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唐画,半印(第1/1页)玩宝大师

    “我说你最近在忙乎什么呢!”此时,背后忽而传来一个清脆悦耳的声音。

    余耀扭头一看,沈歌的粉脸在寒冬的晨雾中,泛起两腮酡红。

    “你这大早上的怎么来了?”

    “我惦记着你请我吃饭啊!”

    “那走吧!我也没吃,街西头有家老羊汤馆子不错,再配上牛肉烧饼,还是很过瘾的。”

    “吃货!”沈歌白了他一眼,“大早上吃这些,腻不腻啊?”

    余耀正待接口,抬头却看到沈重远也走过来了。

    “原来你和沈老一起啊!”余耀上前两步,“沈老,早啊!”

    “早晨起来沈歌陪我出来锻炼,完事儿车走到这里,她说有日子没见你了,我说这大清早的,店铺怎么会开张?结果······”沈重远笑了笑,“还是年轻人心有灵犀啊!”

    沈歌闻声皱眉,转而低头踢了一块小石子。

    余耀笑道,“我这刚装修了一下,以后就不在这住了,今天起得早,溜达着过来了。”

    “嗯!”沈重远看了看,“不错,感觉这店的气质都变了!还有,你这乔迁之喜,该说一声啊!”

    “我就一个人,很利索就弄完了,也没好意思惊动您老人家。”

    “你呀,优点是独立,缺点也是独立。”沈重远微微一笑,“既然这么巧,那就一起吃早饭吧?”

    “我刚才说喝羊汤吃牛肉饼,沈歌不太感兴趣。”

    “是有点儿腻。”沈重远抬头想了想,“不如去福兴茶社吃一口汤包、夹两筷干丝?”

    “也行。还是我做东吧。”

    沈重远呵呵一笑,“那走吧,车停在那边。”

    上车时,沈歌先上了副驾,余耀便和沈重远上了后排。

    “小余啊,正好,你说清洗缂丝的事儿,我最近打听到了一个人,不过人在浙省,具体还没联系。”

    余耀一听,“沈老,您说的是不是绍市的一位老婆婆?”

    “原来你自己也打听到了啊!”沈重远一愣,“没错,绍市是纺织之乡,而这位老太太,精通洗染,是一位民间高人。”

    “她是有自己的生意么?”

    “不是,要不然也不会少有人知。她儿子很有钱,老两口衣食无忧,她只是早年经历和兴趣使然。我听说,她在缂丝上,研究尤深。”沈重远看了看余耀,“看来,你打听得不细啊!”

    “是这样,我不是去了趟燕京嘛,在那边认识了一个朋友,他说起了这个人,清洗过老缂丝。前两天,也告诉了我地点和联系方式,但一直没详细介绍这个人。我这边呢,也是刚忙完。所以一直还没联系。”余耀笼统说了说。

    “既然两边都指向了同一个人,那就肯定没问题了。那你抽空联系就好了。”沈重远点点头。

    到了福兴茶社,吃完了早点,沈重远擦完嘴之后,才又开口道,“小余啊,还有件事儿,不知道你方不方便?”

    “老爷子太客气了,有什么不方便的?当时你带我去窜货场,对你来说,也未见得方便啊!”

    “你这话说得暖心。”沈重远笑了笑,“有幅画,想让你帮着掌掌眼。”

    “难道老爷子也拿不准?那我未必有没把握啊!”余耀适当谦虚了一下。

    沈歌喝了口水,轻哼了一声,“又开始装了。”

    沈重远假装没听到,接着说,“这不是一般的画。虽说无名无款,但我却感觉是一幅唐画,金碧山水。”

    “唐画?金碧山水?”余耀略略吃惊,剩下半句话咽在了肚子里:江州居然发现了唐代的金碧山水?

    以古画而论,目前公认的传世品当中,最早的就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这幅画也是溥仪带出清宫,后又流落民间。最终,是大名鼎鼎的张伯驹通过变卖宅院和物品筹钱购得,最后捐给了故宫博物院。

    唐画虽不如隋画稀有,但传世品也是凤毛麟角。可以这么说,若是有人告诉你在市面上发现了唐画,先怀疑是赝品,基本没问题。

    至于金碧山水,圈外的人可能听得少。金碧山水,可以归到青绿山水的大类里。

    青绿山水知道的就多了,从隋唐到北宋,也很流行。所用的颜料主要是石青和石绿,不易变色脱色,再配合一些点缀,画面效果极佳。展子虔《游春图》,可以看做是青绿山水的开山之作。

    而金碧山水,虽然可以归为青绿山水,也用石青和石绿,但有鲜明的独特风格,因为会加上金、蓝二色,设色更加浓厚,给人一种金碧辉煌的感觉。

    青绿山水在宋代之后,逐渐开始式微;但独特的金碧山水,却长盛不衰,直到今天,还有不少画家钟情。在很多上档次的大厅之中,也能看到金碧山水的画作。

    青绿山水可从隋代作为发端,金碧山水却从唐代才开先河。

    唐代的金碧山水,不要说名家,即便是一般画家的作品,流传至今,那也极有可能被炒到天价。

    “这只是我的感觉。”沈重远接口道,“一时也不敢相信,但却又心痒难耐。”

    “无名无款?也无收藏钤印?”余耀再问。

    其实,唐画无名无款很正常,当时还没有形成落款的传统,很多作品是不带款识的。不过,一幅唐画流传至今,过程当中,历朝历代留下收藏者的钤印,也是一个重要的鉴定依据。特别是宫廷和皇帝的收藏用印。

    “有且仅有一处,押缝,宽边朱文半印,‘司印’两字。”沈重远道,“此印,我更是感觉不似作伪。”

    “司印”两字确实是一半,完整印章应该是“纪察司印”。

    纪察司,全名典礼纪察司,是明初内府诸司之一,其中一个职能就是掌管书籍书画。在一些传世名画上,也出现过这样的半印,比如董源《潇湘图》,戴嵩《斗牛图》,等等。

    之所以是半印,是因为一半盖在书画上,一半盖在书画薄上,以此存档。

    有纪察司的半印,说明曾被明内府收藏。

    只有纪察司的半印,如果是真品,这就说明,此画从明内府流出之后,基本上是沉寂在民间。

    这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儿,能被明内府收藏的画,肯定差不了,结果后世却无有高手识得?无一加盖收藏钤印!

    “这画的货主?”余耀继而开口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