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5 去都察院】(第1/2页)明鹿鼎记
韦宝没有直接去魏忠贤的府邸,除非有急事,由魏忠贤召见他,否则,他不会直接去找魏忠贤。
而是先让手下人上他与魏忠贤约定的秘密地点通报,获得批准之后,韦宝才会去见魏忠贤。
这处秘密地点其实离魏忠贤的府邸不远,魏忠贤用这里接见过许多外地来向他跑官的官员,或者求他办事的商人。
能到了找魏忠贤这个级别,不管是官员,还是商人,档次都不算低,至少是一万两纹银以上起跳的事情。
一万两纹银,相当于后世5万,可不是什么人都能拿的出五百万的。
况且,是一万两纹银起跳,其实真的能见着魏忠贤的,至少要三万两纹银以上!
三万两纹银以下,一万两纹银以上这个档次,基上都是傅应星出面接见。
能与魏忠贤谈上沾亲带故的人不少,他老家就在北直隶,后世的河北沧州,离京城并不远。
但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只有肃宁伯魏良卿和傅应星。
魏良卿是魏忠贤的侄子,最为受重用,明里只顶一个肃宁伯的名衔,是虚职,没有什么正式事情做,但私下其实执掌厂,连锦衣卫都在厂的监控之下,所以,厂卫制度中,魏良卿实在算得上魏忠贤手中头号武力。
魏良卿主武力,傅应星是魏忠贤的外甥,他就主。
傅应星干脆连虚的名衔都没有,很少露面,很少有人与傅应星过话,他是一个很低调的人。
但是外界要想见魏忠贤,首先要见过傅应星,傅应星负责魏忠贤所有的对外接触!
这个权力可不,不光负责接触,傅应星还负责掌管庞大的人事和财物账目,是实际上的魏系大管家。
范大脑袋和林彪负责韦宝的对外接触,范大脑袋见过傅应星,韦宝这还是头一次见到傅应星。
“傅大人好。”韦宝恭恭敬敬的对傅应星行礼道。
“韦大人不必客气,我没有官身,不用叫什么大人。”傅应星有点口吃,法费力。
不过韦宝还是能听明白傅应星什么。
在韦宝看来,魏良卿和傅应星都属于魏忠贤的特务头子,不过,魏良卿主要对外,负责对整个魏系官员以及朝臣的监控,而傅应星主要对内,掌控魏忠贤势力的核心人员。
韦宝不清楚自己是不是魏系的核心人员,但他觉得自己肯定归傅应星管理。
“傅大人虽然没有官身,在我眼中却位列极品,比首辅都有资格称大人。”韦宝讨好道。
傅应星冷冷的看了韦宝一眼。
韦宝心中一懔,不知道是不是马屁拍到马腿上去了。
“九千岁马上就到。”傅应星道。
韦宝急忙嗯了一声,“多谢!”也不知道应该怎么称呼傅应星,十分尴尬。
过了一会,韦宝道:“大哥,我拜在九千岁门下是秘密的,我还有秘密使命,要探听林人的信息密告于九千岁,所以我的身份是万万不能暴露的,您知道吧?”
“知道!韦大人但请放心,除了九千岁和我,还有我手下一个管事,其余没有人知道韦大人的事情。”傅应星道。
韦宝嗯了一声,也不知道对的是不是对的,不过也不敢追问。
韦宝起身对于迟早有一天会暴露他拜在魏忠贤门下这事,是有心理准备的。
他奉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句话。
但韦宝也不是很担心这一点,他觉得,只要不被林党抓住什么把柄,抓住他陷害林党的事情就可以。
而且,是朝廷由阉党、林党和中立派组成。
但这都是概念上的划分,是他自己个人这么划分的,他们并不是政党政治,并没有明确的真政党概念,倒像是更像江湖门派。
是中立派,其实硬要划分,可以将所有人都划分成林党或者是阉党的!
中立派可以叫墙头草,哪边风力大一点,就向哪边倒过去,哪儿有那么多真正的中立派。
就比如孙承宗,硬要划分,可以划在林一边的。
而毛龙在韦宝看来,硬要划分,可以划分在阉党一边!
当然,这种划分是随时在变化当中的,外地的权臣硬要划分,只要是顶着中立派名声的,其实都可以划分为阉党!
因为眼下是魏忠贤当权,哪个人不偷偷送上贿赂?不送上贿赂,又如何保得住官位?
所以,这种划分,不能一棍子打死。
尤其像是这两年魏忠贤势力极具膨胀的过程中,多少林人跑过阵营,跑到阉党阵营中去了?否则阉党如何慢慢做大的?
又过了一会,魏忠贤到了,傅应星这才退出了韦宝与魏忠贤秘密见面的厅。
“急着见我,有什么要事?”魏忠贤坐下之后,便开门见山道。
韦宝恭恭敬敬的行过礼,然后道:“的想换个衙门,想到地任职,翰林院成日无所事事,不到什么西。”
韦宝也开门见山,因为他知道,与魏忠贤这等大人物话,千万不要拐弯抹角磨掉对的耐心。
魏忠贤呵呵一笑,“你就为这么点事情找咱家?你是不是觉得咱家每日太空闲了?”
“的知道这事在九千岁眼里可能很,但是对我来很大,我在翰林院再待下去,太烦闷了啊。”韦宝道。
魏忠贤深深的看了韦宝一眼:“你韦大人不是缺银子的人,你若想要银子,得弄更大的银子吧?或者,你想要权?可你才15岁,刚入官场不过一个月,咱家能把你提拔到哪儿去?提到哪儿去,别人都会抓住口舌。眼下已经有很多人想着如何弹劾咱家了!”
“九千岁,我不要弄银子,也不要弄权,就想离开京城,上外面去透透气。”韦宝道。
“你想上哪儿去?”魏忠贤问道:“有什么理想的衙门了?”
“山,胶州府!”韦宝直接出了想要的地,暗忖吴襄给自己花了二十万两纹银,弄一个这么穷的地的知府,不成问题吧?知府是正四品,虽然自己一个正七品猛然提到正四品太夸张了点,但自己不是拜在了魏忠贤门下了吗?沾了阉党的边,又花了那么多孝敬银子,这点红利也不算什么吧?更何况,自己一个金榜探花郎,15岁弄个知府当当,也很正常吧?
魏忠贤闻言,哈哈大笑:“你想的倒是挺美!胶州府虽然穷乡僻壤,但地处山入海的尖角处!掌握了这里,就掌握了海上南北贸易,北上可以连通北直隶各地,再上去,可以连通你那韦家庄和辽南!南下,可以连通南直隶,连通整个江南,整个大明的海贸都将落入你手!有这么好的事情吗?”
韦宝大汗,人家魏忠贤是真厉害,虽然没有什么化,但是地理知识很丰富啊,好像脑中有一副地图一样,而且,一下子就能猜到自己想些什么。
“九千岁,胶州府顶多有一点海贸的地利之利,一个胶州府知府,也谈不上掌控大明海贸吧?再我要是能弄点银子,也好早日孝敬您那二百万两纹银啊。”韦宝道:“我前阵子四处搜罗,才算是将那十万两纹银交齐了,穷的都要疯掉了。”
“你别跟咱家哭穷,这事,不可能!”魏忠贤笑道:“就算咱家答应你也没用!”
韦宝不信:“一个正四品,对于九千岁来算什么啊?又是这么一个穷乡僻壤的地。”
“你当大明是咱家一个人的?吏部、科道衙门,整个大明官场,多少双眼睛盯着?你若是为官超过十年的进士,一个知府不算难事,可你才入仕一个月!别你15岁,就是45岁也没有入仕一个月就提拔到知府的道理!你若想去外地做个知县,没有问题!”魏忠贤道。
科道衙门是明、清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总称,俗称为两衙门。
我呸啊,我好好的一个正七品京官,你让我外放出去当个知县?我又不是脑子有坑,一个知县,上面一堆人管着,出去能做什么啊?
出去熬资历去?我出去熬资历,不如在京城熬资历啰。
魏忠贤见韦宝不作声,笑道:咱家知道你心里如何想的,你是不是在想,吴襄给咱家孝敬了二十万两纹银,咱家欠你的?
“不敢,真不敢如此想。”韦宝急忙道:“我就是觉得在翰林院实在是荒废光阴,每天太闲了。”
“咱家来是想,再过半年,给你调动一下,争取弄个从六品给你,也算是对得住吴襄那二十万两纹银了!谁知道你这么心急。”魏忠贤道。
“哦?九千岁打算给我弄哪儿去?不如提前一点吧?以九千岁的声望,弄个从六品,谁敢什么?”韦宝急忙顺着魏忠贤的话道。
“哪儿有空缺就弄哪儿去啊,我一下子哪里的上来?”魏忠贤又好气又好笑道:“六部,五寺,大大的衙门几十个,但位置少啊。”
“那我不用九千岁立马给我升官,先平着掉一掉位置,总可以吧?”韦宝问道:“反正翰林院也是闲职,给我弄到别的有事情做,争取能有表现机会的衙门,也好让我立功,到时候九千岁破格提拔我,别人也不好什么啊。”
“呵呵,你还想立功?你能立什么功?”魏忠贤笑道:“直吧,想去哪个衙门、”
“刑部吧?”韦宝眨了眨眼睛,“我对于查案断案挺在行的。”
韦宝知道,封建时代,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朝廷最主要的事情就两项,一项是弄钱,整个帝国要运转,哪儿哪儿都离不开银子。
其次就是断案,不管是里正,知县,还是州官,府尹,大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断案。
魏忠贤点了点头:“孺子可教,还知道找司法衙门!这的确是最容易做出政绩的地。不过,刑部好像没有实缺!刑部可不需要闲人。”
“那,大理寺?”韦宝又问道。
韦宝明白,三法司都不错!都有机会立功。
三法司是中国古代三个中央司法机关的合称。
商君书定分:“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后世“三法司”之称即源于此。汉代以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三个司法机关的会议,称三法司。
新唐书百官志一:“凡鞫大狱,以尚书侍郎与御史中丞、大理卿为三司使。”
重大案件皆由三个机关共同审理,明清两代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为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也称“三司会审。”
明代审判机关合称“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明代刑部替代大理寺掌管主要的审判业务。
大理寺成为慎刑机关,主要管理对冤案、错案的驳正、平反。
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事立断”的权利。
“三法司”之间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职权分离、相互牵制的特点。
大理寺和都察院的职权,在韦宝看来,是要比六部大的,自然也比刑部大!
大理寺相当于后世的最高人民法院,都察院相当于后世的纪委监察委,刑部相当于后世的公安、司法局和监狱的结合体。
后世的纪委监察委现在的老一是高官高配,最高法和最高检都是副国级高配,司法局监狱也是高官配置。
在大明这个时代也差不多!
到了清朝,大理寺的地位有所下降,刑部有所加强,都察院基上保持不变。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在韦宝看来,是逐级递增的权力配置。
魏忠贤笑着摇了摇头:“你还真敢想,刑部都没有空缺,还敢想大理寺?没有位置。也不需要观政。”
观政是大明特色,士子进士及第后并不立即授官,而是被派遣至六部九卿等衙门实习政事,这就是明代进士观政制度。
此制度肇始于洪武十八年,贯穿有明一代,奄至明末尚存。
韦宝对于大明的升迁捷径,还是有过一番研究的。
司法部门能最快积累功劳,更快的是兵部,打仗也能立马立功,但他一个刚刚入职的正七品官,就算放到兵部去,就算立马赶上打仗,也不可能外放他出去当个兵备佥事啥的。
所以,司法衙门是韦宝眼下唯一的选择。
去司法衙门当个观政,搞不好就能捡漏呢?捡着个啥功劳,可以为下一步升迁打基础。
明代进士前几名直入翰林院、承敕监为庶吉士、中书舍人者不历观政,剩下的才要经历观政的考验。
而根据明太宗实录记载,随着国取士数量的增加和中央政府官制的完备,到永乐初年,观政制度已经发生变化所取进士除去前几名仍然直入翰林院、承敕监为庶吉士、中书舍人者,并不是余下的进士部观政,而是只留部分观政,其它的有直发诸王府为辅佐官,更多的则“悉遣归进”。这应该是因为一段时间内无官可补采取的临时举措,并非定例。
此外,永乐朝后期,开始直接任命及第进士为行人司行人。
到了天启朝,所谓进士观政更成虚,完丧失其来意义。
明熹宗实录天启五年四月癸未:“兵科给事中陆献疏言:进士观政各衙门三月,乃始选除。近科以来,观政仅参谒之虚,不知所观何政?!为大臣者除卯簿画押而外,亦不可言何政当观而有所指示,有所省试也。无何而请假归里矣,无何而谒选之任矣。臣请自今伊始,观政令典宜实实举行者。曰询事考言,或进相质辩而得之,或退悉敷陈而得之,嘿察其品,曲尽其材,一一别识之,而密致之阁部。阁部再加咨讯,而登之选除。酌量于成例之中,转移于选法之内,将使博雅者就馆职,心计者主钱谷,理者典仪章,谋断者司兵务,明辨者折刑名,敏者督工作,丰采才猷可以率属励俗剸繁理剧者任州守,及各郡岩邑之推知。其间或才有余而凌厉过当,德有余而强干不足者,器使之,令得各见所长。傥更有大识,力大风节,能排大难、决大疑,扶植大纲常者,另储以待破格不次擢用。如蒙正之夹袋、允之才馆,陶铸而简任之。庶几,皇上崇重养成之意不为具,而祖宗责实求才之典可收成效矣。上曰:观政进士,部堂不时省试考核,选法仍照旧额行。”
“想法不错,不过可惜,空缺不是有就有的,僧多粥少!”魏忠贤摇头道:“大理寺也没有空缺。”
“那都察院呢?”韦宝不死心。
魏忠贤盯着韦宝看:“你当真想去都察院?”
韦宝一汗,这话问的,都察院怎么了啊?在韦宝看来,都察院十分的高大上,都察院的十三道御史和六科廊言官就是一体的,多大的权力啊?
通常,都察院和六科廊言官的正七品,再换个位置,若是仍然留在京城,到别的部去,可以升迁个五品官六品官,要是外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