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 演习后,有压力的,不仅军方(第1/1页)重生军工子弟
“这次我们的红旗-防空导弹,在春风-3演习中表现非常差劲,到现在,上级首长虽然还没有问责,后果有多严重,我想大家应该非常清楚。”
一场演习之后,不仅军召开习研讨会,各个军工研发单位,同样也在开会分析讨论。
尤其是那些有装备参与演习的单位。
航天二院,几十年磨一剑,这剑刚出鞘,结果就折了。
上级首长有多重视,谁都知道。
可这次演习,一个目标都没击落。
这甚至惊动了航天系统的众多大牛人物。
“这一次,算是运气不好,在原的技术标准中,红旗-也不过是用于远程防空,只拥有有限的反导能力……”有人不乐意了。
红旗-来就不是开发出来拦截导弹的。
“不能这样。虽然可以算是运气不好,但是这也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在现代化的战争中,防空武器的对手,不只是战机,还有导弹,甚至反导的需求更明显……无论是发射准备时间,还是中央计算机系统的计算速度,都有很大的欠缺……”
在座的都是航天系统内部的顶级专家跟高层,眼光自然非常高。
这次演习带来的确实是不好的结果,同样,对航天来,也是机会。
“曹钧同志,你怎么看?”钱院长没有急着发表自己的看法。
航天系统,细分很多领域。
在战略导弹跟运载火箭面,算是实力比较强,基础比较好的。
可其他战术导弹、防空导弹、甚至反舰导弹,都不是强项。
毕竟,航天,是负责外太空的相关技术开发的。
大气层内,按照划分,那是属于航空系统的。
曹钧一直跟44那边有联系,了解44的情况。
是否跟那边展开更多的合作,一直都没有定论,尤其是二院的人认为44技术基础太差。
二院的领导们这时候也不吭声,红旗-一直受到中央首长的重视与支持,要不然也不会在国内军事项目大规模下马的背景下获得持续不断的投资。
“那边比表现出来的技术基础强很多,尤其是这几年,从苏联引进了大量尖端人才。虽然在导弹领域中看起来投入很多,主要是单兵导弹跟防空导弹。这次他们引进了6套苏联最先进的s-3v系列防空导弹,性能比目前的红旗-强不少,我个人觉得,可以跟他们合作,尤其是他们飞盾系统的雷达技术……”
曹钧自然希望双展开合作。
现在航天工业部整合了国内所有的导弹业务,却因为之前技术力量分散,现在经费又缺而进展缓慢。
之前卖给沙特的大风获得的经费,也消耗得差不多了。
其他人沉默了下来。
二院面是不希望合作的。
一场演习,感受到压力的不只有研发出红旗-这种没有拦截到任何目标的航天二院。
秦飞。
这家一直跟44有着合作,帮着44生产-1的航空制造单位。
这几天,高层同样一直在不停地开会,讨论。
甚至,西飞的领导班子也在场。
面对44来强的技术压力,任何一家单位,仅仅靠着自身的技术力量很难与之抗衡。
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竞争,也是不能抛开的。
一旦谁没有重视,跟不上发展,最终只能被竞争对手吞并。
“这次的演习,空中加油机表现突出,蓝军进攻的空军部队几乎没有返航,一切都得益于空中加油机的存在,这也是我们一直开发的重要目标。而到现在,轰油-6的进展,都不是太理想……”作为西飞副总师,康明成也不愿意在同行竞争对手面前自爆短处。
可现在,不报出来,都不行了。
“轰油-6的技术都没有完善,要以运-15为载机平台作为空中加油机,这更难。”秦飞新上任不久的总师唐建忠神色严肃,“可如果不展开这个项目,以红旗集团的习惯,他们很可能会从伊留申引进伊尔-78空中加油机的技术……”
对于44的尿性,没有人比秦飞更了解。
虽然现在-1的生产依然在秦飞的生产车间,但是44自己修建了一座非常庞大的飞机组装厂。
而运-15的样机,那边也在组装。
甚至,以运-1为实验平台的预警机,同样都是在祁连山内部的车间组装起来的。
这是西飞跟秦飞最不愿意看到的。
“即使技术不成熟,也必须暂开项目了。争取从空军获得部分经费,我们双再自筹部分,要不然,最终我们都只会沦为44的配套单位……”孙道乾的话,更是让整个会议室里面的气氛变得更压抑。
原,-1的生产线在秦飞总装厂内。
可44自己的总装厂规模不比他们,现在也开始投入使用了。
运-8,已经没有多少订单了。
“轰-6作为空中加油平台,给歼-7以及歼-8加油,倒是足够,可跟目前已经逐步列装的苏-7,轰油-6的二十多吨加油量不够,这是空军林将军给出的建议。”吴也认可孙道乾的看法,“可他们会同意我们以运-15作为空中加油平台吗?之前要求他们手中的f-14来跟我们的加油机试验,都被拒绝了……”
现在44已经让所有单位都感受到了非常大的生存压力。
感受不到压力的,要么是44没有涉足的领域,要么是44技术还不够好。
毕竟,军工系统涉及到很多分支,44也没有力在短时间内完涉足。
一旦44的技术超其他竞争者,加上他们自己有足够的资金来搞项目研究,最后直接把完善的产品呈现在军前面,跟国内其他同行那种仅仅只有设计,甚至是原拿到经费才开始设计案拿项目,军选择谁,可想而知。
西飞的轰油-6尚未完成,蓝军却已经开始在演习中展示空中加油给部队的首长们看。
哪怕加油机是进口的。
谁敢保证44有没有引进技术?
预警机倒是跟秦飞合作的,可秦飞还有自己以运-8为载机平台的预警机项目,而44却直接把运-8改成了电子侦察机投入到演习中使用……
上级没有责问,演习结果他们刚知道,就坐在一起开会讨论对策,可见压力有多大。
比秦飞以及西飞压力更大的,则是沈霍伊。
这年头被叫做沈霍伊,并不是贬义。
苏霍伊在苏联军工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苏联大量的先进战机,都是来自苏霍伊。
而现在,世界都属于先进一流水平的苏-7,套生产技术被引进到沈飞,甚至连火控中心的源代码都拿到了手,国内自然对沈飞寄予了厚望。
于是,沈霍伊名号,就传开了。
没有人在意最开始这个名号从谢凯口中出来,只是调侃。
可现在,沈霍伊的表现,依然不是非常让人满意。
苏-7因为苏联电子技术落后,雷达超重的问题,修改了原的设计结构,从而导致出现了软骨病。
同样,从苏霍伊搞到的生产技术,也因为时期比较早,导致苏-7没有空中加油功能,至少国内的没有;来就是空中优势战机,自然也不具备对地攻击能力……
蓝军一场演习,苏-7同样上天了。
可却没有f-14表现耀眼。
甚至不如44跟611所联合开发的超-7乙表现耀眼。
哪怕超-7乙在演习过程中坠毁了一架。
这坠毁,沈飞更是不敢去比。
任何战机在列装部队的过程中,都需要摔,不摔无法让战机设计更完美。
可沈飞摔不起。
一架苏-7,哪怕是沈飞自己组装,成架都超过了8万!
哪里摔得起?
所以,即使生产出来的,试飞,也都是心翼翼,绝对不允许试飞员做一些危险的机动动作。
“无论是苏-7,还是歼-8ii,问题都很明显。苏-7不具备对地攻击能力,仅仅是争夺制空权,成太高,无法加载多任务武器模块……歼-8ii航程依然不足,探测能力太差……”
被誉为歼-8之父的总师顾诵芬环视了一圈沉默不语的众人,缓慢地开口。
在苏-7引进之前,海军航空兵使用的歼-8,那是沈飞的主力产品。
即使歼-8ii在184年6月这个44已经开始发不出工资的时候就已经完成首飞,很快就投入了批量生产,可性能的不足,依然是所有人都明白的。
要不然,也不会有8工程的出现了。
“顾总,歼-8ii真的无法跟他们的超-7乙竞争?”11厂厂长赵玉军不甘心,“或许,最开始他们把苏-7的套技术给我们,就是一个阴谋。苏-7的国产化,消耗了我们大量的资金跟力……”
如同赵玉军的,苏-7的国产化,消耗了整个沈飞太多的资金跟力。
在这样的过程中,对歼-8ii的改进工作,就缓慢了很多。
“也不能这样。国内技术力量最强的就是我们,如果不是上级的关照,44根没有可能把他们搞回来的套技术给我们……何况,他们最早搞超-7的时候估计都没有想到今天这样的局面。”
对于44,顾诵芬这位歼-8之父,感情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