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常用方式(第1/1页)速效救星
在医院里走动却又不穿白大褂的,除了病人就是病人家属,而带着孩子的就只能是病人家属了,没几个做父母的会在自己生病的时候把孩子带到医院去。确定是孩子得了病,出于习惯梁葆光便快速地观察了一下,并立即得出了是哮喘的结论。
“护士,麻烦拿个听诊器给我。”梁葆光也有病,职业病,遇上了遭受病痛折磨的可爱孩子们,就会寝食难安坐如针毡,不能袖手旁观坐视不管……绝对不是因为人家老妈长得漂亮才出手的。
护士们值夜班的时候不能睡觉却又十分无聊,经常要靠刷手机来打发时间,所以她们对最新的新闻动态非常了解,梁葆光是医疗系统里的“红人”,长得还特别有女人缘,做这个职业的几乎没人不认识他,他要一个听诊器立马就有人拿给了他,“梁医生,您要给这个孩子做诊断吗?”
“废话,不然呢?”梁葆光头都没抬,把听诊器挂好之后仔细地听起了孩子的呼吸音,刚才对受惊吓后呼吸明显不对了,初步判断是哮喘,而听诊的结果则进一步证明了他判断的正确性,“这是老毛病了,你没给孩子用药吗?”
“原先其实有在用,不过最近一段时间就给他停了,上那西副作用太大,我家孩子今年才十岁,我不想给他用太多强效药。”家长总希望为孩子的将来做长远打算,这位母亲也不例外。
漂亮的女人头脑都有些问题,不是太不聪明就是聪明的过了头,跟谢嗣音相反眼前的这位显然是前者。梁葆光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吐槽好了,“医生在开单子之前,肯定已经考虑过药物的强度问题了,权衡过停止呼吸和药物副作用的危险性。”
“没有那么严重吧。”梁葆光停止呼吸,那位来医院还打扮的十分靓丽的母亲懵了,她没听过哮喘还会让人停止呼吸。
“好吧,我想没人给你科普过哮喘是什么,或者医生解释的时候你根就没有在听。”梁葆光忍不住长长地叹了口气,天下的父母都一样,生第一胎时都是照着书养,很多西根不懂,等到生第二胎了就照着猪养,反正也就那么会事儿。
孩子的母亲是开服装店的,每天中午开门营业到晚上十一点才关门,不仅平时没有力去管孩子,抽出时间陪他去了医院也总会心不在焉。被梁葆光点出了问题,她不由得有些尴尬,却还是找了个借口,“我听了,就是记性不太好。”
“哮喘并不是很复杂的病症,你家孩子气管里的细胞被刺激,分泌出的物质导致气管发炎并收缩,这样刺激会更大黏液分泌也会增加,于是细胞层开始脱落,但类固醇可以终止炎症反应,令支气管扩张,类似的情况反复发生就会……”梁葆光的脑海里灵光一闪,似乎抓到了李厚缘所患疾病的关键,急急忙忙地把听诊器塞到了护士手里。
“会怎样,您还没完呢。”见梁葆光要跑,这女人大急,虽然她已经挂了号要带孩子去找医生了,可护士们恭敬的神态让她看出了他的地位不同寻常。开店做生意的人看人非常准,既然这里遇上了一个专家,给他做诊断肯定好过让那些坐班搞门诊的医生强,所以她不愿轻易错过这天上掉下来的机会。
“没什么,不相信医生不相信药,何必还要来医院花钱呢。”梁葆光以完就往回跑了。
梁葆光跑回去之后,却发现病床是空的,问了一圈才在放射治疗科前面找到了李厚缘的母亲,以及首尔大病院内科一科的医生们,“你们搞的什么飞机,核磁共振没法做你们就把病人弄进去做放疗了?”
“现在脑瘤是最符合病人症状的猜测。”高天兴面沉如水,挡在梁葆光的面前。
“去你么的猜测,你算什么西居然敢凭猜测让病人做放疗?”梁葆光被高天兴的死人脸弄得一阵火气,要不是顾忌病人家属的感受他都想朝对脸上来一拳,“赶紧停下来,你们这群白痴。”
“如果我的猜测是对的,放疗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我的猜测是错的,那么我们就得到了更多有用的信息,这不正是你经常用的式吗,梁葆光医生。”面对梁葆光勃发的怒气,高天兴完不为所动,依旧是一张死人脸。
“病人可能是脑血管炎,也可能是脑囊尾蚴病,却绝对不会是脑瘤。”梁葆光确实经常在病人身上进行实验性治疗,但这是建立在他几位强大的诊断能力之上的,可不是任性地胡来,“女士,你最好祈祷我是对的,不然你现在该考虑的就不是给他进行治疗,而是给他选个风水宝地安放骨灰盒了。”
梁葆光的话虽然难听,却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脑瘤发现得早处理得早也会变成李健熙那个样子,失去大部分生而为人的能力,活得没有人样,而病程已经发展到李厚缘这个阶段的话肯定没救了,撑一个月都算奇迹。
“梁医生,你知道人类最大的敌人是什么吗,是骄傲。”高天兴双手抱在胸前,一副前辈教训后辈的姿态。
“那你知道你最大的敌人是什么吗,是愚蠢。”梁葆光嗤笑一声,转头去看李厚缘的母亲,现在决定权完在她的手上,“不开玩笑,如果你信任我就把病人转到我诊所去,不要再让外行人随便插手治疗,如果你不信任我那就别再来烦我,钱退给你都可以。”
事关儿子的生命,做母亲的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所以不得不慎重了再慎重。想想孩子出事之后首尔大病院查了近一个月都没有弄出个所以然来,而梁葆光却看好了许多几乎被其他医院判了死刑的病人,她内心的天平就已经倾斜了,再想想大家都是着汉语的炎黄子孙,她终于做了决定,“梁医生,我家孩子就拜托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