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长途奔袭(第1/1页)帝国争霸
陆心海,第51特混舰队旗舰,“白止战”号超级航母。
天还没亮,李深智就来到了司令舰桥。
其实,他昨晚根没睡。
跟前几天一样,参谋把早餐送了过来,他趁着吃早饭的机会,迅速翻看了在夜间收到的电报。
大陆战场那边的反击打得很顺利,几乎实现了所有目标。
前线司令部被摧毁,西陆集团作战部队在失去统一指挥之后,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几乎为零。至少在昨天晚上,敌人的前线部队没采取像样的行动,自始至终都没对帝**队构成威胁。
如果有意外的话,那就是前线司令部所在的地点。
那趟指挥列车,竟然停在伏尔加格勒车站里面,而且在反击行动开始之后,并没有驶出车站。
虽然增加了轰炸的难度,但是最后的结果并无改变。
确认指挥列车的位置后,只过了约5分钟,离得最近的那架“轰1a”就杀到,在短短的半分钟之内把1枚采用电视红外复合制导,具有自主攻击能力的k15g“梭镖”短程空地导弹射了出去。
因为车站太大,停了数十趟列车,而且爆炸产生了干扰,没办法甄别轰炸结果,所以在大约3分钟之后,之前在南面的那架“轰1a”杀到,发射1枚“梭镖”导弹进行了补充轰炸。
哪怕没有彻底的消灭前线司令部,也肯定瘫痪了敌人的指挥系统。
找到前线司令部所在的指挥列车之后,由南面的架“轰1a”执行轰炸任务,而北面的架“轰1a”转为执行次要任务。
与此同时,由空军执行的佯攻行动已经按计划开始。
第聂伯河那边,前出的护航战斗机在在凌晨前后与敌机交战,并且成功引开了敌人的注意力。
战斗打得非常激烈。
不是“战11b”不给力,而是“战11b”太给力了。
因为“战11b”配备的pl型脉冲多普勒雷达,即便是在搜索模式下,在高空对战斗机大目标的探测距离都接近千米,加上kk1a的迎头拦截射程在8千米左右,所以负责提供支援的“指8”没前出,留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南面,在护航战斗机群后大约3千米之外。
这个距离让“指8”几乎成了摆设。
虽然在后面的战斗当中,“指8”多次发现向两侧机动,试图包抄到护航战斗机后的敌机,并及时警告了护航战斗机,但是在正面,“战11b”只能依靠自己,用火控雷达搜索从北面杀来的敌机。
显然,这让“战11b”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境地。
因为能够依托地面防空雷达,后还有一整套的指挥体系做支撑,敌人的防空战斗机始终都获得了有效的支持。
此外,双数量上的差距也非常巨大。
两个中队的16架“战11b”,对面是接近1架防空战斗机,其中g31与g就超过了4架。
所幸的是,g31是截击机,而g是短腿的前线战斗机。
更加重要的是,西陆集团的指挥体系确实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这么多防空战斗机,竟然是分批到达,没有在同一时间杀到,也就没能把兵力优势发挥出来。
俗话的,双拳难敌四掌。
“战11b”再能打,也干不过同时到达的,几倍于己的敌机。
首先杀到的不是g前线战斗机,而是部署在大后的g31截击机。
大概是一直盯着边的战斗,没想到帝国空军会在同一时间,耗费这么大的力气在墨海向展开行动,所以直到“战11b”飞到第聂伯河上空,这些号称是“球最先进”的重型截击机才紧急升空。
结果就是,分成3个批次的4的架g31都没能在交战前完成爬升。
对截击机而言,没及时完成爬升,非常的要命。
g31是典型的高空高速截击机,其优势是在米以上的高空,以接近3马赫的速度发起突击。
在制空战斗机通常活动的高度上,g31反到没有优势。
比如在15米高度上,g31的最快速度就只有5马赫,而“战11b”靠更大的推重比,能飞到5马赫以上。
此外就是,g31是重型截击机,几乎没有格斗空战的能力。
哪怕能够挂载像r6与r73这类的格斗导弹,也只是在近距离上拦截轰炸机,而不是用来跟战斗机空战。
其实,没有哪种截击机是为空战而生。
所有的截击机,采用的都是快进快出,以及高来高去的战术,往往都是在数十千米之外发射导弹,然后就转向返航。因为近距离交战的概率非常低,所以有一部分截击机甚至取消了机关炮。
这多架g31在完成爬升前,与“战11b”机群的距离就缩短到千米。
大概担心跟“战11b”遭遇,g31在1千米之外就发射了r37远程空空导弹。
要的话,这种导弹是g31最值得炫耀的西。
r37的射程超过了1千米,而kk1a只有8千米。
在理论上,能够与g31对射的,只有同样装备远程空空导弹的“战”,以及纽兰海军的f14。
面对从1多千米之外发射导弹,并且转向撤离的g31,“战11b”的飞行员都恨得咬牙切齿。
可惜的是,也只能望空兴叹。
至于超远程拦截的效果,基上为零。
r37针对笨重的轰炸机,而不是敏捷的战斗机。
虽然拥有超过1千米的射程,在理论上甚至能达到18千米,但是r37的机动性能并不是很突出,其弹道末端的最大过载还不到g,因此战斗机只需拉出高g机动,就能够甩掉这种导弹。
这多架g31发挥的价值,其实就是逼迫个中队的“战11b”分散规避。
此外,以当时情况,这些g31很可能是去搜寻与拦截轰炸机,只是在升空之后没能获得地面指挥中心协助。
道理也很简单:西陆集团没有在该向上部署大型预警机。
虽然防空雷达发现了“战11b”机群,也做出了准确的判断,但是并没有探测到当时还在墨海上空的“轰”机群。因此就算推测出“战11b”是护航战斗机,也无法确定轰炸机的位。
最多只能认定轰炸机在护航战斗机的后。
g31的大功率火控雷达,对轰炸机这类大型目标的探测距离,在理论上就只有3千米。
其实,这也是“战11b”机群飞到“指8”前3多千米的关键所在。
如果“战11b”的前出距离不够,后面的“指8”就有可能被发现,并且遭到g31攻击。
以“战11b”的性能,未必追得上g31。
不过,这恰好反映出西骆沙,或者西陆集团在电子战面存在严重问题。
“指8”在护航战斗机的后面,还一直在用雷达搜寻四周,哪怕程得到了电子侦察机的掩护,发出的电磁辐射也很明显,肯定能够在数百千米之外截获,不存没办法探测到的问题。
可惜的是,西骆沙空军没有安排g31前去拦截。
显然,绝不是西骆沙空军不知道大型预警指挥机的军事价值,毕竟西罗集团也有功能类似的空中指挥平台。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很有可能是没法确定“指8”的具体位置。
西骆沙空军截获了“指8”发出的电磁信号,也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只是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没法确定信号源,也就是“指8”的具体位,甚至测不准距离,才没有安排截击机去拦截。
不要忘了,在预警机的旁边,有一架专门执行干扰任务的电子侦察机。
当然,出动6个队的4架截击机,或许也与此有关。
简单的,就是因为搞不清楚“指8”到底在哪,所以才出动这么多截击机,用碰运气的式发起攻击。
其实,这也是西骆沙军队解决问题的一惯做法,简单且粗暴。
因为g31在1多千米外发射r37导弹之后就转向撤退,而“战11b”机群要在第一时间规避射来的导弹,等到“战11b”避开导弹之后,g31已经撤走,所以双并没有交火,或者“战11b”没有在这些威胁不大的截击机的身上浪费宝贵的空空导弹,保存了足够的战斗力。
紧接着杀到的,就是西骆沙空军前线航空兵的g。
也是6个编队,不过只有架,其中个编队为架。
双打响了第一轮空战。
虽然没有得到“指8”的直接支持,准确是在跟g遭遇之后,才收到预警机发来的消息,但是凭借先进的火控雷达,“战11b”依然在空战当中掌握了优势,比如率先向敌机开火。
这个时候,预警机靠后部署的问题显现了出来。
距离太远,等“指8”探测到g的时候,“战11b”的火控雷达已经发现了迎面飞来的敌机。
第一轮战斗就是用中程空空导弹对射。
至于结果,没什么悬念。
kk1a是第四代中程空空导弹,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而且在弹道中段,除了通常采用的惯性制导之外,还能由战斗机通过数据链控制,因此在朝视距外目标开火时有很高的命中率。
g使用的r7,是第三代半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
结果就是,在第一轮交手中,有1多架g被kk1a击落,而且剩下的也都散开了。
至于“战11b”,没一架被r7击落,因为这些导弹没有能够在战斗机的引导下进入到自导阶段。
其实,即便在格斗阶段,g也没有占到便宜。
不是g的机动性不够好,而是在远程交战的时候就已经被打散了,也由此丧失了主动权。
打到这个时候,“战11b”才遭受了损失。
按空军的战报,有5架“战11b”在格斗空战中被击落,还都是g发射的r73格斗导弹取得的战果。
必须得,这种导弹确实很先进。
r73是球第一种具备离轴发射能力的格斗导弹,西骆沙空军一直宣称,它是球最好的格斗导弹。
g加r73是当今最强大的格斗组合。
要的话,也就是靠r73,以及产生的宣传效果,西骆沙才把电子设备根算不上先进的g卖给了十几个国家。
只是,这种先进的格斗导弹并没有改变空战的结果。
g机群被击溃的时候,制空权依然牢牢的掌握在“战11b”的手里。
虽然有5架“战11b”被击落,而且剩下1来架的弹药也所剩无几,但是护航战斗机已经完成任务。
在“战11b”与g进行格斗的时候,“轰”机群到达投弹空域,余架轰炸机以此投下巡航导弹。
关键就是,这些轰炸机都是在克里米亚北面投射的巡航导弹。
当时,在护航战斗机在北面大约5千米之外,连“指8”都在北面千米外,而且伴随行动的电子侦察机对附近的防空雷达进行了压制干扰,轰炸机在投射导弹的时候,没有进入防空系统的拦截区域。
以当时的情况,西陆集团的防空雷达未必发现了这些轰炸机。
因为离得较远,所以有可能把轰炸机当成干扰信号,或者判定是跟随预警机与电子侦察机一起活动的支援飞机。
可见,敌人很可能并不知道,有数百枚巡航导弹正飞往莫萨。
战斗最后阶段还发生了一件事情。
在“战11b”转向撤退之前,迢曼帝国的“狂风”av姗姗赶到,还追击了撤退护航战斗机。
因为导弹已经所剩无几,而且完成了护航任务,没必要跟敌人拼消耗,所以在遭到攻击之后,“战11b”都加速摆脱了后的敌机,也就是飞出了导弹的射程,没有与这些敌机交战。
要的话,这算是一大遗憾。
g只是前线战斗机,“狂风”av才是跟“战11b”处在同一个级别的重型制空战斗机。
此外,迢曼帝国还一直宣称“狂风”av是货真价实的第四代重型战斗机。
空口无凭,“狂风”av是否算第四代重型制空战斗机,跟同级别战斗机的交战结果最有服力。
只是,这迫使护航战斗机在返航途中进行了第三次空中加油。
回到阔海岸的空军基地时,返航的11架“战11b”飞行距离超过65千米,创造了一项新的纪录。
别是战斗机,即便是轰炸机也很少飞这么远。
当然,这也充分证明了加油机的价值。
如果没有数量众多的大型加油机,帝国空军无论如何也无法让战斗机飞这么远,并顺利完成任务。
按帝国空军公布的消息,这次长途奔袭炸掉十几个战略目标,完达成之前确定的战役目的。
关键还有,架轰炸机都安返航。
至于损失的5架护航战斗机,跟空战战果相比,根就不算什么。
只是,李深智知道,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