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何须出处(第1/1页)大周王侯
书院有规,五日一休。半月时间便有三日假期。但因为中秋将至,按照历年惯例,这三日假期便被挪到中秋节一并使用。加上中秋佳节就有三日法定官假,这样便有了六日的长假。
这当然会便于书院之中外地子回家过中秋的来往路途不至于太仓促,另外一点也是因为杭州城的中秋花魁大赛之故。花魁大赛八月十三便开始初赛筛选,八月十五当晚更是要决出当年花魁,横跨三日的大型比赛便是杭州乃至两浙路的一件大事。届时不仅是来自南各路的人会来观望参与,甚至很多人也会从大周各地远道而来,便是为了来凑这份热闹。花魁大赛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是一场青楼之间的比赛,而是一场人名士富商的聚会,成了一种化的符号和相互交往的理由和机会。
八月十二,书院正式张榜公布放假。午后外地的子便可收拾回程了,地的子也可以回家。除了不愿意回家,两耳不闻窗外事只一心读书的子,书院中瞬间变得空落落的。
林觉在上午课业结束后便到了敦孺家中,因为答应了师母要替她搭一间给敦孺用的书斋房子的事情已经刻不容缓了。敦孺的卧室内已经被书架塞满,哪里都是笔墨书,为此师母已经唠叨了很多天了。
中午在家吃饭的时候,敦孺特意将薛谦请来喝酒,林觉自然是当席斟酒作陪。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敦孺和薛谦谈及了朝中的一些事情,两人因为喝了些酒,神情中颇为愤愤,每处愤慨之语,让席上的气氛有些压抑。
林觉为了缓和气氛,将话题引开。于是想起了那日浣秋告诉自己的薛谦的故事,便想跟这个薛蛮子理论理论关于那篇《刑赏忠厚论》的事情。
林觉当然不是要跟他就章的观点进行争论,事实上那片策的观点无关对错,只是论述一种政策的针罢了。林觉可没无聊到要和薛谦讨论大周朝政这等事情。
“薛先生,生敬您一杯。”林觉端了酒杯站起身来道。
薛谦举杯喝了,转过头又要和敦孺话,林觉忙道:“薛先生,生有件事想请教。”
薛谦转过头道:“你是老头的生,有事莫要问我。我可不想讨人嫌。”
敦孺哈哈笑道:“这是什么话,他是你堂弟子,怎地来问我?我虽收了他为生,但课业上的事情却是你的事。莫非你拿了束脩不想做事?”
“呸!束脩束脩的,成天拿这个要挟我。握薛谦挖竹笋吃草根也一样活得下去。莫要以为请了我来当教席便是于我有恩,信不信我马上卷铺盖走人?”薛谦啐道。
敦孺早习惯了他这副德行,不以为意。浣秋倚着门笑的花枝乱颤,自己的爹爹威严庄重,但在这薛蛮子面前,却毫无办法,这很好笑。
“薛先生,生不是要帮着谁,但这一次生的这个问题必须由薛先生来答。便是山长怕是也答不出来。”林觉笑道。
薛谦瞪眼道:“平日怎么教你的?话的这么委婉作甚?你就该指着我的鼻子:我就问你,不问他人。这才是你该的。罢了,你问吧。”
林觉微笑道:“当日入先生堂之中,对先生甚是仰慕。私底下打听了一番先生的事情,才知道薛先生当年是我大周坛巨匠。我读《国朝史略》时,上有记载。前朝科举之时,河南举子即席写了《刑赏忠厚论》一震惊四。后来才知那便是薛先生科举时的策论章。生当真佩服的五体投地。”
薛谦皱眉道:“老黄历了,你这些作甚?不是有问题要问么?这算什么问题?”
林觉笑道:“是是,问题便在这篇《刑赏忠厚论》之中。抛却先生的采和观点不论,中有一处我查遍书也没解决的疑问,只能问先生人了。”
薛谦翻了翻白眼道:“你可真有空,翻出这种老黄历来问事儿。罢,中哪一处?”
林觉点点头,略一思忖道:“先生章之中有这么一段典故:‘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有了此引述之典,才能引出后面的‘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之论。生的问题是,先生用的这个典故出自何处?生遍查书籍,未得此典故记载,请先生给生解惑。”
敦孺来很期待林觉问出什么有深度的问题来,却不料只是问个典故的出处而已,不免有些失望。不过薛谦的这篇策论自己也读过不少回,倒是没注意这个典故的出处。仔细想一想,似乎脑海中没有搜索到这典故的出处,以自己知识之渊博,这倒是很少见。所以倒也歪着头看着薛谦,也希望知道答案。
薛谦也似乎没有意识到林觉会问这个问题出来,他愣了愣忽然大笑道:“这么多年了,终于有人问了这个问题出来。当初在科举考场山,我写了这篇章出来,众人皆好,却无一人问我此典出处。没想到,时隔四十多年,却是一个少年问了这句。哈哈哈,有趣有趣。”
敦孺奇怪道:“老薛,这有什么好有趣的?问你个典故出处而已。”
薛谦笑着指着敦孺道:“你们这些自以为是的人,根不知道这件事的有趣之处。这个典故其实是我杜撰的,根就没有这么个典故。当日考场之上,一来我是要佐证自己的观点,我了不算,搬出尧鲧来必是有人信的。二来,我也是想戏弄一下世人。那些称为坛泰斗,大儒名士的,个个自诩饱读诗书,却根不知道那典故根不存在。或许有人觉得可疑,但他们却不敢问出来,生恐被人讥笑为识不渊博。哈哈,这件事最好玩最有趣之处便是,明明这是个杜撰之典,却无人指出来。足见官场坛虚假之风气。四十年前如此,四十年后更甚。”
敦孺惊愕到难以形容,呆呆的看着薛谦翻白眼,那典故居然是杜撰的,而且看起来还是他故意为之,颇有些戏弄世人的意味。
林觉也笑出声来,这位薛蛮子先生发的有些可爱。这件事就像是个淘气的恶作剧的孩子,既希望被人看穿,又担心被人看穿。而可悲的是,当时那么多的官员大儒名士泰斗,居然无一人指出这件事,还堂而皇之的将其写入了《国朝史略
》之中。这可不就是个皇帝的新装的故事么?很多人其实是怀疑的,但他们却不敢出来。
薛谦举杯对着林觉道:“来喝一杯,此事在我心头四十年,今日终于了结了。虽然指出来的不是什么泰斗大儒,只是一个少年而已。但总比永远无人追究真相,害的我将此事带到坟墓里去要好。”
“可是你为什么要这么干呢?那可是科举场地,写章最忌讳的便是杜撰典故,生造硬套。若是被人指出,你可是名声扫地,科举也根别想得中了。”敦孺问道。
薛谦哈哈笑道:“你个老糊涂,你我倒是中了科举当了官,然则现在还不是一介布衣之身?我们这种人考上科举和考不上科举有什么区别么?你不觉得戏弄一下天下人很有趣么?”
敦孺愣了愣,旋即也哈哈大笑起来。
林觉喝干了酒,出声再问道:“薛先生,我有个假设的问题。当初在科举场山,若是有人问你此典出处,你该如何回答?”
薛谦仰头想了想道:“我料定他们不会问,因为看得出他们都是草包。他们便是问,我一样能对付过去。”
林觉微笑道:“我若是先生的话,谁来问典故出处,我便四个字回他。”
“哦?哪四个字?”敦孺和薛谦同声问道。
“何须出处!”林觉笑道。
“哎呦,这个好。霸气直接。我怎么没想到呢?哈哈,何须出处?老子的章还用问出处么?哈哈哈。”薛谦挑指大赞,大笑不已。
敦孺瞠目瞪着林觉,心道:你跟着他的也太快了吧,这可是他话的风格。别的倒是没什么,你要是敢写章杜撰典故,瞧我怎么收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