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体系(第1/1页)我的1982
李忠信对于国家建立起来合理的招标体系还是相当满意的,这个标志着中国开始对那些个不合理的地方下手了。
招投标制度出现以后,虽然还有着暗箱操作的可能,也有着**的问题,但是,相对于之前还是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一次呢!国家不仅在招投标上进行了完善,还建立和完善政策性长期投融资体系,向国家鼓励发展的建设项目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股票和债券的发行也是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需要。
这样一来呢!将会把民间的资金引进到国家的政府工程和基础建设工程当中。
忠信公司在这个事情上,也要积极地参与其中,别的没有,忠信公司有钱,而且是干巴有钱,钱多到没有地方去投资。
不过呢!在这个投资的事情上,李忠信并没有太多的干涉,忠信银行的投资部门那边,他简单打个电话说一下,下面人自然会进行分析研讨,看看进入那个地方进行基础性的投资。
李忠信清楚,中国的基础建设投资要远比资金放在银行当中不借贷出去好得多,这个跟我们中国的国情也有着很大的关系,投资建设一条高速公路,或者是投资建设一座大桥,用不了多少年,这些钱就能够收回来。
忠信银行方面,虽然以服务百姓的个人借贷为主,以服务私营企业成长为主,但是,那些钱却是小钱,毕竟中国人大部分都还没有认忠信银行,忠信银行还没有露出峥嵘。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候,忠信银行是鼓励银行管理者拿出来真金白银支援国家建设的,而且通过这样的一个建设资金,能够让忠信银行的钱流动起来,甚至能够达到和一些大型国有银行进行交叉持股等等的一些事情,最主要的是,忠信公司间接或者说是直接地参与到了国家的基础建设当中,这样一来,对于中国基础建设和基础工业的建设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忠信银行的发展,李忠信并没有什么太过担忧的地方,政策和规章制度是他定下来的,具体的操作方法,李忠信也都形成了文件的形式在银行内部高管流传。
忠信银行的业务,无非就是几样贷款,一个是车贷,一个是房贷,另外一个是私营企业贷款。
忠信公司的机制是合资机制,其中也有外资参与的部分,三井雅子,小村惠香以及杰米诺在这个时候都算得上是忠信公司的股东。
银行间的那些事情,忠信银行现在的总经理可能有的地方弄不明白,但是,李忠信的合作伙伴们都有能够弄明白的人,制定出来的细节以及政策等各个方面,全部都对总经理有着一定的制约。
这么说吧!从副总经理一直到下面银行的经理的提升以及业务,都有着严格的考核,达不到考核的,别说是你是总经理家里面的堂哥表姐,就是弟弟妹妹,想要进入忠信银行当官也是不可能的。
忠信公司的规定还规定了,在这个人事任命的事情上,要查社会关系,有没有裙带关系。
凭能力考上来的没有问题,要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进入忠信银行,到时候忠信银行这边也是会有说法的,忠信公司的监督机制相对来讲是比较完善的,不会给人可乘之机。
国家提出来了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和领域,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在这个事情上,李忠信觉得,他在这个事情上只能是和罗斯柴尔德家族以及一些生意上的伙伴说一下,至于他们有没有进入中国,参与到其中的想法,李忠信并不会左右,只会告诉他们,这个是一个十分不错的机会,至于他们能不能把握住这个机会,就不是李忠信能够考虑到的了。
至于说政府出让土地资源获得的收入,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经批准,允许交通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优先获得沿线和港区、机场附近的房地产开发经营权,以进行综合经济补偿的这个事情,李忠信还是比较赞同的,忠信公司在很早的时候就拿到了很多地,这些地呢!有京城的,也有沪市的,还有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的,这个措施出台了以后,对于忠信公司的资产增值,也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国家提出来的交通运输业要以增加铁路运输能力为重点,以发展运输大通道为中心,充分发挥公路、水运、空运、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加快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
在这个事情上,忠信公司已经是抢前抓早地布置好了一个事情,那就是忠信公司在江城和哈市之间投资建设了一条高铁。
这条高铁呢!主要建设方是法国,基本上高速铁路从机车一直到基础建设,都是法国方面来承建的,这其中呢!忠信公司只是作为参与方和投资方。
李忠信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他考虑的方方面面的事情很多,中国在这个时候才算是开始搞提高火车的速度,和国外那些个高速铁路根本就没有办法来比。
忠信公司投资兴建的这个铁路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国家的铁路部门能够看到这样的一种新兴的火车运输体系,早一些时间搞起来属于中国的高铁。
忠信科研基地方面,在法国高铁在江城和哈市之间建设的时候,也是开始着手研究其中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到时候把这些技术拿出来给国家,国家也会在这个方面少走很多弯路。
李忠信一直记得,中国高铁技术在后世的时候,是世界第一,那些个率先研发出来高铁技术的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也是比不了的。
只不过呢!国家机器现在还没有开始运转起来,只要是国家开始研发这种高速铁路的技术,李忠信相信,用不了多少时间,中国的高铁技术就能够快速发展起来,成为世界上的一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