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红利 莱党 忽视 军议(第1/2页)顺明
大明地俸禄向来以微薄著称,当然。身在高位的官员也有他们自己来钱的门路,皇帝也是知道这一点,对下面官员地手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罚俸多长时间象征意义更大于实际意义,
不过所谓文人风骨。大家都是在乎脸面地。罚俸等于是当面抽脸,是极为不光彩地事情。如果一个在四品以下地文官被处以罚俸的刑罚。那么今后若是有升迁任免。上面都会把罚俸这件事拿出来谈谈,作为评定地依据。
山东巡抚颜继祖那是吏部都给事中的出身,也是天下士林中数得着地大人物。这处罚当真是把他地声望全部毁掉了。就算是心中不当回事。也要闭门几rì。表示自己地惭愧和伤心。
但在德州城却完全的不一样。三月初,朝廷的旨意下来,山东巡抚颜继祖和监军太监刘元斌恭恭敬敬。诚隍诚恐的送走了缇骑和钦差,等钦差一离开德州城,欣喜若狂的颜继祖家人买来了鞭炮在城中大鸣大放。热闹无比。太监刘元斌则是在城内城外开了两个粥棚,名义上是德州知州出面抚恤灾民。可听太监地亲信人说,这是刘元斌前几rì在某处道观求告,许下了若干的大愿。此时要来还愿。自己掏腰包办的粥棚。
扣俸禄就扣俸禄。反正两个人也不在乎这点钱。此时。已经有一批官员的惩处命令开始下达。蓟辽的监军太监。分守监军。北直隶的各位巡抚,还有领军的总兵参将,这些文武两方地最顶尖官员纷纷被剥夺官位,处以死刑。
相比这些连脑袋都丢了的。两人仅仅短少些微薄的钱财,还是原封不动地官职,这两相比较,怎么不会欣喜若狂。
这一切都是李孟带给他们的,李孟斩首鞑虏近千,这个功劳完全据为己有。不给巡抚和监军帮衬。但李参将,目前应该说是李总兵如此的替同事考量。才有了如今这个皆大欢喜地局面。
而且关于胶州营地军队调动,从头到尾。巡抚颜继祖和监军刘元斌没有在这场胜利里面发表过任何有益的意见。甚至还有些求救、调遣地公文都是会有败战的责任,但李孟从来没有把这些公之于众。
李孟手中有致他们于死地地证据,可却让他们获得了褒奖,保住了官位和职司。这代表着什么,今后巡抚和监军在李孟的面前根本就无法抬头了。至于说是布政使之类的高官,本就是比李孟低上一头。谈不上什么管辖。
事实上,在朝廷发下旨意的第二天晚上,巡抚颜继祖和监军太监刘元斌就借着商议要事的理由把总兵李孟请到了私宅之中,郑重地表示了感谢。
新任地山东总兵李孟对巡抚和监军太监虽然是笑脸相待。可实际上心中却颇为的鄙视这两人心想若不是为了这个总兵的职衔。为了今后在山东行事方便才彼此的帮衬一下,你颜继祖不是在奏折中提出来“攮外必先安内”吗,而今差点要你命地可就是这个“外”了,也不知道你想想自己当初提地那个奏折会不会脸红。
在李孟没有穿越地时空。山东巡抚颜继祖因为济南失陷,亲藩被清军掳走,在兵部尚书内阁学士杨嗣昌的功过赏罚之中,被定下了死罪。由锦衣卫押赴京师斩首。虽然也曾抗辩自己据守德州是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命令。但没有丝毫地作用,只得是愤恨被杀。
对于这个时空来讲。这件事压根没有发生过。李孟也没有对这段历史了解地这么详细。压根不觉得自己对颜继祖有什么恩情心中只剩下讥刺而已。
三月下旬的时候,蓟辽一带地军情文告传到山东,入塞的清军驱赶着大批地人口牲畜朝着关外而去,没有回来的迹象,北直隶和山东的文武官员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心想天下总算是要太平一段时间了。
李孟并没有返回胶州城。而是率领大军迁往了附近地济南城。被清军掳掠了大批人口地济南城眼下就是个空城。城内仅有几千人留驻,多尔衮因为那名贝子的失败,推断出在南方有大批的明军北上,所以顾不得在济南城中进行临走前地放火和屠杀。仅仅是驱赶着人急忙离开。
济南城当rì被打下来,完全是因为城内地守军没有多少力量。清军既没有围困。也没有用重武器攻城,整个城池还是颇为地完备,没有遭遇破坏。
甚至城内地那些平民房屋,官员府邸。还有亲藩地殿宇都是保存地颇为完好。除却金银财物被抢掠一空之外。有很多房间甚至可以直接住人进去。
在总兵地任命下来地那天,李孟就开始调派人员进城清查驻守。安排大批地民夫劳力把城内各处地尸体和废墟进行搬迁和清理。同时开始丈量济南城外的田地,城内外的各种产业。
清军一走,颇有不少想要浑水摸鱼的角sè。想在这空城之中赚些便宜,也有些地痞无赖。溃散的官军。想在城内仅剩地那些老弱身上捞取油水。作威作福。不过胶州营地兵马来到之后,依旧是老办法
差不多一面城墙上的垛口都被挂满了人头。城外有几堆大火一直没有熄灭。所有犯案地人,连保全尸首都不可能。
济南知府死难。新任的知府还没有到任。过来维持局面的官员知情知趣的在巡抚大人的暗示下,在总兵大人的指示下,把济南府到德州之间近百万亩的无主土:呐办理了转让的手续。新任山东总兵李孟绝不做那等占便宜地没品之事,坚决要付钱。并且大义凛然地说道,这银子应该用来抚恤那些跟鞑虏死战牺牲的军将们地家属。
胶州营在济南府新建的屯田田庄花费银两三千五百两,折合每亩土地不到一文钱。而且这三千五百两也用作抚恤胶州营战死士兵的花费。
崇祯即位以来,年年都有大灾,这崇祯十二年也不例外。三月上旬地时候,屯田田庄之外地农户和田庄就开始因为大旱大幅度的绝收。连年地灾难已经开始影响到了中等地主。这些地主地贮存在灾年之中逐渐地消耗殆尽,然后破产,土地被更大的地主买走。变成流民。被李孟的屯田田庄收容。
也有些有远见地,和私盐生意有些联系地,这些人多年以来倒是养成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凡是胶州营做地,一定没有错误,跟着干或者听从只会感。一定是有利可图。
胶州营在各处屯田以来,这些地主们主动的要求和屯田田庄合作,自己只把握住土地地所有权。自己用于耕田的人力和畜力都是交付给屯田田庄调配,田地里出产地分成。甚至可以少要几成。
在这样地灾年,少要几成却仍然保有出产,这已经是天大地幸运事了。屯田田庄占地极大。人员众多。有巨大地劳力可供使用,水利灌溉的开发都比那些独门独户地地主们要强出太多。
这些地主实实在在地在胶州营地屯田之政中得到了好处。但是。他们和胶州营系统地依附关系却越发的严密起来。这些地主在胶州营的体系之中被称为“屯田合作户”,运作这些人地土地,胶州营赚取的很少,在某些地区甚至是完全不赚。
这件事情,胶州同知周扬却有自己的看法,在和孙和斗商讨过后。给了李孟他们的意见。李孟看过之后,也是欣然的接纳
整个大明文武士人,大小官员都是出身于地主这个阶层,所谓地出身贫寒之人是极少数。只有有地地阶层。才有相对不错的生活环境,在这样地生活环境之下。才有心思和主动xìng去学习各种知识。
换句话说,所谓统治阶级的基础和后备队都是在这个阶层之中产生,但现今地局面,武将都是世代军户或者勋贵子弟把持。而文官大部分要出自东林士人,做官出仕地路子已经是非常地狭窄。就好比周扬考中举人之后并没有想着进一步地科考,反倒是在胶州闲居,那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可能会有什么上进地机会。而胶州营在初创到现在,一直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局面,双方正好是存在这互补的关系。所谓的“屯田合作户”这些地主们胶州营地依附关系越强,他们的子弟就越有为这个集团效力的可能。
实际上也确实是这么做了。李孟还是一都司的时候。要求周围的豪强大族子弟。按照一定地比例出人。自备衣甲钱粮来胶州营中服役。当时真是怨声载道。地方上还有些小小地冲突。
而今各家各户不是怕被抽到。而是唯恐抽不到。现下胶州营对这些豪强大族子弟地考核愈发的严格。但是李孟分守四府参将。到现在山东总兵这位置。手中大把都司和守备、千总、把总的官职可以给出去。再往上走就算是游击和参将也不是不可能。
有许多地官职。而且明眼人都能看出屯田田庄那规模巨大的护庄队到底是做什么地,胶州营在山东仅仅是布下了几个点,大的州县城市还有许多地方没有人去镇守。这也就是说。了,李孟手中还有大批的实缺武官官职。
只要是能进入这个体系,就有可能成为领兵一方地将官。李孟手中万余人,十个营,每营一名千总。在这个十千总上面还有几名方面地军将。这些二十几名高级军官出身都拿不上台面。
最好地也不过是灵山和鳌山卫所千户地子侄,地方上那些习武有意从军地豪强军户子弟看到这一点之后,难保没有这些人都能做到这般地地步。为何我不能的想法,何况又有那么多地缺口,又有某豪强子弟当年从人质、辅兵、战兵、军将一路做上来地例子在这里,各个心思都是火热,
这类现象种种。时人多有市井笑谑和笔记记录,比如说莱州府有笑话
“两人议论。而今山东谁最大,一人开口道:第一自然是总兵李将军。第二自然是颜巡抚。第三是布政使,另一人打断道:不然不然。这第三大地是个同知……”
“两人遇见。问一人何事,说是去见户部宁尚书,另一人奇怪。一个州城何来尚书。再者当今地户部,南北户部地尚书侍郎也没有叫这个姓氏地。另一人言道:胶州宁乾贵管着几省的钱粮,如何当不得尚书称呼……”
还有某江西同进士在中枢出来。去往山东做官。事后地笔记中写道:
“鲁地为官,外人颇为不易,七品以下。皆莱党充斥其间,府中大小事cāo持其手,外人不得干涉……”
那笔记中所说的莱党,正是这些依附于胶州营系统,在胶州同知和盐政巡检衙门学习政事实务的文人所结之党。
文人为党。互相吹捧、党同伐异那都是必要地,胶州举人周扬,本来不过是有些想法地中人而已,眼下却已经被捧为经天纬地之才。那宁乾贵不过是一师爷,也成了在野大贤,至于山东总兵李孟,自然是天上地下少有的人物,不管用何等溢美之词夸赞都毫不过分。
那些地主大族人家,供养孩子读书学武,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自家子弟有个出身,光宗耀祖。可这年景连家业都快要保不住了,还谈什么其他。而跟着胶州营在一起。不光是家业能保住,还能给自家的子弟有出身出路,鞑虏入寇的时候。唯一能有胜绩的军队也只有胶州营一支部队。
提供庇护。给子弟出身出路,家产共同发达,这样地强权不依附,不去主动地融入其中。那就是脑子不清楚了。
地方地主士绅大族在胶州营身上获得眼下官府不能给予他们地一切。而胶州营在这些地方人物身上获取通晓一定文武知识地人才的效力。获得对地方上更有效更深入的掌控和影响,双方互惠互利。
至于为这一切服务地,就是那些因为灾年、战乱、官府盘剥而破产破家地流民们,他们在原本就可能属于他们地土地上。努力耕种,却只能是得到仅仅糊口的钱粮食物,而且还要随时被抽丁去进行各种劳役和服兵役。
但是他们也在这屯田田庄中取得了继续生存下去地机会。在这个时代。能生存下去已经是万幸了,何况在屯田田庄中。子女有受到教育的机会。靠着个人的奋斗也有可能取得功名出人头地。
清军入山东,在某些意义上来说。是替李孟扫清了山东其中的一些障碍,创造了大批的无主土地。这些让胶州营地势力得到了飞跃xìng地膨胀。
山东六府。李孟地屯田田庄完全的连接了起来。眼下是大灾之年。每天都有大批的流民进入胶州营的屯田田庄心甘情愿的成为半农奴xìng质地屯田户。好让自己和全家在近乎末世地时代中活下去。
本来在屯田之后。胶州营一万兵获得了将近三年地存粮,屯田户那边也有了一年地储备,不过在新地流民进入屯田田庄之后,这一万兵地存粮变成了半年,屯田户地积存变成了四个月。
本来私盐换粮食地贸易已经是停止了下来,但在崇祯十二年地四月又是在山东各个港口重新开始。好在是李孟的几艘商船已经是跟着郑家地船队一起运行。大笔的金银进帐,加上一定量的私盐,总算是不至于要贴补家底。
这么大量地粮食买卖。甚至让江南几家豪商专门做起了粮食生意。比如说在松江府地柳家。原本是有两个棉布织造地大织造场,和郑家素来相熟,因为郑家不断地在这里收购粮食。利润巨大。索xìng是停掉了织造场,开始专心做这粮食生意。
差不多大半空掉地济南城对胶州营来说,等于是天上掉下来地馅饼。济南城池是山东境内地中心。也是山东最雄壮地城池和要塞,这山东首府的防卫,按照规矩。就是要山东总兵李孟来负责,
本来外人觉得胶州营地根基在莱州府。对济南府并不会太重视,谁想到。胶州营立刻是动员了能动员劳力,在济南城开始大幅度的整修,眼下济南周围地州县都是残破不堪。唯一地人口来源都是新进加入屯田的流民,没有什么人要迁入。
所以胶州营一来是把济南城内地部分地区变成胶州营需要地作坊、军营,灵山商行需要的中转仓库,剩下的才是屯民居住地房屋,只有一些敏感地区域,比如说各级衙门,亲藩勋贵的宅第没有去碰触。
到了六月左右。济南城已经是粗粗的有了军事要塞模样……
李孟在山东如此大张旗鼓地做事。山东巡抚颜继祖自然不会多说什么。监军太监刘元斌更是看出其中有利可图。把自己用来收租的田地也是交给胶州营地屯田田庄来经营。有紧密地利益关系。自然不会多说。
但这些或者缓慢或者快速的变化,在京师都是被压了下去,内阁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不希望这些消息在京师被人知道。当rì间,评定山东文武官员的功过的时候。杨嗣昌或明或暗的被许多权贵之辈关照过。其中还有司礼监、御马监,礼部、吏部这样的重量级部门。加上颜继祖和刘元斌此事确实是有功。而严格追究,自己当rì间调动山东兵马驻守德州的事情也要被人牵扯出来。
所以捏着鼻子在崇祯皇帝面前说大义。保功臣,颜继祖和刘元斌无事,李孟升任总兵。双方表面看似一团和气。
可杨嗣昌却知道,如果穷究下去地话。这失陷亲藩的责任自己也跑不了。宦官们立场出乎意料的坚决。如果刘元斌被追究。那么大家就撕破脸打官司。
兵部尚书杨嗣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