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不容易搞】(第2/2页)明鹿鼎记

,如安塞城西,有冀城之处,每日必弃一二婴儿于其中,有号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至次晨,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之者矣。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熟而死矣。于是死者枕籍,臭气薰天,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用以掩其遣骸。臣来之时,已满三坑有余,而数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几许矣。有抚臣岳和声,引盗赈饥,捐俸煮粥,而道府州县各有所施,然粥有限而饥者无穷,杯水车薪,其何能济乎?又安得不相率而为盗也?且有司束手功令之严,不得不严为催科,仅存之遗黎,止有一逃耳。此次逃之于彼,彼处复逃之于此。转相逃,则转相为盗。

    韦宝每每看见饥饿的老百姓流离失所都很难受,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流泪。

    并且也会为人民生活之艰难而难受,这完全是一副末日景象,但是政府还是要他们交粮饷,他们怎么会不造反,怎么会不起义。

    政府也有难处,东边的满清,西边的起义军,民为邦本,朝廷岂不知之,岂不恤之。

    但欲恤民,又欲赡军,何道可能两济。

    内外交困,一个贪污腐败而又毫无能力的政府机关如何去解救这些民众。

    满清来了之后,又是战乱,屠杀,人民是真的很有韧性。

    崇祯帝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他想问出答案,他自己有没有方案实在是不知道。

    崇祯一朝五十相,更换频繁,但是前期像阉党,必须去掉,再比如周道登之流,也要去掉,问题是这些人解决的问题的办法在哪里。

    比如很多都是成基命这样的,对于时局无补。

    在非常时刻,成基命证明自己是一名理智的顾问,但他稳重的政治理念不符合毅宗求治的急切心情,因此难以在朝局中立足。

    在东林后起钱谦益、重臣钱龙锡相继去职的情况下,缺乏领袖之才的成基命无法博得毅宗的信用,最终使得崇祯初年富于东林色彩的内阁一改旧貌。

    其人生性宽厚,对党争对手也怀仁心,但于晚明时局无补。

    除此之外的党争不断也是一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