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自有分寸(第1/1页)猎户出山

    肖子建就像一部百科书,侃侃而谈。

    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在汉永寿三年即公元157年,当时中原的人口为5648万,而到了西晋太康元年即公元8年,这时的中原人口仅为1616万。短短的一百多年,华夏的人口就骤减3多万。

    五胡乱华,中原汉族的人口骤减,而北少数民族则在大规模内迁,民族结构也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在人口比例中占有绝对优势的汉人已逐渐被少数民族追上,公元年江统在《徙戎论》中:“关中之八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可见其数量之多。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不同的民族开始逐渐融合,在化上,中原化同化了少数民族,但是在身体上,融合了北少数民族的强壮体魄。

    与此同时,南汉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五胡乱华期间,不少中原汉人涌入南而增多。

    相比于南人,北人更加身高腿长,而且体格健壮,在力量和攻击范围上优势突出,其武术也更突出了这些特点。比如拳法上常用砸、崩、捶,出手也强调抡、冲、撞等,这些技巧的建立基础在于力量上的优势。至于腿法的运用及技巧上,南派更是远远不如。

    所以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北派武术都要强于南派武术。

    直到宋朝,赵匡胤开创‘太祖长拳,后来又出现‘岳家散手,讲求以快制胜,出手凶猛,搏击时强调见缝插针,贴身进步,手法上注重环环相扣。岳家散手的最大贡献在于搏击时强调见缝插针,贴身进步,这直接形成了南派武术贴身短打的特点,同时也为寸劲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奠定了即不追求在力量上胜过对手,但注重击打瞬间的攻击力度南派武术特点。

    再后来张三丰创立内家拳,革命性的创造出内劲,靠智慧弥补了与北人之间的身体差距,经过近百年,才在明清时期与北派武术平分秋色。

    不过,北派武术并不等同于外家拳,南派武术也并不等于内家拳。

    南北武术的地域区别只是形成了不同的武术拳法技巧,内外家拳讲的则是发力法上。自古以来不管南北派武术,真正大面积运用的都是外家拳,因为容易速成。哪怕是近现代也是如此,内家拳讲求天赋,讲求悟,讲求心性,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而且还不一定能干过同境界的外家拳高手。所以不管是北派武术还是南派武术,大部分拳法都属于外家拳范畴。

    这就好比外家拳是实用品,可以批量生产,内家拳是艺术品,要想有成就,可遇不可求。

    肖子建给陆山民上了一堂生动的华夏武术史课,这个看起来吊儿郎当的富家公子哥儿,不管他在武术上有没有成就,至少他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这让陆山民对他又产生几分好感。

    柳依依虽然来自北,但正如她的拳馆名字一样,她不仅仅局限于北武术。

    接下来,又有两组员上台表演了太极推手和咏春寻桥,都是典型的南武术,不过同样也是套路表演,没有多大的实战意义。

    柳依依缓步走到盛天身旁,优雅的朝他行了个礼,做到他的一侧。

    “盛老前辈能亲自前来,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