问题?”张仲生问。
“淮南因儒门而兴,中原因道门势大,关中因兵家强盛平卢又是因何变得如此可怕?”
“儒释道兵四大家,平卢一个都不占。”
“千百年来,不得四家辅佐,诸侯不能强大。”
“可平卢偏偏强大了,而且还是一等一的强大。”
“所以答案是什么?”
“除了一个答案,晚辈想不到其它。”
郭璞眼神锐利,“我心中也有一个答案。”
张仲生看向郭璞,“就是不知道晚辈心中的答案,跟先生是否一样。”
郭璞道:“答案只有两个字。”
张仲生肃然点头,徐徐吐字:“安王!”
郭璞笑容艰涩,“除此之外,实在不能有别的答案。”
“安王晚辈不曾见过。”
“不见其人,素闻其名。”
张仲生喟叹道:“名声远不足以让我们真正了解安王。”
郭璞眼中掠过一抹智慧之色:“而我现在已经有些了解他了。”
张仲生看了战场一眼,郑重颔首:“晚辈今日也了解了不少。”
郭璞道:“见民知国,见臣识君。上官倾城与狼牙都智勇若此,安王之勇武奋发不难想象。”
张仲生回忆起两次见崔克礼的情景,“非止勇武奋发,还有宏图大略。”
“但这还远远不够。”
张仲生长吐一口气:“是了解,便是觉得不够。”
“要战胜你的对手,必须先足够了解你的对手。“
“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
郭璞深吸一口气:“所以我决定了。”
张仲生沉吟片刻,“先生要去见安王,晚辈不能不担心。”
郭璞笑了一声,“你怕我去了就回不来?”
张仲生点头道:“这个担心并不多余。”
“我不信安王会杀我。”
“安王向来有仁义之名,并不会滥杀无辜。”
郭璞笑容适意:“那你便不必担心。”
张仲生严肃道:“不,晚辈更担心了。”
郭璞沉着脸看向张仲生:“你觉得我会变节?”
张仲生不避对的目光:“很多时候,变节并不是自身品行不端。”
郭璞失笑:“看来安王有让人甘愿追随的魅力。”
张仲生眉目肃杀:“据我所知,但凡是被安王俘虏的人,最后都成了他的爪牙。”
郭璞道:“你觉得我跟那些寻常之辈一样?”
张仲生针锋相对:“先生应该知道崔克礼此人。”
郭璞沉默下来。
临了,他道:“既然如此,安王非见不可!”
他转身就走。
张仲生没有跟随。
郭璞停下脚步,回头问:“你不想去见安王?”
张仲生道:“晚辈曾经两至青州,所以比任何人都想。”
郭璞点点头:“看来你是不敢。”
张仲生坦然承认:“晚辈的确是害怕一去不回。”
郭璞不再多言,转身走下山丘。
他留下一句话:“我会向你证明,安王并没有那么可怕。”
他的身影消失在林中。
张仲生良久未动。
末了,他仰天长叹,神色惆怅:“或许先生日后,会真的觉得安王没那么可怕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先生只会觉得安王可敬,这才是真正可怕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