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 洪武十七年(中)(第2/2页)臣权

然不会是知道兀良哈秃城从地图上消失的事情。因为既然朱棣敢做,那就是有恃无恐。就算是能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也是一个经过加工后的情报。在北平就藩几年的时间,要是连这一点能耐和根基也没有,那朱棣根本是根本就是一个庸才了。

    事实证明,朱棣不是庸才,不但兀良哈秃城的消息封锁的十分干净,在大军出发北征之际,之前北迁江南富户所组成的民团也随即消散在空气中,仿佛从未出现过一样。

    这才是庞煌感到不安的地方,自己的情报网起家于北平,在北方的势力本来就就够庞煌有些得意,特别是自从伪造宝钞之事出现后,庞煌放弃了一些后世历史中所记载的东西,专门令所有人手注意那江南富户的动向,纵然是这样,仍旧是没有一点征兆的消失了。

    自己所谓的强大情报网,在北平竟然连一群人的下落都找不到,真的让庞煌十分吃惊,北平那地方可是自己起家的根本啊。

    之前,往北平调派人手,往往是人刚刚到地方,就被燕王府的人监视起来,根本没有机会展开行动。这才想起,锦衣卫这个行业,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还是朱棣,在毛骧这只老狐狸的帮助下,要在北平捕捉一些有用的情报,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来要想一些别的出路才行。

    很快,奉旨进京准备洪武十八年科举的刘三吾就帮助庞煌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夫子以自己固有的耿直xìng格,直言不讳的在朱元璋召见时,说出了这样一段话来提醒皇上:

    “近年一些开国功臣接连得罪,全因他们骄矜不法,可谓罪有应得。然而如今旧将凋零,朝中空虚,若边疆有事,陛下不得不将兵权交与诸王。皇家骨肉最为亲信,然而朝中的武臣也须尽快遴选提拔,不然,臣恐有干弱枝强之忧。”

    这一般话虽然让朱元璋也感到不快,但是还是起到一定的作用,朱元璋也不由开始思索身后之事来。

    不过想起了燕王的北征大捷,朱元璋的忧虑很快的就解决了,待到刘三吾走后,老朱用一种很轻松的口吻对庞煌说道:“刘三吾这个老夫子,平rì读的是圣贤书,但全做写离间亲疏的勾当。”

    “现在我把防御外敌的事情都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有什么不放心呢,由他们守卫边疆,太子以后就可以做一个太平皇帝了。”

    听到这个在后世中看过无数遍的话,庞煌的心里真的不是滋味,他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按照历史上的话去回应朱元璋,因为现在除了那个秦王稍微有些过分外,其他诸王还小,根基浅薄,而且时rì尚短,都没有表现出来哪怕一点不满的意思。包括朱棣,这个庞煌心头的最大压力。

    “外敌入侵,诸王去抵御他们;诸王如果叛乱,谁去抵御他们呢?”想了半天,庞煌还是按照自己从网上看到的那个典故。将那句话说了出来,不过接着又往深处问了一句:“纵然是诸王没有异心。如果诸王的子孙窥视九鼎,那么又该如何对待呢?”

    朱元璋听到这个问题呼吸不由一窒。他不是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可是现在庞煌突然又提到这个问题,而且用大明的万年江山作为隐忧,就不能不仔细考虑这个问题了,沉默了良久,始终不得要领,竟然没有如庞煌所想的那样反问回来。

    看到这种情况,庞煌索xìng一不做二不休,继续说道:“大明以孝为尊。儿臣宁愿相信诸王对皇上的敬畏,也相信诸王对太子的爱护,但是诸王手下驳杂,难免会有些许不甘之辈,万一胁迫藩王,愈以黄袍加于藩王之身来成就自己的功勋,太子仁慈,又该如何对待呢?”

    朱元璋的瞳孔再次收缩起来,心内也是担心这个问题。这是以大明江山为本,然而各个藩王之属下,难道又能甘心自己藉藉无名吗?

    谁不想有从龙之功,谁又不想做那首义之臣。再想想当初的廖永忠,为了成就自己的功绩,不惜沉船淹死小明王。万一自己儿子的属下,也出现了这般人物。大明的江山该走向何方呢?

    自己担心朱家的大明江山,可以杀掉那些当初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伙伴。可是,总不能现在逼着儿子们也杀自己的从属吧。

    庞煌所提的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他想了很久一段时间才琢磨出来的,问的正是朱元璋的要害,针对的正是老朱的疑心,不错,相信自己的儿子不错,但是总不能不去怀疑儿子的下属吧,从朱元璋这么自负的xìng格可以看出,他相信自己的儿子是出于亲情,但是对于儿子的能力,绝对是持有怀疑态度的。

    所以,这个问题摆在朱元璋面前,一下子让这个自以为无所不能的皇帝迟疑起来,过来很久,才慢慢的说道:“这些话,就不该是一个驸马都尉该说的话。”

    朱元璋索xìng开始责怪起庞煌来,于是庞煌谢罪,惶恐,御书房内陷入了寂静,随即无声,庞煌叩首谢恩告退而走。

    三rì后,皇帝下诏:念诸功臣多亡,幸其存者yù加恩赍,诏天下致仕武臣入朝。

    应诏至京师达二千五百余人,朱元璋召见并赏赍。上谕之曰:“元末兵争,中原鼎沸,人不自保。尔诸将奋起,从朕效谋宣力,共平祸乱,勤劳备至。天下既定,论功行赏,使尔等居官任事,子孙世袭,永享富贵。朕思起兵时,与尔等皆少壮,今朕年老,尔等亦皆老矣,久不相见,心恒思之,故召尔等来见,所赐薄物,以资餋老。尔等还家,抚教子孙,以终天年。”

    诸将臣叩首谢。上又曰:“同历艰难,至有今rì,顾朕子孙保有无穷之天下,则尔等子孙亦享有无穷之爵禄。”诸将臣无不感激,至有堕泪者。

    不明白朱元璋这是什么意思,单凭这些发放退休金似得补偿,能起什么作用。但是最后那一句话,还是引起了庞煌的注意。

    “顾朕子孙保有无穷之天下,则尔等子孙亦享有无穷之爵禄。”

    由这句话想起后世历史在靖难之役中各地方自发组织抵抗燕军的民团,庞煌似乎想到了什么,随即又在心里苦笑,这时候亡羊补牢,是不是有些迟了呢?

    在这样的纠结中,庞煌突然接到了一个消息,朱元璋命宗人府置办贺寿家宴,准备借诸子还京的时机庆贺自己五十六岁的寿辰。才想起后天就是九月十八,为什么老朱突然想到此时举办一次家宴。

    命人传黄子澄、齐泰和姚广孝等人过府中议事,则是突然之间感觉到京师中气氛的压抑,因为他从老朱这次突然的家宴,突然感到一种微妙,以前由于习惯,所以没有注意,现在猛然提起,真的有些不对劲了。

    从八月开始,朱元璋在诏天下致仕武臣入朝的同时,也向各个在外就藩的儿子们发出了召集,语气很平淡,大意也就是让他们回京师观看燕王献俘,虽然现在能看出,可能这次召集诸王就是为了这场家宴,但是诸王陆续返京,包括秦王朱樉在内,基本上该回来的都回来了。

    太子朱标的东宫开始恢复了热闹,藩王纷纷过来探望,这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每每藩王回京,第一件事是拜见皇帝,第二件事情,那就是拜访东宫,以示臣服之礼。

    庞煌苦笑着,心里但愿这样的rì子能一直继续下去,历史已经改变,该死的马皇后和朱雄英一直尚在人间,但愿太子朱标也能逃过那次死亡吧。

    但如此以来,朱雄英在活着,那个所谓的建文帝,估计就要完蛋了,有长子在,恐怕那个朱允炆最多也就是一个闲散王爷的命,不过按照庞煌的推断,真的是那样,对于朱允炆来说,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结局了。

    他是大宗正府的宗正,举办家宴的事情,肯定就落在了庞煌的身上,于是放下了一切事情,庞煌投入到浩大的皇宫盛宴之中,突然想起了自己之前看过的一场叫做《夜宴》的烂片,想着,这个皇宫的所谓家宴,应该不会向那个烂片那么混乱而又充满着杀机吧?

    这个念头在庞煌的心里闪动了一下,随即便被抛在了脑后,现在以朱元璋的威信,应该不会出现那种场面,至少,朱元璋和马皇后还是很恩爱,太子朱标也很祥和,应该出不了什么大的问题。

    但是怕什么就来什么,什么想不到,就有什么,一些意外还是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