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3 翰林院编修和詹事府主簿】(第2/2页)明鹿鼎记

女的爱护!

    “爹,眼下不都是魏公公当家吗?与魏公公走的稍微近一些,没啥吧、反正你给我弄的是一个闲职。”吴三辅道:“再变天,也变不到我头上吧?是不是想的太多了一些?”

    “你听我的就是了,咱们给魏公公送一些孝敬银子,不碍事的,你做个闲职吏,再变天也的确变不到你头上。但你要谨记,既不要与魏公公底下人过从甚密,也不要与林的人过从甚密,都没有什么好处的,记住了吗?”吴襄郑重其事的对吴三辅道。

    吴三辅见父亲很严肃,不由的点了点头。

    吴襄又对韦宝道:“宝,你也是一样,遇事能躲就躲,官场上千万不要强出头的,千万不要得罪人,你这个年纪,以后升到阁臣是早晚的事情,做个三朝元老,四朝元老,甚至五朝元老都有可能!千万不要心急,千万不要与魏公公和林的人走的太近,记住了吗?”

    韦宝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暗忖晚了啊!我已经算是一只脚踏上了魏忠贤的贼船了!

    不过,韦宝还是很佩服吴襄的政治见解,心驶得万年船,这是千古不破的道理。

    又过了几日,吏部正式开始发通知,一部分同进士出身的三榜,还有绝大部分进士出身的二榜,被分到各个偏远的县去当县令。

    二榜的人都得到了安排,不是分到外地去当县令,就是分到各个部去当办事员。

    外地一般正七品开头,留京官员一般正八品或者从七品开头。

    按照理论上,京官的等级要比同级的外地官员至少高一个档次。

    正八品的京官相当于外地的正七品!

    剩下一部分三榜同进士出身的人,又没有银子疏通的,只能等候候补,等候出了空缺再上任。

    要等多久?真没有人得清楚,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一两年。

    别看大明三年才出一批进士,泱泱大国,几千个空缺,每三年才上来三百人。

    但是很多地官,并不是进士出身,举人也是能花银子搞个县令什么的做做的啊。

    总的来,寒门子弟即便得了进士功名,也不能算完踏入了富贵门。

    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不是那么好打破的!

    一甲三人,还有二甲的头几名,则不出意外,按礼制,进了翰林院。

    韦宝得了个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

    若是韦宝从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这个级别外放到地上,至少要给韦宝弄一个五品的知府当当!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士,供职于翰林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

    翰林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

    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

    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

    明朝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官员的踏脚石。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英,社会地位优。

    唐朝的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

    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

    翰林士不仅致力于化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然而,成为翰林士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社会重士轻技工,拖缓了科技术的发展。

    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统治。

    明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赐进士、通议大夫、协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士、纂修先朝实录记注起居管理六曹章奏、较内书华殿展书诰勅撰、前右春坊右谕德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经筵讲官、通家乡眷生王铎顿首拜书丹”。

    可见,即便是做到了袁可立这等的高官,在他的履历中,最闪耀的仍然是协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士这一项。

    翰林院是政治资历中最闪耀的一点!

    而詹事府则代表了与皇家的亲近。

    翰林院有士一人正五品、侍读士二人从五品、侍讲士二人从五品、侍读二人正六品、侍讲二人正六品、五经博士九人正八品、典籍二人从八品、侍书二人正九品、待诏六人从九品、孔目一人未入流、史官修撰无定员从六品、编修无定员正七品、检讨无定员从七品,庶吉士无定员未入流。

    要是做到了翰林院士,外放的话,可以直接从正五品升迁到正三品,或者从二品的高官!

    如果是在京师官场升迁,也可以直接跑到别的大部去当个侍郎啥的。

    韦宝与吴三辅都是第一批上任的官员,这天两个人早早的就被即将离京的吴襄叫了起来。

    两个人都换上了吏部备下的官服,从这一刻开始,也正式代表二人脱离平民身份,正式进入官场,成为官身。

    韦宝有点興奋,看了看一身簇新的官服,暗忖哥们现在已经是国家单位的人了啊!财政部直接发工资好不好?

    吴三辅也很興奋,看了看自己,又看了看韦宝,叹口气道:“我是从七品,宝是正七品,才差了半品而已,宝的官服比我的好看多了啊。”

    吴襄笑道:“宝是探花郎,你一个同进士出身的直接在京当了从七品官,还不知足啊?而且,翰林院的衣服来就与别处不同。”

    吴襄的是实话,翰林院相当于朝廷的脸面,别的部,四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上朝,而翰林院的六品官就有资格上朝了!

    尤其,翰林院都是每年的科考前几名,不但他们自己骄傲,在外人眼里,翰林院的人,也有骄傲的钱。

    “二哥,你的官服也很好看啊。”吴三桂羡慕的对吴三辅道。

    吴三辅闻言大为开心,拍了拍吴三桂的肩膀:“过几年考个武进士,一样做官!”

    “嗯!我一定要考武进士!”吴三桂重重点了点头。

    惹得众人都笑了。

    “早些去吧!头天当差,不要迟到!不要落下话柄。”吴襄道:“轿子都准备好了吧?”

    “早就备好了。”吴雪霞道。

    “好,去吧。”吴襄催促道。

    韦宝与吴三辅遂与众人来个道别,携手往府外走,正式开启他们的官场之旅。

    俩人一个是翰林院编修,一个是詹事府主簿,其实都是闲职。

    韦宝来出门都是乘坐马车,很难得乘坐轿子,在轿子中,興奋的掀开轿帘看着外面的风景。

    三百年前的大明朝,真美啊。

    淳朴的老百姓,古色古香的街道,勤劳的买卖人。

    一切的一切都是风景。

    不单是这一世,其实韦宝在上一世,在现代的时候也没有进入过体制,在外面打过两年工,然后都是自己做点买卖。

    打工的时候,也一直从事销售行业,销售是最低门槛,最高要求的行业,就算是在企业里面,销售也很另类,不像工厂上班的人那么多制度约束。

    只有一条,业绩。

    永远都在为业绩疲于奔命!

    好男儿不要当销售啊。

    所以这一回,韦宝对于头一天进官场格外興奋。

    离翰林院还有一段距离,韦宝便让充当轿夫的几名总裁卫队的护卫停了。

    “别太靠近了,就在这里下吧,你们也不用太靠近衙门等我。”韦宝对他们道。

    “总裁,若有什么事情,就放烟火讯号!”林彪不放心的叮嘱了一声。