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自行车和玻璃(第1/1页)最爽新人生

    两家自行车企业年收入数千万绝对不是一件不能想象的事情。

    要知道,自行车在国内的保有量一直都很高,虽然这些年自行车产业整个都在萎缩,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私家车和摩托车的兴起,以及国外自行车企业的进入,严重影响到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将大量的市场份额抢走,导致国内的厂商日子不太好过。

    但也仅仅只是不太好过而已,事实上,即便到了未来,华夏的自行车拥有量放眼球依旧是首屈一指的。如此多的自行车保有量,就意味着相当庞大的市场,如何把市场抢回来,这才是国内厂商应该多想的问题。首先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在质量上要有一个严格的把控,但同时,又不能真的和六七十年代那样实诚,一辆自行车骑二十年的情况绝对不能再出现。这不是周远没良心,而是市场规律就是这样,你把西做得太好,不仅遭同行恨,同时也会极大的延缓铲平的更新换代,这可不是一个问题,如果只是自己在家里玩游戏,那倒无所谓,反正老百姓迟早还是要换车或者买新车的,也不愁产品卖不出去。

    可随着国门的打开,外来的商品开始进入国内,国外的商品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其外观是真的好看。

    老百姓可没办法直接对比出两种商品的质量差,只要基上用的住,老百姓肯定更愿意选择好看的商品。国产的自行车,原是质量上乘的,结果因为外观不够酷炫,结果被国外的产品打压得够呛。为了降低成提升利润,只能降低产品的质量水平,从而获得降价的利润空间。可是这样一来,国产自行车的质量就成问题了,结果现在弄了个不上不下的情况。

    降价吧,就必须降低质量,可质量一旦降下去,保不齐几十年创立的牌子都会砸掉。可如果不降低品质,成将不下去,价格自然也就没法下降,同等价格,傻子都知道选择好看一些的,这就更加麻烦了,总之,如何把握这其中的一个度,是很麻烦的事情。

    所以周远觉得,质量是要把控的,如果原质量太好,那就降一些,如果原品质较差,那就提一点,总之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然后进行外观的优化,尽可能缩减和国外自行车的差距。毕竟国内的优势在于人工成较低,而且无论是永久还是凤凰,在国内身就有不错的历史了,口碑也一直很好,这就是无形的价值,也是吸引顾客的很重要的因素。

    当然了,所谓数千万,并不是指部的营收,那没啥意义,所谓数千万,指的是公司的净利润。

    对于永久和凤凰这两家厂子来,年利润数千万,这已经是他们最少十年没见过的光景了。

    毕竟如今自行车市场不景气,作为大厂来,身负担就重,车子卖的又不好,收入每况愈下也是正常的。

    但如今,随着周远的入主,公共自行车在国遍地开花,不是国内就只有这两家自行车厂了,津门就又一家同等规模的自行车厂,南还有很多厂,还有国外的公司,但要大批量生产自行车,而且能很好的压制价格,并且保证质量的,肯定还得看永久和凤凰,毕竟这两家厂子如今已经开始合并,而凤凰又是最早制造公共自行车的厂家,经验毫无疑问是要比其他厂家更加丰富的。

    作用国内的人力市场,人力成相较国外已经是非常非常的低了,而且没有任何关税上的负担,可以,永久凤凰是国内公共自行车最好的供货商,这一点,就算是国外的厂商都不能比。或许单就车子身而言,国外的厂商能够做得更好,但是有什么用呢?恐怖的人力成让他们根不可能把价格压下去,更不要还有海关的关税问题了。如果在国内建厂,这个倒是也可以,可问题是等他们审批、选址、建厂、安装生产线、成品下线等等几个流程过去后,最少也是一两年的光景了。

    一两年的时间,足够永久凤凰将公共自行车铺遍国,这就是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的道理。

    一旦公共自行车完铺开,到时候如果有了损毁或者需要维修的情况,地上是愿意直接购置一批新车呢?还是让永久凤凰返修呢?这根是不用考虑的问题好吗?所以只要第一批车子能够普遍国,公共自行车领域,就没人能够和永久凤凰竞争。只要保持住这个市场,两家厂子就能过得不错。原已经股价暴跌,几乎都要破产的两个厂子,重新焕发了生机。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周远已经将两个厂子的大师傅都集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研发组,同时从国外聘请专家,又请来专门的美工、人体工程的专家等等,目前正在研发新一代的自行车,更好骑,更舒服,也更加漂亮。同时周远还出面联系了专门研究新材料的很多实验室,希望能够得到更好更轻便的自行车车身的材料。自行车车身的材料其实也有挺多种类的,碳纤维、钛合金、铝合金、特种钢、钪合、碳钢等等,当然材料好了,价格肯定就上去了。

    所以这些都是要研究的,研究适用性,实用性,成,等等等等,总之,新的车体研发已经开始了,相关的零部件也正在研究之中。不过话回来,不同国家的厂商,一般都有一些能拿的出手的西,在某一个领域有很高的建树,永久凤凰想要完超,那是不太可能的,毕竟人家已经研究了多少年了,积累多少经验了,你这边基上是从零开始,哪有那么容易就能追上的道理?

    但是话回来,追不上,不代表不能追。

    作为后来者,周远对于某一件事情非常清楚,那就是在他重生前的那两年,国家已经从世界工厂转型,开始大面积涉及高尖的领域。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长达数十年的积累。

    国外对于华夏的封锁,这一点基上是个华夏人就知道,西世界担心以华夏为首的世界追上甚至赶超他们的脚步,从面面封锁华夏的科技发展,尤其是军工、高科等等领域,那绝对是严防死守,基上一点空子都不给留。华夏是真的没办法,这么诺大的一个国家,既然不愿意给人磕头,那就必须挺直了身子。既然国外封锁我们,那我们就部自己发展,从面面入手,只要是国外不予以开放的领域,华夏部自己研究。

    周远还记得自己在重生前曾经看过一段视频,视频是一个讨论视频,讨论三哥能在多少年后达到华夏的水准。

    周远想,他根不看好三哥。

    为什么?

    很简单。

    华夏为什么能重新崛起?并且不输米国?最大的原因有二,一面是自身领强,人民素质高,华夏人的聪明那是从古至今世人皆知的。另一面自然就是面发展了,因为国外的封锁,我们不得不部自己研发,曾经面面都没有起来的时候,看上去这个国家就是一个世界工厂,除了做一些低水平的加工以外,没有其他的事。但量变产生质变啊,当华夏开始重新崛起的时候,整个国家,面面都在变强。就如同一头已经沉睡许久的巨龙,正在缓缓苏醒一般。

    三哥就不同了,他们虽然也贫弱,但他们却并未如同华夏一样自我发展,而是只想着依靠米国爸爸的帮助,国内连完整的工业体系都没有,民间甚至还存在着相当森严的等级制度,所以,只要他们一点不改变这样的局面,他们就一天都别想像华夏一样重新崛起哦,三哥那里不能用重新两个字,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崛起过。

    总之,国家是这么个局面,那么缩到永久凤凰呢,也应该是这样。

    现在不如人?不要紧,毕竟时间在那摆着呢,人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力,拥有了自己的特殊技术,如果一下子就被超过,那之前的投入岂不是一场玩笑?周远从来都不抱有这样的幻想,他更加希望看到的是,永久凤凰在尽可能活下去并且活得滋润的情况下,一点点的研究自己的技术。将那些自己不懂的技术部吃透,国外厂商走过的路,自己也要走一边,同时借鉴对的经验,少走弯路,最终达到弯道超车的目的,这是有可能的。

    华夏这么大一个国家都做到了,永久凤凰这么的一个厂子,没有理由做不到。

    当然了,前提是要有钱,没钱就别搞什么研究了。

    这一点上,周远虽然不可能像是投资智能手机那样,给予永久凤凰最大的帮助,但该有的帮助他还是能提供一些的。就好比资金面,现在周远手头的资金是没有多少,但以后会逐渐多起来啊,尤其是几个大项目,只要成功,那必然是一夜暴富的水平。到时候给永久凤凰这边注入一些资金,实话,也真的不是什么难事儿。

    完了自行车,再已经很久没有出场的玻璃厂。

    北桐玻璃厂的历史还算悠久,当年也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厂子,后来为什么衰败了呢?很简单,一面是因为跟不上市场的脚步,这是那个年代很多国有工厂都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南隆玻璃厂在建立的时候,抽调了北桐玻璃厂大量的技术工人,其中不乏有很多高级别的大师傅,这对于北桐玻璃厂来算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毕竟这些大师傅,很多人都在这个行业浸淫了一辈子的人,无论是技术还是眼界都比一般的新人要宽广很多。

    搞研发,永远离不开这些高级技工,随着这些人被调走,北桐玻璃厂的技术力量可以是一夜之间就衰败了下去。

    后续研发完跟不上,加上一些大家心知肚明的因素,这个厂子在坚持了很多年之后,还是即将破产。只不过赶在破产前,周远把这个厂子接手了过来。他接手的时候,厂子里基上什么价值都没有了。仓库里的那些玻璃?都卖了也不值几个钱。工人?也都只是普通工人,完和那些大师傅不能比,而且就算是这些普通工人,身上也是毛病多多,实话,光是重新建立玻璃厂,打发掉的闲人就占所有员工的三成作用。

    这是一个怎样的比例?可以北桐玻璃厂换了主人后,有那么一段时间,连正常开工恐怕都做不到。

    好在周远也不是让它立刻就恢复产能,而是对留下来的工人进行上岗前的再培训,毕竟都是最普通的工人,做些机械性的工作还没什么问题,稍微要点技术的,他们恐怕就做不了了。周远还把一些已经退休的老工人请了回来,作为工厂的培训顾问,将他们研究了一辈子的技术传给新人。当然不是部,毕竟技术是有价值的,只能让现有的普通工人水平高一些,真正的技术,还是要靠传帮带传下去的。

    这一点上,周远也像办法了,希望这些大师傅能带一批徒,真正意义上的徒,公司出钱,等于是花钱买技术了。

    同时周远还和北桐大化系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实验室,研究最新的铝硅钢化玻璃,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因为已经有了具体的目标,所以研究进度很是喜人。成熟的玻璃,如今已经有了,实验室也制造出来了,下一步就是大批量制造的研究,以及如何压缩成,毕竟到时候是要给手机上面使用的,而且用量一定会来大,不能压缩成,不能进行大规模制备,这技术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这个工作,实验室正在进行,周远之前也和实验室的负责人联系过,按照对的法,最多半年,相对成熟的制备工艺应该就能拿出来了,到时候应该就能满足大规模制造的要求。当然了,也不用一下子就达到特别高的程度,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要求,后续还可以继续进行研发。同时,为了避免专利上面起冲突,周远也已经开始进行下一步的准备工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