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十景(第4/4页)张三丰弟子现代生活录

山》诗,有司于七宝山建楼勒碑,遂称楼为‘大观台”’。《西湖新志》卷三:“雍正五年,以楼改龙王庙,仍建亭于七宝山崇奉御碑,又称亭为‘大观台’,增修景目曰‘吴山大观’。”《说杭州》第四章称十八景内无“吴山大观”,另列“沙屿流金”,系指金沙港而言。

    天竺香市

    指上、中、下天竺每年chūn季香客云集成市。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自宋以后,至清代臻于极盛,民国时期稍衰。清雍正《西湖志》卷四:“由下竺而进,夹道溪流有声,所在多山桥野店。方chūn时,乡民扶老携幼,焚香顶礼以祝丰年。香车宝马络绎于道,更有自远方负担而至者,名曰‘香客’。凡自普陀回向未有不至此者。三寺相去里许,皆极宏丽,大士宝像各有化身,不相沿袭。晨钟暮鼓,彼此间作,高僧徒侣,相聚焚修,真佛国也。”1949年后香市渐趋冷落。1980年后随着农民生活rì见富裕和旅游业兴起,香市又复再现。

    云栖梵径

    在云栖。《西湖新志》卷二:“莲池《寺记》云栖坞,五云山有五sè云,已而飞集山西坞中,经久不散,因以名坞。沿坞竹树茂列,游人品为湖山第一岙区,增修景目‘云栖梵径’。”清雍正《西湖志》卷四:“行久渐闻钟磬声,则云栖寺在焉……。每至中宵,梵呗之声不绝,朝鱼暮鼓,与天籁相应答,游人至此,豁然心开,万虑顿释。”

    韬光观海

    在韬光。韬光地处高旷,唐代即为远眺钱塘江人海之地。清雍正《西湖志》卷四:“上至寺顶,有石楼方丈,正对钱塘江,尽处即海,洪涛浩渺,与天相接,十洲三山如在目睫,故唐人宋之问诗有‘楼观沧海rì,门对浙江cháo’之句。又杨巨源诗亦云:‘曾过灵隐江边寺,独宿东楼看海门。’赋灵隐者多矣,写景工妙无以逾此。”《湖山便览》卷五:“……韬光庵……,萧士玮{南归rì记)云: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rì,门对浙江cháo’者,竟无所有,至此,乃了了在目矣,世称‘韬光观海’,以此,乾隆十六年御题佛堂额曰‘云澄rì观’。”韬光庵1950年后几经整修。此处殿堂亭阁,因山而建,玲珑曲折,极尽雅致。今庵内有白云深处、涌芬阁、韬庵、一瓯亭等。还有吕纯阳炼丹台遗址,观海亭、候仙亭,维摩洞等胜迹。

    西溪探梅

    旧时老和山以北,由古荡向西至留下约9公里的水网地带,统称西溪,与孤山、灵峰并称西湖三大赏梅胜地。清雍正《西湖志》卷四:“自古荡而西,并称西溪,曲水弯环,群山四绕,名园古刹,前后踵接,又多芦汀,沙涂重重隔断……。其地宜稻、宜蔬、宜竹,其水宜鱼,而独盛于梅花,盖居民以梅为业,种梅处不事杂植,且勤加修护,本极大而有致,又多临水,早chūn花时,舟从梅树下人,弥漫如雪,更有湘英、绿萼,花种不一,以永兴寺前二株为最。”30年代初,西溪仍为游赏之地,交芦庵等庵堂均接待游人,供应茶水与素面。抗rì战争期间,杭州沦陷,西溪景观rì渐败落。今西溪部分地区已成为工厂、民居稠密之地,部分地段规划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仅古荡镇以西及蒋村一带尚可见田园水乡风光,而梅树已鲜见。“西溪探梅”已成为历史景目。

    清乾隆“杭州二十四景”

    清乾隆后期,因乾隆皇帝南巡杭州游览时常有品题赋诗而列成杭州二十四景。景目取雍正间西湖十八景中之景点十三,另加景点十一而成。景名分4字、3字两类。

    湖山chūn社、宝石凤亭、玉带晴虹、吴山大观、梅林归鹤、湖心平眺、蕉石鸣琴、玉泉鱼跃、凤岭松涛、天竺香市、韬光观海、云栖梵径、西溪探梅、黄龙积翠,见清西湖十八景。

    六和塔

    小有天园

    在南屏山麓。清《湖山便览》卷七:“旧名壑庵,郡人汪之萼别业,石皆瘦削玲珑,似经洗剔而出,可证晁无咎洗土开南屏语。契嵩所称幽居洞等迹,皆萃于此。盖此实南屏正面也。有泉自石罅出,汇为深池,游人称赛西湖。乾隆十六年圣驾临幸,御题曰‘小有天园’。二十七年又题半山亭曰‘胜阁”’。建筑早废,遗迹今仍可寻。

    漪园湖亭

    在今西子宾馆内。《湖山便览》卷七:“甘园西址,明末为白云庵,岁久覆圮。国朝雍正间郡人汪献珍重加葺治,易名慈云,增构亭榭,杂莳卉木,沿堤为桥,以通湖水。乾隆二十二年圣驾临幸,御题‘漪园’二字为额。”《西湖新志》卷八引《新西湖游览志》:“园中水木清华,交映绀碧,天光云影,绝底明漪。寺后丛植万花,浓淡相间,山石荦确,堆垒玲珑,而一径通幽,别成风景,棋枰琴榻,位置得宜,左祀月下老人。”园已不存,遗迹可寻。

    留余山居

    在南高峰。清《湖山便览》卷八:“在南高峰北麓,由六通寺循仄径而上,灌木丛薄中,奇石林立,不可名状。山yīn陶骥疏石得泉,泉从石壁下注,高数丈许,飞珠歕玉,滴崖石作琴筑声,逐于泉址结庐,辅以亭榭,由泉左攀陟至顶为楼,曰‘白云窝’,楼西为台,以供眺览,曰‘流观台’。台下洞壑窈窕,稍得平壤数弓,为堂三楹。乾隆二十二年圣驾临幸,赐题‘留余山居’四字为额。”《西湖新志》卷二:“有望湖楼、江亭、听泉亭诸胜。”今已不存。

    篁岭卷阿

    在龙井。《西湖新志》卷二:“龙井在凤篁岭巅……。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兴复古迹,堂轩泉石,焕然鼎新。明年高宗临幸,题前堂额曰‘篁岭卷阿’。”

    吟香别业

    在孤山路。《湖山便览》卷二:“在陆宣公祠后,亦名勾留处。国朝范忠贞公承漠以浙抚升任福建总督,去浙时,取白乐天句‘勾留处’三字于湖心亭。寻公死耿逆之难,浙人哀思,于孤山路建祠崇祀。康熙二十八年移字悬祠前亭上,亭临方池。公子时崇为福浙总督,悉栽荷池中,周缭石垣,临池增建水阁,辅以舫斋,环以曲廊,左构重楼,后起高轩,遂成湖上胜地。初公子尝于盛夏过湖堤,适荷花盛开,触事行吟,得绝句十首,邦人刻石于此,因称吟香别业。”今已不存。

    瑞石古洞

    在紫阳(瑞石)山,又名紫阳洞、雪风洞。清雍正《西湖志》卷六引《成化杭州府志》:“在橐驼峰之侧。”明《西湖游览志》卷十二:“雪风洞,谽谺曲径,履舄所涉,栩栩然觉有仙风焉。”

    香台普观

    在葛岭山麓玛瑙寺。清《南巡盛典》:“乾隆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高宗南巡,三次游寺,题诗作文,增筑寺宇,题额曰‘香台普观’。”

    澄观台

    在将台山顶。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浙江巡抚熊学鹏疏剔泉石,葺治亭宇,恭迎高宗弘历巡游。乾隆皇帝题额“澄观台”。堙圮已久。

    述古堂

    在孤山西泠印社内,因清乾隆皇帝题额而名。《民国杭州市新志稿》卷二十五:“在孤山六一泉左,即广福寺旁。巡抚三宝浚治西湖告成,勒碑纪事,即其地为树碑之所。地为柏堂、竹阁故址,因移建还其旧迹。清乾隆题有‘述古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